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书局
>
布衣论坛
王颋:致言《沪上学人知见录》的作者
作者:
tbn
提交日期:
2010-03-27 17:35:40
读了《沪上学人知见录》一文,真是哭笑不得。除了知道我曾有个名字是王新民外,这位文笔颇能升降人的阿谁,几乎很不了解我的原生态和我的过去、现在,更不用说他是否让我感到荣幸地听过我上的课了(我很怀疑;复旦有才气的学生喜欢听名教授的课,对于水平差的教师逃课还来不及呢!而我不喜欢点名,经常缺课也划圈,你想:学生逃课,问题在教师,我怎么还有脸兴师问罪!而他显然是个才子)。首先是外态,我确实不太注意外表,不过是因为一向贫困,一生中没穿过几次名牌衣服而已,但没有不穿整齐的状况。不仅如此,似乎看了许多的书的我很少很少买书,只进图书馆,很少进书店。在工作方面,我对自己的评介,颇有点北美大学教师的风格:绝对恪守学校规章制度和恪守职业道德,从不关心学术以外的事,诸如炒股,只是偶尔会在休假日教小孩英语以增加微薄的收入。因此,几乎从不迟到,寧愿不吃,也很少在课前的那一刻吃早饭。这在复旦大学听过我课的同学只要稍稍回忆都能记起来,在暨南大学的所有研究生都知道。我之所以在复旦大学得过且过,细想起来,主要是因为缺乏足够的才气,加上骨子里的西方思维,逆反和直率,以致引起同事的很大误解。而我在复旦的二十馀年,除了曾经是谭其骧先生的博士研究生以外,确实没有值得夸耀的任何记录,更谈不上在沪上有什么小名气。我当了十一年讲师,十年副教授,尽管,我在表格上所填教授的任期是在复旦的最后几个月,可是,实际上是人事处为了我去新单位给我的面子而给予的“追认”。我记得很清楚,在临走前一年里的一天,系主任找我谈话,要点有二:一是我的整体学术水平中下,二是我的元史研究弄虚作假给复旦带来了名誉上的损失。所以,当初我怎么敢在学生面前自夸是京派代表、元史代表!?
我根本不记得朱维铮先生给过我什么难堪,相反,我一直记得是朱先生让我这个老资格的副教授在复旦破天荒地当过惟一一回硕士生论文答辨委员会主席,而他的学生乃为教授的李天刚先生却是委员。甚至离开复旦以后,朱先生都特别给我面子,包括认可我冒昧推荐的赵利峰博士。——这些,我都得在来生报答。我坦诚地说,我对绝大部分复旦教授都很敬畏,只是不知道如何表现才能正确地表达。而且,我真的很羡慕一些同事的才华横溢,足以凌云驾雾,诸如张汝伦、曹树基先生,可我什么时候有过这种气魄!?其实,我最害怕的是我的师兄葛剑雄先生——怕他追记谭先生生前就不认我这个没有能耐的弟子。不知什么原因,他认定我是个品德不好,并对他做过下流勾当事的人,所以,曾经由刘秀明先生转告我:只要他一天在复旦,我就不可能在复旦当教授。其次,我要深刻反省的,倒是不知天高地厚、一度看不起邹逸麟先生的学术,那才是最大的不应该。甚至撰写《黄河故道考辨》这样的作品,以致迄今学界许多人以连“商榷”的价值都没有来对待。
说来,我其实不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九十年代初,南京大学同学中排名四五(同一届五个)就沾沾自喜(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书中我排名在我的师侄之后,更不用说是师兄们了),九十年代中,对学术丧失信心还自以为教书可以曾求黄玉峰先生搭桥去附中教书。最后,在浙江大学黄时鉴先生的劝说下,采取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策略。难怪八十年代末,陈学霖先生拉我去做华盛顿大学博士后的时候,国内舆论哗然,都认为这种选择有问题。值到现在,我都觉得羞愧难当。记得九八年南京会议,我的师兄姚大力公开退返我的“赠书”,并申明:王颋的水平很多人知道的,我是决不会读这样差的东西的。本世纪的头一年里,曾有不少人说:三个王颋抵不上一个姚大力;我认为是中的之言。今天就是为了吃饭在学术上乱做得多一点、广一点,也决不敢以在沪上有名气或复旦的“名人”作为自己的虚荣目标。由于不习惯广州的天气,我曾经很想返回上海这个我的母校,诸如当国学院葛兆光、裘锡圭等先生的助手,但是,直到如今,我也没有勇气向复旦校方说出这些话。更不用说我的师兄、长者,都是高山仰止,可望不可即的史学大家。我更佩服复旦人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如直到今天,还不时在网上出现吴松弟教授的反批评的文章。我以为,我俩主要是学术道不同、不相谋,尽管他的水平比我高得多,也请看在我是他半个师叔的份上不要要求向他“赔礼道歉”!?因为他在他的著作中已经把我藐视和奚落得够可以了——是不是可以算彼此扯平了!?
就是在较复旦或许差很多的暨南大学,我也不是什么有人知道的人,中国古代史排名第八(教授八名),历史地理排名第四(教授四名),中外关系、东北亚史、文化史、文献学等都微不足道,所以,真得不要这么抬举我!即使我以前没有自知之明,过了不惑之年的我,也该有自知之明了!正因为如此,我几乎不照学术会议的集体照,因为在许多教授面前无地自容。我既不敢接受历史地理专业委员的遴选,更不敢问津元史研究会的理事或会长,只敢一直做个最为普通的学人、普通的“方外”人,直到退休!千言万语,非常感谢把我上升作沪上大学生、研究生、学人茶馀饭后的内容,可是,我还得请求尊敬的作者您撤去那样的东西——我真得不配充当名人,特别是复旦、乃至上海滩的名人!
作者:
长乐老
提交日期:
2010-03-27 18:08:45
小屁孩子华同学捣鼓的网文,王老师还给他来这一大篇,啥时候写的啊?
作者:
tbn
提交日期:
2010-03-29 03:26:32
2007年的回复。
作者:
tbn
提交日期:
2010-03-29 03:26:53
2007年的回复。
作者:
长乐老
提交日期:
2010-03-29 11:39:04
牛老转老帖,哈哈,不过倒是没看见过。
©版权所有 2002-2019年 布衣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