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书局 > 布衣论坛
外国教授讲中国货币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06-03-20 23:17:38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books&idarticle=75325&flag=1
    
    有些说法俺不太佩服,咋办?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06-03-20 23:19:59
    凉拌。
作者:WANGZHIYU0988 提交日期:2006-03-20 23:20:53
    Francois Thierry 教授:古代中国的流通货币从石头货币、贝壳货币到战国的刀币,再到秦代开始一直沿用到清代宣统时期的外圆内方的铜币,期间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中国货币史来看,汉民族统治的朝代,通常流通铜币,元代和清代这样的外民族统治的朝代,也有金、银币流通。中国很早就开始以铜币做为主要流通货币,这一点和西方国家不太一样。中国的铜币是一种法币,体现了政府信用,大家都认可在货币上写的价值,无需以金、银等贵金属做为价值储备。尽管在战国时代,楚国有一段时间流通过金币,清末银币也是主要流通货币,但中国总的来说还是以铜币为流通法币的货币体系,类似今天的纸币体系,金、银等贵金属主要是做为储值用,很少参与流通。
      
      而在古代西方,主要是金、银币等贵金属做为流通货币,金银币本身的份量就代表其价值。
      
      中国在清末开始流通金银币,主要是鸦片战争之后英国要求中国使用金属货币做为流通货币,这样对英国比较有利,因为在国际贸易中收入的铜币,带回欧洲没有用处。这之后的欧洲,货币流通反而开始用中国原来的法币形式。
    
作者:布朗查理 提交日期:2006-03-20 23:21:54
    有些说法俺不太佩服,咋办?=====纠合本坛的玩钱高手痛砸板砖,我等旁观助阵加吆喝。
作者:长乐老 提交日期:2006-03-20 23:22:42
    这个老兄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最新一辑《法国汉学》里收了他一篇文章。有些说法嘛,呵呵,那得去问天涯那帮人,咋问的,咋给人翻译的。你看一开头就把突骑施弄成突厥施了。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06-03-20 23:31:21
    有些说法怨天涯那帮人,有些说法大概不能怨别人。
    
    既然有兄弟们吆喝助阵,待俺下班回家看能找着砖不能
作者:长乐老 提交日期:2006-03-20 23:39:15
    支持e老砸老弗头。
作者:葛朗台 提交日期:2006-03-20 23:41:13
    跟丫死磕
作者:布朗查理 提交日期:2006-03-21 10:49:11
    为了钱而打架,乐在其中!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06-03-21 15:27:01
    不打架。回家也没找到板砖,打不起来。
    
    只是想说,可能是网谈,问题五花八门,不能充分思考后再回答,弗教授的一些说法不太严谨,可以商榷。
    
    俺先找一个细小问题讨论一下。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06-03-21 15:31:01
    作者:小转铃 回复日期:2006-3-20 16:39:08    
       
       拜占庭金币曾一度从“金钱”转变到“王信”,钱币的价值含量很高,以至于成为一种权威,而我国唐代却屡屡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钱币价值发展方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以上是提问。
    
    
    
    
    Francois Thierry 教授:拜占庭金币的这种所谓“王信”,是指国王在金币上带上印记,注明金的含量,也就是说其货币的价值等同于该份量的金、银。但在实际上,这种“王信”并不可靠。国王也可能做弊,缺钱的时候国王也可能篡改金含量标注。从目前找到的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罗马金币来看,其金含量差别很大,造成货币系统非常混乱。在土耳其也有类似情况,金币里面发现有掺银、掺铜的。
      
      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论,在西方金属货币体系中是正确的,因为同样的金银币,金银含量不同,因此含量高的良币,就要自己留着,含量低的劣币,就要努力流通出去。古代中国流通铜币,铜币无法做假,少放或多放一点铜,对铜币的价值无多大影响,因为大家公认的是这个单位的铜币所能交换的货物价值,这枚铜币多含一点或少含一点铜,大家并不关心,做假并无太大意义。大家都知道这个份量的铜币并不是说它就值这么多钱。因此好的铜币,就能参与流通,坏的铜币,大家都不会接受,因此劣币驱逐良币这个理论,在中国并不适用。苏州还用竹子代替铜币做流通媒介呢,也不能说是坏的竹子驱逐了好的竹子啊。
    ————————————————————————
    
