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30 09:19:34
|
书名 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韦力·拓晓堂钤印精装本·售价含运费·下单选“包邮”)(预售·11月10日左右发货)(11月3日前汇款有效)
著作人 韦力,拓晓堂著
类别 社会文化
出版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11
印刷时间 2014-11
版次印次 1版1印
印数
开本 32
页码 434 页
有图否 有
装帧 精装
原价 ¥ 60.00
布衣价 ¥54.00元
描述 本书尺寸21×14.8厘米,厚3.3厘米,精装,彩色插图。钤盖两位作者印信。全部供应布衣书局独家销售。此书现尚在印制过程中,预计一周左右可以从桂林发往北京,到货后即可发货。发货采用韵达快递。本书汇款截止日期为11月3日0点前。现展示的图片为出版社提供的设计稿,非实物拍摄,特此告知。
《 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为我国民间藏书名家韦力先生同嘉德拍卖有限公司古籍善本部总经理拓晓堂的对谈录。全书分七个部分,详细解读了近二十年来我国古籍拍卖的奇书、奇人、奇事。其中,第二章《考工记》从古籍拍卖的征集、图录、封面、估价、佣金、保证金等方面全面展示了古籍拍卖的市场运作情况以及它对保护、传承我国古籍的重要意义。第三章《艺文志》、第四章《百艳图》主要介绍了这二十年来我国市场上出现的一些重要古籍的收藏价值及流传情况。第五章《英雄谱》、第六章《先贤赞》主要介绍了一些大藏家藏书历程,从中可见他们的人生趣味及其对传承文化的拳拳之心。
著者介绍 韦力,著名藏书家,收藏有7万余册古籍善本,被认为是中国民间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人。故宫博物院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嘉德等数家拍卖公司学术顾问相关著述有《古书收藏》《批注本》《书楼寻踪》《芷兰斋书跋初集》 《芷兰斋书跋续集》《中国古籍拍卖评述》 等。
拓晓堂,原供职于国家图书馆,1994年加入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是年秋,组织中国古籍善本第一场专场拍卖会,开创了中国古籍进入拍卖市场的先河,并确立了古籍善本每年春秋大拍的惯例。
货号
70443
丛书名
重量 1000.0克
推荐指数 ★★★★★
|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30 09:19:46
|
立体效果图
|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30 09:20:17
|
封底效果图
|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30 09:20:34
|
内容简介:
《 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为我国民间藏书名家韦力先生同嘉德拍卖有限公司古籍善本部总经理拓晓堂的对谈录。全书分七个部分,详细解读了近二十年来我国古籍拍卖的奇书、奇人、奇事。其中,第二章《考工记》从古籍拍卖的征集、图录、封面、估价、佣金、保证金等方面全面展示了古籍拍卖的市场运作情况以及它对保护、传承我国古籍的重要意义。第三章《艺文志》、第四章《百艳图》主要介绍了这二十年来我国市场上出现的一些重要古籍的收藏价值及流传情况。第五章《英雄谱》、第六章《先贤赞》主要介绍了一些大藏家藏书历程,从中可见他们的人生趣味及其对传承文化的拳拳之心。
|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30 09:20:56
|
作者简介:
