布衣书局 > 布衣论坛
古雕版印刷惟一“活”的见证者(转)
作者:舊典書局 提交日期:2014-03-23 12:50:47
    
                        古雕版印刷惟一“活”的见证者
    
    2014-03-20 09:58     阅览:770    评论:0   
    编辑:资讯编辑    原创作者:吴林增    来源:海峡导报  
     
      走在幽幽古巷中,仿佛都能听到“咔嚓咔嚓”雕版的声音。 
      这个古镇,四堡,明清时期,名噪一时。它曾与当时的北京、扬州、杭州齐名,被誉为“中国明清时期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 
      如今,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雕版印刷退出历史舞台。今天,四堡乡早已繁华不再,但它却是惟一“活”着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见证者。
      这本古书 是迄今130多年的药物学专著 
      在龙岩连城县四堡乡雾阁村,邹先生藏着一本古书。这本书,见证了曾经的辉煌。 
      它是一本古雕版线装《神农本草经》。该书系光绪元年 (1875)出版,书高23.5cm、宽15.5cm,由(清)协济堂邹师曾所传。 
      全书分三卷, 共收集药物365种, 依据药物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 
      版籍专家鉴定后认为,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古代医药学文献中,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四堡,位于闽西连城、长汀、清流、宁化四县交界处,是一个偏僻的山区小镇。这本迄今130多年的古书,产地就在四堡。 
      如果时光倒流,在曾经的四堡乡,随处可见印制这种书籍的作坊。可如今,这样的古书虽然也保存了一些,但已经不是很多。 
      所以,这套古雕版线装的《神农本草经》显得尤为珍贵。 
      那段辉煌 最盛时垄断江南远播海内外 
      穿过这本古书,时光如果倒流,将回到明清时期。那时的四堡,可谓赫赫有名。 
      邹先生介绍,四堡雕版印刷业的鼻祖为邹圣脉(1523-1598)。据载,当时他出于对教育后裔的考虑,从杭州引进最先进的印刷技术,由此开始了四堡印刷业。 
      明清时的四堡,附近山上盛产枣木、梓木、梨木和小叶樟等树种,为雕版提供了良好的生存之地,四堡雕版所用的材料大多就近取材。所以,雕版印刷引进四堡之后迅速蹿红。 
      据《连城风物志》记载:“清初,四堡从事印书业的男女老少不下一千二百人,约占总人口数的60%。”世代相传的大书坊至少有100家,而充作书坊的房屋不下300间。四堡雕版印刷“萌芽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最盛时出版物“行销全国,垄断江南,远播海外”。 
      清代四堡雕版印刷工艺非常讲究、所刻雕版也是精致大方、雕工细腻,因此远销海内外,迅速成为明清时的雕版印刷基地。
      八个大字 彰显明清时就有版权概念 
      令人惊讶的是,在四堡乡现存的古雕版书籍,封面处都印有“本斋藏版,翻刻必究”。这八个字,说明四堡人明清时就有了版权保护意识。 
      据介绍,随着四堡印刷出版业的繁荣,集市上当时“盗版”书籍不少,打击了一些大书坊的市场。 
      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每年大年初一,四堡各书坊早早就把上年已经刻好的版本和将要刻的书目挂在大堂前面张榜公布。 
      各书坊以此方式,宣布版权所有,其它书坊不得翻刻。但是,其它书坊可以租印,而且租印时需要采用原书坊的堂号、封面、颜色、装订形式等,不得另有标记。 
      明清时期的四堡人,每逢过年都要进行版权公示。保护版权的形式,在四堡当地被称作“岁一刷新”。 
      繁华不再 雕版印刷工艺列入“非遗” 
      在四堡乡,当年星罗密布的书坊迄今尚存数十处。不过,许多古书坊年久失修、无人居住,有的也另作他用。 
      但是与其他三处印刷基地早已随着历史的湮灭消失殆尽相比,四堡的奇迹般存活依然令人欣慰。 
      而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传承雕版印刷的村民在逐渐减少。2003年,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探访四堡,深有感触地著文《谁救四堡》。 
      对于惟一“活”着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见证者,2001年6月,国务院将四堡古书坊建筑纳入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雕版印刷工艺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舊典書局 提交日期:2014-03-23 13:16:03
    读了这些文字,一下子使我想起“雾阁、邹圣脉”这些字眼,以前确实有过不少这类古书。
    
    在西方现代化印刷技术被引入中国前,我国自古以来的书籍传播当然都是以雕版技术印刷流通,这实在太平常不过了,也只有今天的我们把它当个景,神秘极了,凡是跟“雕版”二字沾边的,无一不被当做珍宝似的重金收藏,甚至有人当做炒股一样囤积起来慢慢变现,吹捧忽悠,误导视听,认识不到位的和意志不坚定的人们往往道听途说,乐此不疲,把原本就是拿来读的东西一天一天走了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悲哀。
    
    过去那些年代,我国哪个地方没有会刻板印书的呢?
    书本本就是书本本罢了,是读的。
作者:舊典書局 提交日期:2014-03-23 13:47:21
    “国学”二字,自新文化运动时期被那帮子“新新人类”制造出来之后,发展到今天,神圣的二逼意义泛滥到几乎无所不包的地步了,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吃个饭也叫饮食文化,喝口水也叫什么茶文化,当然,曾经司空见惯的刻板子印书就成了什么雕版“艺术”传承,并无中生有的凭空冒出一批什么大师。是我们伟大中国的文化振兴还是日趋走向式微?是我们重新找回自我发现价值还是欣赏眼光的日渐下降?
    遍地皆是的扎着马尾辫留着小胡子的二逼艺术家,最见功夫的小楷写不了,自然只能龙凤凤舞的狂草鬼画符了,美其名曰米芾张瑞图,那些刚刚吃饱肚子没几天的高小文化水平的红男绿女同志们,被蒙的晕头转向毫不稀奇。
    雕版,实在不仅仅一时一地。
    
作者:莲动书局 提交日期:2014-03-23 22:06:16
    又见愤青!
作者:舊典書局 提交日期:2014-03-23 22:37:55
    活见鬼
作者:莲动书局 提交日期:2014-03-23 22:43:52
    旧典兄是说我是鬼么?
作者:舊典書局 提交日期:2014-03-23 22:49:58
    马尾辫,小胡子,龙飞凤舞鬼画符……你有什么可说的
作者:莲动书局 提交日期:2014-03-23 23:03:19
    作者:舊典書局 提交日期:2014-03-23 22:49:58
     马尾辫,小胡子,龙飞凤舞鬼画符……你有什么可说的
    
    旧典兄曾经告诫洒家要谨言慎行,洒家也确实不再率意直言了,除非有人一再挑衅。顺其自然吧,既然旧典兄如此说洒家是鬼,那么人鬼不同世,汉贼不两立,洒家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作者:荑杨 提交日期:2014-03-24 18:15:24
    以前人人都是之乎者也,鲁迅出来说要不读中国书,
    
    今天人人都是ohmygod,国学热又出来了,百家讲坛唾沫横飞。
作者:舊典書局 提交日期:2014-03-24 21:32:29
    哈哈,老莲怎么这么温驯?别介,你还是保持个性吧,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纷纷 提交日期:2014-03-26 13:09:12
    去年去泾县看宣纸制造,顺便去四堡买了几块雕版。大部分所谓古董从前都是日常用品,但因年代久远日渐稀少而显现文物或历史价值。这似乎没什么值得指摘的。



©版权所有 2002-2019年 布衣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