    
    以上是回答。
    
作者:成府路卖大葱的 提交日期:2006-03-21 15:37:42
    e老蓄泉?
作者:diamonds 提交日期:2006-03-21 16:01:22
    e老不蓄泉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06-03-21 16:01:49
    说一下“王信”。
    
    小转铃提的这个问题,以前我没接触过,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看了弗教授的解答,知道“王信”是由国王用印记确定的金币成色重量标准。
    
    但不论古今中外金银铜铁,只要是统一的铸币,必有一个标准,何以拜占廷的标准就那么出色,乃至“从金钱转变到王信,成为一种权威”?而且从提问看,“王信”概念与金钱同列且高于金钱,而弗教授解说的概念局限于金币本身,二者并不在一个层次上。
    
    还是不明白,于是我摆渡了一下,找出这个帖子:
    
    http://www.eurasianhistory.com/data/articles/a02/733.html
    
    大概小转铃的问题就是从这篇文章里来的。
作者:成府路卖大葱的 提交日期:2006-03-21 16:04:00
    e老治泉?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06-03-21 16:19:24
    西突厥与拜占廷金币的东来
    
    林英
    2004-08-09 19:32:38 阅读 1046 次
    作者提供,原载《华夏文明与西方世界》,香港博士苑出版社,2003年
    ——————————————————————————————————————
    
    原文太长,摘一点与“王信”有关的。
    
    第二节《一件有关“金钱”的吐鲁番文书》:
    
    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所藏吐鲁番出土文书(大谷文书)中,有一件标号为大谷1040的文书的背面记录了这样几行字:
    
    1. 头六世书后作王信金钱一文。
    
    2. 迦匕贪旱大官作可顿信金钱一文,作王信青马一匹、书一卜、绫二叠(二/三)。
    
    3. 酒一驮、面六斛、禾半六斛、面一六斛。
    
    这件文书的题目被编定为《高昌年次未详(6世纪后期或7世纪前期)头六世等书信信物入历》
    
    作者在对文书内容进行考订之后,得出结论:
    
    总之,这件文书告诉我们,在公元6、7世纪之间,西突厥的部落首领和可敦发给鞠氏高昌王朝的信件附带两枚拜占廷金币作为信物。……它们不再是流通的货币,而是“王信”,统治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在以后各节,作者多次强调从“金钱”到“王信”的转变:
    
    索里得(拜占廷金币)虽然身价不菲,但到底也只是用于交换的货币。它为何在西突厥统治者的手中实现了从“金钱”到“王信”的转变,这背后的原因颇耐人寻味。
    
    作为贡物进入突厥贵族手中的索里得,凭借它丰富的象征意义,以及与突厥尚金传统的契合,成为突厥可汗向周边民族炫耀权威的“王信”。
    
    至此,有关索里得东来的讨论就结束了。有趣的是,索里得在拜占廷帝国被当成“权力的肖像”;作为突厥的“王信”,它反映的不是经济价值,而是可汗的权威。
    
    ————————————————————————————
    根据作者的结论,所谓“王信”,是王的“信物”,传递命令的凭据,与中原的十二道金牌有一比。
    
    相信小转铃提出的问题,即据此而来。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06-03-21 16:23:39
    谢大葱兄捧场。不蓄也不治,捣乱的。
    
    
作者:成府路卖大葱的 提交日期:2006-03-21 16:30:28
    噢,e老倒泉。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06-03-21 16:34:07
    这时对比弗教授的解答,就可看出,他解答的问题并非小转铃提出的问题。他解说的“王信”也非林英解说的“王信”,可以说根本不同。
    