韦力,著名藏书家,收藏有7万余册古籍善本,被认为是中国民间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人。故宫博物院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嘉德等数家拍卖公司学术顾问相关著述有《古书收藏》《批注本》《书楼寻踪》《芷兰斋书跋初集》 《芷兰斋书跋续集》《芷兰斋书跋三集》《中国古籍拍卖评述》 等。
拓晓堂,原供职于国家图书馆,1994年加入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是年秋,组织中国古籍善本第一场专场拍卖会,开创了中国古籍进入拍卖市场的先河,并确立了古籍善本每年春秋大拍的惯例。
|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30 09:21:05
|
一句话推荐语:
人和书的聚散,古籍收藏大家韦力、拓晓堂,娓娓道来古籍拍卖与收藏二十年的那些奇人、奇书、奇事。
|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30 09:21:13
|
编辑推荐:
1.二十年古籍拍卖的点点滴滴,见证一段段历史、一个个家族的兴衰、一个个爱书人的喜怒哀乐与痴情。
2.如何练就古籍善本鉴别的火眼金睛,本书隐含着古籍鉴别、版本选择、价值判断等专业知识,对认识我国古籍善本的流传及保存状况大有裨益。
3.四色彩印,收录近百幅古籍善本的书影,观之可赏心悦目,一窥我国古籍概貌。
|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30 09:21:22
|
目录:
一、忠义录
二、考工记
1.征集
2.图录
3.封面
4.估价
5.拍卖师
6.拍品
7.佣金
8.保证金
9.布阵
10. 点睛
11. 海外回流
12. 中西权衡
三、艺文志
1.甲骨封泥
2.明清奏折
3.天禄琳琅
4.敦煌写经
5.西域残片
6.名人书札
四、百艳图
1.《春秋经传集解》
2. 《出师颂》
3. 《唐贤写经遗墨》
4. 《十百斋书画录》
5. 《红楼梦》
6. 《冬心先生集》
7. 《玉台新咏》
8. 《两汉策要》
五、英雄谱
1. 瓶花密约
2. 云烟过眼
3. 荀陈迹远
六、先贤赞
1. 大姑
2. 罗振玉
3. 曹大铁
4. 沈仲涛
5. 曾仲鸣
6. 萧盅友
7. 严一萍
8. 程砚秋
9. 田涛
10. 刘苍润
11. 潘景郑
12. 陈伯达
13. 鲍耀明
14. 唐弢
七、清暇录
1. 黄门公案
2. 适之逸闻
3. 千部西文
4. 大仓文库
5. 寅恪遗稿
6. 秦城书藏
|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30 09:21:31
|
试读:
黄门公案
韦:不久前黄裳先生过世了,您可以谈谈对黄裳先生藏书的看法吗?
拓:我和黄裳先生打交道的时间,大概持续了四五年。黄裳先生是一个很好的人,也是我很敬重的,一个在学业上、做事上等各个方面都很执着、很认真的人,没有什么可挑剔的。黄裳先生长得像一个很老实很老实的北方人。
韦:因为他是山东人嘛。
拓:但是他的心思缜密和细腻,比任何斤斤计较的南方人都要过之。或者不说斤斤计较,他本质上就是事无巨细反复考量的人,所以他的憨厚相貌和细腻心思完全不符,真的是两回事。再有呢,他看似和你嘻嘻哈哈,这也可那也可,但你一旦和黄先生做事,他的认真程度和挑剔程度可绝不是嘻嘻哈哈的。韦:您说得对。他晚年时,每年我都会去看看他。我发现了
一个奇特的现象,他每次大约给我看二十部书,这二十部书,他允许我自己记录,我发现从来没有重复过。那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他给我看书都留了底?因为连续几年看书,每次都不重复,这不可能没有记录。
拓:对对对,他都没拿重复过,那他一定是留底了。
韦:很少有人会这样,就像你要来我家看书,那就看嘛,过几年再来,我没准儿又拿出那几部,你说看过了。
拓:那再去换嘛。这都有可能,大家都会。
韦:可他从没有重复过,从这点讲,我觉得黄先生有些超乎寻常人的做派。
拓:黄先生对书的喜爱程度那是没得说的,大家看他的那些著作就知道他对书是真的很喜欢。因此,我觉得黄裳先生作为一代赏玩家来讲,足够了。但是我在他那里还真的没看到过宋元版,这和我们通常定位一个收藏家的标准,还不太一样。
韦:您的意思是,还是要根据有多少的宋元本来决定他的藏书水准?