    那么,“王信”究竟是什么?他们二人谁说的对?提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他们分别解释的“王信”来源相同,即均出于上述大谷文书。或者换个问法:大谷文书中与拜占廷金币有关的这个“王信”是什么?
作者:布朗查理 提交日期:2006-03-21 16:39:05
        俺觉得,货币的坚挺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与发行此货币的政权的公认权威形成正比。“王信”就是反映了这种公认权威。被誉为“大改革家”的王莽发行了制作精美的“良币”金错刀(“一刀平五千”)和颇像勋章的“国宝金匮直万”等高值虚额币,试图以自己的“王信”作担保,结果惨败。
        根据历史规律,凡是政权稳定、社会太平时期,中央领导宁可发公债,一般不会出台远远超过实际价值的“王信”货币——没有必要自己制造混乱。等到玩这一招时,此王已无甚信可言。我对拜占庭知之甚少,但估计这个规律应该是相通的吧。
      e老所举的苏州竹筹码例子很有意思,俺小时候沪上到处有称为“老虎灶”的开水店(可以作为国人集约型节能的辉煌范例,可惜辉煌不再!),它们不是政权,但也发行竹筹码,一根可打一暖瓶开水,两根打一大壶,可能家里还有几根用剩的。据我娘回忆,抗战初期苏南老家的小镇上,这种竹筹确实可以当流通币,但只限于本镇、甚至某条小街。它的信用担保取决于发行店铺的信誉,可能会超过官府朝廷,但也有风险——看看林家铺子的结局就行了。
作者:食货 提交日期:2006-03-21 16:45:05
    密切关注中
作者:布朗查理 提交日期:2006-03-21 16:46:29
        大谷文书提到的“王信”似乎与货币无关,只是借它物以希为贵的形骸做另一种不相干的凭证。这种“信钱”在中国历史上也有,是专门铸造的,如天地会就用过。也可能不用货币的形式,如李玉和师傅家的号志灯。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06-03-21 17:22:56
    大谷文书提到“王信”二处,还有“可顿信”一处。若依弗、林二人的解释,是互相冲突的,不论哪一人都无法将三处全部讲通,
    
    若依林英的观点,“王信”,统治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用在“王信金钱一文”上固然可自圆其说,但后面的“王信青马一匹、书一卜、绫二叠”难道也是“统治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吗?“可顿信”呢?
    
    弗教授的观点也是这样。“所谓‘王信’,是指国王在金币上带上印记,注明金的含量”,可以。但后面的“王信青马一匹、书一卜、绫二叠”就不管不顾了。这个“王信”又是什么印记呢?
    
    显然,两种说法均有问题。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06-03-21 17:26:31
     e老所举的苏州竹筹码例子很有意思
    ————————————————————
    布朗兄:那是弗教授巨的例子。
    
    
作者:京兆堂 提交日期:2006-03-21 17:37:02
    作者:布朗查理 提交日期:2006-03-21 10:49:11  
    为了钱而打架,乐在其中! 
    ---------------------------------------------
    同意。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06-03-21 21:54:58
    接着来。这回先说点别的。
    
    几年前,我曾点读过一遍《苏轼文集》,在读尺牍时注意到“信”的用法。除了书信、信用意义以外,有一类用法是以前没有留意的:虽然与邮寄密切相关,如果作“消息”或“书札”解释,则扞格难通。如苏轼给别人寄出的“信”:
     
    欲求土物为信,仆既索然,而黄又陋甚,竟无可持去。(卷五十二,与王定国四十一首之四) 
    
    马公过此佳便,无好物寄去,收拾得茶少许,谩充信而已。(同上之十一) 
    
    屏居荒服,真无一物为信。有桄榔杖一枚,前此土人不知以为杖也。勿诮微陋,收其远意尔。(卷五十二,答张文潜四首之二) 
    
    人行速,无佳物充信,谩寄腰带一条。(卷五十九,与杨济甫十首之十) 
    
    阿胶半斤,真阿井水煮者,青州贡枣五斤,充信而已。(卷六十,与子安兄七首之三) 
    
    黄州无一物可为信,建茶一角子,勿讶尘面浼。(卷六十一,与宝月大师五首之三) 
    
    显然,这些“信”,乃是土物、茶、桄榔杖、腰带、阿胶、青枣等日用物品,而不是书写的书札。再如苏轼收到的“信”: 
    
    问所欲干,实无可上烦者,必欲寄信,只多寄好干枣、人参为望。(同上之四十一) 
    
    桃、荔、米、醋诸信皆达矣,荷佩厚眷,难以言喻。(卷五十八,与欧阳知晦四首之一) 
    
    这些说得更明确,都是一些食品,和书札毫无关系。至此我们已经可以肯定,在东坡尺牍中或说宋代语言中,“信”的一个重要义项是礼物,且一般是远道馈赠的。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06-03-21 22:01:47
    另有一些由“信”组成的词语:
     
    辄有一书及少信烦从吏,甚不当尔。(卷五十三,与钱济明十六首之三) 
    
    来年春末,求般家二卒,送少信至子由。(卷五十八,与周文之四首之二)
     