拓:对。因为他那个年代,并不是完全不能得到,而是有机会得到的。你也看了他的一些藏书,但你注意没有,黄先生的藏书,首先大部分品相都很棒。
韦:因为他会修书。第二个,黄先生认为他最初也是追求宋元、正经正史,后来他突然改了,走了情趣的路子。比如说他重点藏词集,重点收集明末清初的东西,我觉得他换了一个路子。他开始喜欢大量的题跋,不再以正经正史、宋刻明抄作为他的主要标榜,这都是常熟藏书家的玩法。所以,我就回应您那句话,他是主动地根据个人情况,放弃掉了。
拓:对,放弃掉了。说到常熟藏书,大家对常熟派的赏玩这一路玩法比较推崇,但我认为实际上支撑常熟派藏书地位的,还是宋元版。如果说翁同龢翁氏藏书没有这样重量级的东西,也支撑不了常熟一派的地位。我们讲毛晋汲古阁,陈揆稽瑞楼,再到翁同龢这一脉,这些重分量的,都是建立在宋元本这个基础上。但是情趣一脉,也有书生在玩。比如说,晚明以后的常熟藏书家都在抄书,其实抄书真的是个穷玩法,包括当时很多重要的藏书家,你再注意看他们的身份,真是一介书生,都不是什么重要的名家望族,但是他们也喜好玩。没有钱怎么玩,就是要走出另一条路,比如说抄一些秘籍,这个自钱谷以下就有很多,都在这一路上走,包括毛晋也在抄。
这个抄秘籍,就是我们讲的下真迹一等。有时候宋元版原本不见了,它的抄本反而成了当年宋元版的唯一依据了。当然仅仅依靠这个去支撑整个藏书的地位,我认为还不够。赏玩固然是常熟藏书的一个后续,玩的是情趣,但是常熟藏书的重头依然是毛晋宋元这一路往下传的,这也是当年常熟藏书地位之所以高的原因,没有这个做支撑点,鉴赏一路也无法玩深入。为什么呢?没有这样的秘本存在,你抄的那些东西都是俗物啊,玩小东西构不成大收藏。比如说国家图书馆,如果单说数量,国家图书馆从册数上不见得比人家多,再以善本这一块来说,如果把敦煌写经、四库全书这些专藏的量都剔除掉,仅就宋元刻本、正经刻本著录
的数量而言,不一定比上海图书馆多。韦:是这样的,国家图书馆线装书册数总体上不如上海图书馆多,因为到现在为止,上海图书馆还有一大批线装书没有整理编目。其实不少馆都有这种情况,所以各个馆所藏线装书的数量,都是用公布出来的数据说话,真实的情况其实谁都不了解。所以有人想编中华古籍总目,我认为是很难完成的一件事,即使搞出来,恐怕也够不上一个“全”字。
拓:那我问您一个问题,为什么上海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相比,在藏书的排位和重要性上还有这样的差距呢?其实还是在宋元版上。
韦:那您的结论就是,像黄裳的这路玩法,还是一个小玩儿?
拓:应该说,这是以情趣为主的一路玩法。黄裳先生九十多岁才去世,你如果算一下当年和他同时代的藏书家,比如陈澄中,他的宋元本真的可以同当年的北平图书馆叫板,那才叫书可敌国。
韦:因为他是银行的董事长,当年很有钱。但另一个原因,就是那个时代的好书,没有大量归入公共图书馆,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得到。今天不行了,你把比尔·盖茨叫到中国来,让他把资产都拿出来买中国古籍,也无法超过中国这几大馆。并不是他的财产抵不过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而是公共图书馆的东西不可能再进入市场流通,而在市场上流通的好书就那么一点点,这二十年来出现在市面上的所有好书,都让一个人买了去,再来和国家图书馆比,也不过是九牛一毛。所以说时势造英雄,藏书的黄金时代应该是一去不复返了。
拓:是的。但在黄裳那个年代,北边还有一个周叔弢,周先生的宋元本也可以。
韦:周叔弢也一样有钱,他们家有开滦煤矿、北京自来水公司、北京电灯厂、启新洋灰公司,即使不全是他们家的,他们家也都是占大股,说不上富可敌国,但也是晚清民国间中国的巨富之一。以此来讲,那藏书的层次就没办法谈了。
拓:不论在哪个年代,宋元也罢,明清也罢,民国也罢,共和国也罢,作为大富豪来讲,应该有资力和义务保护和传承社会的文物(包括古籍在内)。这些东西在国家收藏的层面,不一定都能网罗到,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富人的财产对于社会的贡献,其中一个方面就体现在你对文物的保护。我认为这是一个必然现象,你注意看,不论哪一个朝代的富人,他们都有人在自觉和不自觉地做这件事情,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不管是富可敌国的周叔弢,还是身居高位的陈澄中,他们其实都用自己的一部分财产作了这个贡献。如果以现在的目光去看,他们的贡献真是不可忽视,我认为现在给他们什么评价都不为过。
韦:我也是这么看的,我认为他们对文物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拓:对,尤其是在没有公藏图书馆之前,他们在过去起的作用,可能真的是功莫大焉。当然,过去讲皇宫藏书,那是一个既算是公也不算是公的收藏,这是题外话。那么当今有了拍卖市场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人在改革的过程中可能先富起来了,他们拿出来一部分资金投入古籍收藏,也是一大贡献。其实就刚开始拍卖来讲,他们真的是在一些公藏机构资金没有保证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藏书里面来,这就是对社会的贡献。我认为他们就是有这样的一个责任,区别只是自觉和不自觉地在做这件事情。
|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30 09:21:40
|
试读之二
拓:黄永年先生是这个样子,但你只要是他的晚辈,尤其是当你把他视为前辈的时候,黄先生马上就和你处得很愉快,和你的聊天,马上就不一样了。我就是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有一次陕西省史学会开会,我和黄先生住在一个屋,黄先生和我大谈清史如何搞法,因为我视他为老师,我就告诉他我的同学贾宪宝等都是他的学生,我也算是他的学生。他一听就很高兴,然后问我现在干什么,我说我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搞地方志,清代这段。他马上就把对清史从头怎么看,滔滔不绝地给你讲。这就是为什么黄先生的学生都说黄先生好,因为黄先生对学生的帮助和呵护那真的尽到了他的最大努力,同辈之间就麻烦很多,我觉得这是黄永年先生在人格上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地方。
韦:那他可能也是因为这个,才对黄裳先生不以为然。因为他多次和我讲,黄裳不姓黄,姓容,黄裳不能和他一样姓黄,他对这个事情一直是挺在意的。
拓:因此,我觉得黄永年先生的性格就是那种,你根本不可能强求他的,你只要听他的就好了,这是我的基本理念。所以二黄这事呢,依我个人看,不必对立看,如果说对现在的藏书界有点帮助作用呢,可能更多的还是黄裳。因为现在大部分都是非专业的、非研究领域的人在做收藏,因此作为民间收藏这部分,我觉得把黄裳这一路延续下来就可以了。藏书作为一种人生体验和人生经历就足矣,一定要在学术上作出某种重大贡献,或者要在这上面评职称,我就觉得大可不必了,是不是?所以我觉得不必对立看,当然你有能力,确实在某个地方有见解、有看法,我也觉得很好啊,如果能够写出这样的东西来,那更是值得欣慰的事
情,可是这一步呢,恐怕要求太过了。有一次开会,李致忠先生说要鼓励私人藏书家自己写书的序和跋,我觉得这东西是可以这么说,可是真要人这么写,那可不是动动嘴皮子的事儿,因为那个序和跋不是只写写人生感悟,对不对?