    少信,数量不多的礼物。在前函中,“书”和“信”明确分为二物;后函中,“少信”需要两个人去送。
     
    寄惠建茗数品,皆佳绝……江郡乃无一物为回信,惭悚之至。(卷五十七,答吴子野七首之三) 
    
    回信,收到馈赠后回赠的礼物。并非回书。
     
    上文:“必欲寄信,只多寄好干枣、人参为望。” 
    
    寄信,寄赠礼物。并非寄书问。 
    
    无以为报,亲书松醪一赋为信,想发一笑也。(卷五十三,与钱济明十六首之二) 
    
    这里说亲自抄写《松醪赋》为“信”,乍看似乎是写回书,其实仍然是以书法作品作为礼物。 
    
    根据“信”是“礼物”的义项,又产生了另外一些词语。 
    
    信物: 
    
    黄州绝无所产,又窘乏殊甚,好便不能寄信物去,只有布一匹作卧单。(卷六十一,与参寥子二十一首之四) 
    
    仍已有书,令儿子辈准备信物,令送去俞处,托求稳当舶主,附与黄州何道士也。(同上之十九) 
    
    闻俞主簿者附少信物,如果为带得来,乞尽底送与范子礼正字。偶索得此冷债,信天养穷人也。(卷五十八,与杭守一首) 
    
    “信物”也就是上述的“充信”之物,礼物。从赠送的目的来说是礼物,从赠送的方式来看则是邮件。《汉语大词典》注释“信物”,只有一个义项:“作为凭证的物件。”显然内涵过窄,不能容纳上面各例的意义。其引用了《水浒传》中的例句:“封宋江为镇国大将军,总领辽兵大元帅,赐与金一提,银一称,权当信物。”这里的“信物”是不是单纯指“作为凭证的物件”,也很可以探讨。从例句的语言环境来看,辽国狼主派欧阳侍郎去策反宋江,带一些金银作为赏赐,更具礼物的性质。无论如何,词典中对“信物”的诠释应加上“寄送的礼物”或宽泛的说法“礼物”这一义项。 
    
    信yan(上竹下奄): 
    
    却有书一角,信yan三枚,竹筒一枚,封全,并寄子由。(卷六十一,与南华辩老十三首之二) 
    
    信yan元不发,却付来人。盖近日亲知所寄惠,一切辞之,非独于左右也。(卷五十三,答李方叔十七首之七) 
    
    有一信yan并书,欲付至子由处。(卷五十四,与程正辅七十一首之六十八) 
    
    信yan,装信物的器具。Yan字《康熙字典》不收,《汉语大词典》谓蔑篓。可从。 
    
    信笼: 
    
    子由信笼敢烦求便附与。(卷五十七,与毅父宣德七首之二) 
    
      信笼与信yan应该相似,都是装信物的容器。《汉语大词典》释信笼:“封口加盖印信的箱笼。”不确。虽然邮寄箱笼可能要加封加印,但这个词中的“信”却并非从“印信”而来,而是“礼物”的意思。因此对“信笼”的注释,应为“盛放礼物的箱笼”。《汉语大词典》所引例句《水浒传》中“蔡九知府安排两个信笼,打点了金珠宝贝玩好之物”,正是远途送给蔡太师的生日礼物。 
    
    另外,《金史·世宗纪下》:“是日,命范铜为‘礼信之宝’,凡赐外方礼物,给信袋,则用之。”
    
    从“礼信之宝”的用途看,“信”显然与“礼”同义,也就是我们讨论的“礼物”的意思。只不过这“信”是国家间赠送的,属于外交礼物。而“信袋”,则与“信笼”属于一类,是盛放礼物的口袋。《汉语大词典》释“信袋”为“加盖印信的封袋”,犯了和解释“信笼”同样的错误,没有理解此“信”的真正含义。至于《词源》将“信袋”解释为“伫放符信的袋子”,则错得离谱了。 
作者:diamonds 提交日期:2006-03-21 22:04:38
    e老用功
作者:天若有情 提交日期:2006-03-21 22:13:13
    e老用功得紧
    
    向您学习
作者:诽谤 提交日期:2006-03-21 22:21:04
    无用功!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06-03-21 22:26:40
    当时觉得“信”有“礼物”一义,现在的辞书均没有释出,很是高兴。但后来有人告知蒋礼鸿主编《敦煌文献语言词典》(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版),已释“信”为“礼物” ,上面记下来的这些就一直扔在文档里的,这次正好找出来。
    