韦:对,李先生的想法是好的,但他不了解中国现在藏书界的整体水平,今天藏书家的出身和古人相比,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能写出像样的跋语或提要的人太少了。我自己也在试着写,但我还是懂得敬畏,我明白自己写的那些所谓的跋语,谈不上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文采,这是让自己感到很无奈的事。
拓:是这问题。
韦:黄永年先生的骨子里是极爱书的,因为他晚年的时候给我打电话,说想了解琉璃厂附近的商品房房价,他想在那买房。那我就告诉他当初的价格,当然那个价格只有今天的几分之一,八千到九千一平方,他认为贵得了不得,买不起。我就建议他说你那么多好书,自己卖一点或者给拍卖行卖一点,买这房子是没问题的。他说那我可舍不得。
拓:黄永年先生和黄裳先生都很爱书,这点是没问题的。要说黄裳先生不爱书,他用的那心思你就受不了,那么个搞法,为书真的是太下功夫了。他为得澹生堂的书,每周都往杭州、绍兴那边去一趟,然后跟秘密接头一样,到那去得点儿书,我觉得确实是用了很多心思的。
韦:这正是黄裳先生的精明之处,但今天的得书路数和他那个时代,已经完全没办法比了,虽然比他便捷了很多,但也失去了很多情趣。
拓:对,这就是刚才讲的,他看似木讷,其实太精明了,所有事情他考虑得其实都很详细,很缜密,所以从这里边你就可以看出他真的很爱书。当然至于后来他的书为什么又散出去,我觉得书总是有聚有散,不必论爱书不爱书,这不是一个概念。一个家族有他一个家族自己的情况,比如说后人喜欢不喜欢,懂不懂,甚至有没有后人,等等,诸种问题都可能导致后来不同的结局。有的是因为家境需要,有的是政治变迁和社会变迁,不能把卖不卖书和喜不喜欢书两个概念等同起来,我是这么看的。
韦:我也这么看,有聚必有散。我不以为卖书有什么不对,因为本来就是自己花钱买来的嘛,就像买了套房,过一段时间因为什么原因,你又换到另一个地方,再把原来的房子卖掉,这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并且是很个人的事儿,完全用不着别人来评价。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藏书家都很忌讳说自己卖书,好像卖书是很丢人的一件事。黄裳先生就没有这个概念,他一直边收边卖,就像黄丕烈一样,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在目录学、版本学上的地位。
拓:所以黄裳先生晚年有一些书售出,我觉得也很正常。黄永年先生的好书,那当然不必论了,他在世的时候基本上不卖书,只有一些交换或者赠送等等,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黄永年先生说他要大规模卖书。当然黄永年先生后人也喜欢。我是这么看的,只要后人喜欢书又能妥善保存和利用,那你愿意藏就藏,后边人不懂也不大喜欢的时候,就不如把它通过正常的渠道转给那些喜欢的又能收藏的人去做接力的工作。
我觉得把这个区分开来之后,再说黄永年先生真的是喜欢书,这是毫无疑问的;黄裳先生也喜欢书,这也是毫无疑问的,不必以出不出为原则。但是黄永年先生,真的是到了挑剔的地步,你都会感到惊讶。我再讲一个小故事吧。黄永年先生有一个学生叫黄利平,那个时候他在读史念海、黄永年两位先生的唐史研究生。有一天周末,黄利平要回家,黄永年先生就告诉黄利平说:“你回去路上经过西安钟楼那个新华书店,那有一本书你能不能帮我买回来?”黄利平说行,没问题,黄先生安排的,学生这点事儿还能不办啊。黄先生就告诉他说,有一部叫《瞿式耜集》的书,新点校出版的,帮我买回来。然后黄利平就在回家的路上直奔新华书店买了一本,等到星期一又上课的时候,把买到的书给了黄先生。黄先生拿到那部书以后,上下看了几圈,然后给黄利平说了一句话:“你能不能把这书拿回去再帮我换一本?”黄利平说这书是新买的,谁也没动过,人家书店包得好好的,你换什么呀?然后黄先生就告诉他说,请他让那个售货员,从那摞书的中间给拿一册。因为这个书的学术性太强了,瞿式耜是晚明的一个忠烈嘛,他是钱谦益的学生,你想有几人读晚明的这种文集啊?没有几个人去读的,也没有几个人要买的,所以黄利平到了新华书店,买的那本书就是一摞里面的第一本。早年的书店里面发书的时候,都是用绳子把书一捆一勒,所以最后一本和第一本都有用绳子勒过的痕迹。黄先生拿到的那个就是第一本,书皮上面就有绳子勒过的痕迹,所以让黄利平去换一本。然后黄利平就跟我说,黄先生对书太挑剔了。其实黄先生的挑剔,那也是在喜欢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的挑剔,他真的是喜欢书。
黄先生后来带的研究生主要是古籍文献整理专业,所以在讲版本学的时候,黄先生很出名的就是,在讲课的时候偶尔拿一两本他自己的藏书,给学生看一眼。通常大家要看,都是在一米以外,黄先生说这是明版啊,你不能靠近看,万一你靠近,比如说你要打喷嚏或者怎么样,就会给书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黄先生喜欢书,爱那书,那真的是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中国传统的这种护书要求,我想在黄先生那里都能得到体现。黄裳先生也很喜欢书,他对上海图书馆整理他的书耿耿于怀,这事我不知道他和你谈过没有。
|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30 09:21:48
|
试读之三
曹大铁
韦:这么多年来嘉德举办的专场,我记忆犹新的还有曹大铁的菱花馆,听说您盯了那堆书十年。最初曹大铁好像是想五百万卖给图书馆,但是专家认为价格太贵,就没收,为什么后来是吴建钢拿去,就变成了上拍。
拓:是的,结果其中一本就卖了几百万,就是钱谦益的那个本子。
韦:咱先说整体的。
拓:曹大铁和我们的关系特别好,其实1994年他就已经和公司有联系了。
韦:你们成立之初就有联系?