    后来在网上又检索到董志翘《敦煌文书词语琐记》一文,里面有一则专说“信物”为“礼物”,并说到“国信”:
    
    此外又有“可汗等出迎郊野,陈郭锋所送国信器币。”(《旧唐书·回纥传》)“遣品官田务丰领国信十二车使回纥。”(同上)所谓国信也就是国礼。
    
    e按:“国信十二车”,《新唐书》作“币十二车”。是对“国信”性质的最好说明。
    
    唐代文献中关于“国信”、“国信使”的记载很多,可以在网上搜索。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06-03-21 22:49:39
    转了一大圈,终于可以回到“王信”问题上来了。
    
    既然在唐宋“信”为礼物,“国信”为“国礼”,那么,“王信”就是“王的礼物”,“可顿信”就是可顿的礼物。拜占廷王的礼物可以是一文金钱,也可以是一匹青马,两本书,两叠绫。跟上面弗、林两位说的那些无关。
    
    俺的解释比弗教授的贴谱吧?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06-03-21 22:50:37
    确实无用:(((
作者:diamonds 提交日期:2006-03-21 22:53:49
    贴谱
作者:布朗查理 提交日期:2006-03-22 11:35:15
    昨天5点以后邻室关了服务器,网线就此被掐,俺虽习以为常,却被逐出e老讲堂,郁闷。现在补了课,再补赞一声:e老砸得贴谱!不知f教授有呒回砸?
作者:diamonds 提交日期:2006-04-03 22:03:13
    “王信”东来的拜占廷金币  
     
     
      在中国出土的数十枚拜占廷金币,现已成为丝绸之路联结东西方的历史物证,针对这些金币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其中人们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是通过怎样的途径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
      对拜占廷金币的来历,在我国史书中尚未发现记载,但幸运的是,古人还是为我们留下了不多但珍贵的资料。上世纪初,日本人大谷光瑞从我国新疆吐鲁番等地掘得大量古代文书带回日本,被称为“大谷文书”。其中标号1040的文书背面内容与“金钱”有关:
      “头六世书后作王信金钱一文。”
      “迦匕贪旱大官作可顿信金钱一文,作王信青马一匹、书一卜、绫二叠。”
      学者林英在《西突厥与拜占廷金币的东来》一文中,对这两条记载作了辨析,首先认定文中“金钱”即拜占廷金币,既而指出:“这件文书告诉我们,在公元6-7世纪之间,西突厥的部落首领和可敦发给鞠氏高昌王朝的信件附带两枚拜占廷金币作为信物。”并认为:“它反映了拜占廷金币流入高昌的渠道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与将金钱同国际贸易相连的常识性推断相反,至少有部分金币通过西突厥贵族同高昌王室的外交往来流入当地社会,它们不再是流通的货币,而是‘王信’,统治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在西突厥统治者的手中实现了从‘金钱’到‘王信’的转变。”
      (未完,全文见《金融时报》2006年3月31日第11版) 
     
    
作者:长乐老 提交日期:2006-04-03 22:47:04
    e老说王信,贴谱,赞叹!
    
    e老的这个大谷1040录文大概是从网上林英的文章里转录的;而林英并没有看到日本出版的《大谷文书集成》,他是从蒋伯勤的《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里转录来的;而蒋伯勤其实也没有看到《大谷文书集成》,他是从池田温的《中国古代籍账制度》里转录来到。这样几经转录,录文稍稍有些问题。当然这些不影响e老的结论。只是以后这篇文章收入《e老文集》的时候,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最好核对一下大谷1040录文图片。另外,e老文章中“大谷光瑞”改成“大谷探险队”比较好,因为大谷光瑞在华时间很短,亲手没弄到什么东西;“标号”改为“编号”较好,标号一般是称水泥的。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06-04-03 23:06:11
    多谢长乐老。
    
    除了苏东坡说的那几个“信”,确实都是从网上来的。弄出笑话,原不出意外。
    
    网上的东西为什么要弄到报纸上?还有个缘故。本来我也想借题发挥,弄清楚这个事,就跑到中国书店,花58块买了《粟特人在中国》,想看弗老文章是怎么说的。结果文章倒有一篇,不是说这个事的。当时心疼那些钱啊(现在把那书基本看完,觉得真值,只是仍不十分清楚粟特人是什么人),恰好报纸编辑缺稿,让我帮忙,没核对资料就把砸砖文字给他了。这就把笑话闹大了。惭愧。
    
    以后若有机会接着弄这类问题,一定遵教小心谨慎。到时候还要请多指教。
    
作者:长乐老 提交日期:2006-04-03 23:45:51
    e老考释王信的意思,坚不可易,敬佩。录文偶有不同其实是无关紧要的。
作者:铁窗棂 提交日期:2006-04-04 07:22:47
     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论,在西方金属货币体系中是正确的,因为同样的金银币,金银含量不同,因此含量高的良币,就要自己留着,含量低的劣币,就要努力流通出去。古代中国流通铜币,铜币无法做假,少放或多放一点铜,对铜币的价值无多大影响,因为大家公认的是这个单位的铜币所能交换的货物价值,这枚铜币多含一点或少含一点铜,大家并不关心,做假并无太大意义。大家都知道这个份量的铜币并不是说它就值这么多钱。因此好的铜币,就能参与流通,坏的铜币,大家都不会接受,因此劣币驱逐良币这个理论,在中国并不适用。苏州还用竹子代替铜币做流通媒介呢,也不能说是坏的竹子驱逐了好的竹子啊。 
    
    这个外国佬是个书呆子,他不知道铜除了做货币还可以做实用的器物么?货币用铜量与铜价的比率,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否则人家就会化币铸器.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岂能视而不见.
    中国货币史上没有用石头货币的阶段.苏州人以竹子代替铜币,不知是什么时候的事?
作者:八百民 提交日期:2009-04-09 22:11:39
    不得了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09-04-09 22:21:57
    了不得
作者:食货 提交日期:2009-04-09 22:51:42
    厉害,不服不行.E老总能在大领域小小地搞一下,然后楼就塌方了
作者:食货 提交日期:2009-04-09 22:55:14
    E老把文章收罗收罗,弄个精装本吧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09-04-09 22:56:31
    预定五本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09-04-09 22:56:48
    预订五本
作者:食货 提交日期:2009-04-09 22:58:07
    五老也收罗收罗,弄个精装本吧,让俺们迷失顺利地迷失在寻找的途中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09-04-09 23:08:44
    哈哈。货老是不是有俄文译本三字经?啥样的?感兴趣中。。
作者:何典 提交日期:2009-04-09 23:14:35
    粵語中,出门到外地时,为亲友买的土特产之类的礼物,就叫“手信”,电视广告里经常出现这个词。又,林英是位女学者。
作者:食货 提交日期:2009-04-09 23:15:57
    俄文本流传广,字大,很气派,比英文本还气派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09-04-09 23:18:02
    哪一年的?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09-04-09 23:18:52
    作者:食货 提交日期:2009-04-09 23:15:57
     俄文本流传广,字大,很气派,比英文本还气派
    ============================================
    希望以后扫几张图
作者:食货 提交日期:2009-04-09 23:21:00
    我印象是187?年.没相机,一直舍不得买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09-04-09 23:25:16
    作者:何典 提交日期:2009-04-09 23:14:35
     粵語中,出门到外地时,为亲友买的土特产之类的礼物,就叫“手信”,电视广告里经常出现这个词。又,林英是位女学者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09-04-09 23:26:28
    作者:食货 提交日期:2009-04-09 23:21:00
     我印象是187?年.没相机,一直舍不得买
    ========================================
    期待考证一下
    
    
作者:食货 提交日期:2009-04-09 23:31:17
    还有这么本书?妙哉妙哉!
    我有本俄人写的好象是关于这个馆的书,汉字签名送你公司领导,送到地摊上了.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09-04-09 23:36:31
    里面有一章“三字经在俄国”,可以随便看看。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09-04-09 23:38:20
    作者:食货 提交日期:2009-04-09 23:31:17
    还有这么本书?妙哉妙哉!
    我有本俄人写的好象是关于这个馆的书,汉字签名送你公司领导,送到地摊上了.
    ====================================================================
    
    那可是好书了,好好留着。“汉字签名”?期待短信告知。。
    
作者:食货 提交日期:2009-04-09 23:39:01
    在别处读过,太简单,跟没写差不多
作者:食货 提交日期:2009-04-09 23:42:05
    我有空翻翻,暂时找不出来



©版权所有 2002-2019年 布衣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