拓:对,我们刚成立,他就开始联系,当时是写信来的,最初主要是书画,后来也提及了他的藏书。忘了是嘉德第一次还是第二次拍卖的时候,就已经拿到了他的东西。他的书画有点争议,我就奉命去退还,同时还看了他的书,所以我和大铁先生实际上是那时就开始接触了。具体的呢,我不是写过一篇文章《吴中访书》吗?那篇文章写完之后,赵前先生就问我,你这编故事
呢?
韦:他认为你是编故事?
拓:对,赵前就认为怎么可能还有这样的漏网之鱼。我对他说是编故事,您听着就是了。后来我在《曹大铁先生及其半野园藏书》那篇文章里说过一些我与大铁先生的观念差异,大铁先生的一些做法还停留在三十年代,他与这种公开的拍卖形式基本上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我们在很多理念上沟通不到一块,他又是一个个性很强的老头,很难去说服他。但在吴建钢拿到手之前,我也还陆陆续续地拿过几本拍卖,都是小东西。由于他的想法和一些现代观念存在冲突,拍卖的结果自然也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所以就停顿下来了。直到2000年翁氏藏书转让,常熟市委也受邀参加了翁氏藏书转让上海图书馆的仪式,常熟市委很受启发和刺激,回到常熟之后就问常熟还有什么藏书,当然最后就是大铁先生了。大概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常熟市委和大铁进行了各方面的洽谈,我相信常熟市委肯定也和我一样,和大铁很难沟通。当然在此之间,我也听到一些风声,其实常熟的一些做法,我觉得也不是个坏事,所以我在那段时间主动避开。后来突然又听到谈崩了,那我就又赶快接着谈。但是很不巧,大铁先生连续发生了几件事,先是摔断了胳膊,后又摔断了腿,很快又患了痴呆,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已经没法再做了,另外老人家失去行动能力以后,就是他孩子在接管,他孩子又和吴建钢这边是朋友,有点世交关系,所以东西就到了吴建钢手里。我们后来从吴建钢手里拿,反而还省事,虽然吴建钢也很难对付,毕竟和他还能说,还能解释,但是你和大铁没法解释啊。
韦:您说和曹大铁谈判很难,具体是怎么个难法?
拓:比如说吧,一个明版书,我今天和他谈,十万定了,他说行。第二天来写合同,他说这个三十万啊,完全变了。拿他没有办法,你和他说昨天定了十万,但他说昨天定的是三十万嘛,这是当年上海滩做生意惯用的伎俩。
韦:这个结果不就是谈不成吗?
拓:就是谈不成,所以我就说很难嘛,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没办法和他再谈。吴建钢不会出现这种问题,无非就是贵点,大铁先生是随时在变,一签合同就变了,甚至你拿到北京了,这价钱还不行,所以很难。我在那篇文章里很隐晦地说到了大铁的狡猾,但是人是好人,这点不能否认,人有才,这也不能否认。他毕竟经历过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最黑暗、最尔虞我诈的那个年代,他所了解和得到的经验就是这样。在我去的时候,他和老伴一起生活,我本来以为老太太身体比他好,可是很不幸,老太太后来患了肝癌,走得比大铁还早。所以大铁后来基本上无依无靠,等我再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基本上所有人都不认识了,没有表情,就躺在那,你和他说话也没反应。这种状态下去看他,心很疼,我最心疼的是,你要是给我了,我早就把你的生活给改善了,你至于最后摔这几跤,把自己弄成这样?
|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30 09:22:15
|
钤印本,不能提供签名,特此说明。
|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30 09:27:43
|
订出4册
|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30 10:03:35
|
订出34册。
|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30 10:30:46
|
订出64册
|
作者:虔诚
提交日期:2014-10-30 10:32:02
|
订一册
|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30 10:42:11
|
请到首页下订单,谢谢
订出74册
|
作者:清风不识字
提交日期:2014-10-30 10:44:06
|
精装钤印200册?
|
作者:fishbird
提交日期:2014-10-30 11:08:39
|
多来几本毛边本吧
|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30 11:30:38
|
订出97册
|
作者:叶波
提交日期:2014-10-30 12:04:41
|
谢绝精装本,太沉。
|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30 12:42:21
|
订出118册
|
作者:lcf7289
提交日期:2014-10-30 13:15:19
|
已定,书款已付,谢谢。
|
作者:sunjfun
提交日期:2014-10-30 13:37:58
|
订一册
|
作者:以废为宝
提交日期:2014-10-30 13:48:44
|
订一册,书款已付,谢谢。
|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30 14:45:52
|
141ce
|
作者:天山飞雪
提交日期:2014-10-30 14:52:14
|
定一册。
|
作者:70nd
提交日期:2014-10-30 14:58:25
|
已通过孔网转帐 单号283806
|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30 16:02:43
|
订出152册
|
作者:futuremw
提交日期:2014-10-30 16:11:53
|
胡兄,孔网充不了值,能否在孔网店直接预订付款。
|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30 17:01:08
|
可直接支付宝转账
|
作者:jackechang
提交日期:2014-10-30 17:08:44
|
订了一册,书款通过支付宝已付。订单号:283828
|
作者:书迷小龙
提交日期:2014-10-30 17:23:13
|
这个消息真好!
|
作者:王海岛
提交日期:2014-10-30 17:31:34
|
毛边是否有钤印呢?
|
作者:futuremw
提交日期:2014-10-30 17:32:03
|
有点笨,我晚上再摆弄吧,支付宝不知道怎么用。
|
作者:残阳下小楼
提交日期:2014-10-30 19:01:38
|
已定,书款已付,谢谢。
|
作者:futuremw
提交日期:2014-10-30 19:34:23
|
胡兄,孔网已转账,网查询,谢谢。
|
作者:黄龙一虫
提交日期:2014-10-30 19:49:17
|
订单号: 283854 已通过孔网转帐
|
作者:西北望
提交日期:2014-10-30 20:05:44
|
已经下单订了一本,这是第一次在布衣买新书,话说如果再钤一方布衣书局的购书印就更好了。
|
作者:步禅
提交日期:2014-10-30 20:07:00
|
上午就付款 怎么到现在还没有确认订单呢
|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30 22:20:49
|
明天确认。谢谢
订出205册
|
作者:宜茗局
提交日期:2014-10-30 23:14:17
|
书款已付,谢谢胡局
|
作者:与人为善
提交日期:2014-10-31 00:15:34
|
如果再钤一方布衣书局的购书印就更好了。=========同感。
|
作者:70D
提交日期:2014-10-31 04:33:26
|
订购一本,谢谢。
|
作者:pxf0720
提交日期:2014-10-31 16:50:16
|
订一本,订单283949,孔网已付。
|
作者:SATURNUS
提交日期:2014-10-31 17:31:48
|
订单283950,订一本,,已付款:支付宝转账布衣书局支付宝帐号:booyeebooks@126.com。
请确认,查收。谢谢
|
作者:小源塘居士
提交日期:2014-10-31 20:38:05
|
订购一本,谢谢。
|
作者:70D
提交日期:2014-11-01 19:36:33
|
订单号283880 今日上午已从工行汇出54元请查收谢谢。
|
作者:lj_book
提交日期:2014-11-01 20:02:56
|
订购一本,订单283849,孔网已付
|
作者:小源塘居士
提交日期:2014-11-01 23:41:50
|
购《古书之媒》款62元已在孔网转账寄出,请查收。订单号:283986
|
作者:平阳书生
提交日期:2014-11-02 10:51:28
|
订单283794昨日工行已汇。
|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1-02 16:57:08
|
订出262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