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书局 > 布衣论坛
残编惜别最情痴·媵书诗话·狂钞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05-01-04 12:56:56
        喜欢书的人卖书,心情总是复杂。钱牧斋所谓略似“挥泪对宫娥”,此乃大王之悲,我辈庶人梦想不到。前几天戴兄问起卖书心情,正好想起很久以来就留意的陳坤維卖书事,假日无事,钞点上来。多数是大家熟知的,也有一点不常见。
    
        陳坤維媵书诗,是历来文人艳说的藏书典故,我至少读到过四次。最先在张中行先生的文章《挥泪对残书》中读到,后来又见于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再见于邓之诚《骨董琐记》,三见于这首诗最早的出处厉鹗《樊榭山房集》。
    
        厉鹗的诗有长题:
    
        桑弢甫水部买得元人百家诗,后有小笺粘陈氏坤维诗,盖故家才妇以贫鬻书者,惜不知其里居颠末耳。读之有感,次韵一首,并征好事者和焉
    
        姓字深闺岂易知,偶传纸尾卖书诗。难追写韵仙家事,应共牵萝绝代悲。彤管更添高士传,墨卿别注有情痴。回肠似共缣缃往,惆怅令人展卷时。
    
        附陈氏坤维原作: 
    
        典及琴書事可知,又從案上檢元詩。先人手澤飄零盡,世族生涯落魄悲。此去雞林求易得,他年鄴架借應痴。亦知長別無由見,珍重寒閨伴我時。
    
        丁巳又九月九日,廚下乏米, 手檢元人百家詩付賣,以供饘粥之資。手不忍釋,因赋一律媵之。陈氏坤维题。
    
        我有的《樊榭山房集》是四部备要本,被拉散了,没找到有这组诗的那一册。上面是依照《藏书纪事诗》转录的。记得集中陈诗首联“案上”作“架上”。没看到原刻,不知哪一个正确。
    
        《藏书纪事诗》还录有汪远孙《次闺秀陈坤维手题元人百家诗韵(诗在方云泉骘处)》:
    
        寂寞闺心一卷知,临池亲写媵书诗。窗前风雨牵萝恨,贫里光阴辍笔悲。破甑生尘空性巧,残编惜别最情痴。百年遗墨流传在,几度重阳遇闰时。
    
        这首诗的出处,在汪远孙《借闲生诗》卷一,原诗后有注:纸尾识时丁巳又九月九日。
    
        陈坤维作媵书诗的丁巳,是乾隆二年,这一年闰九月,张中行曾有考证。樊榭诗似有编年,待查,总之在乾隆中期。而汪远孙的诗说明,至道光间陈坤维的诗笺还在人世,被方骘收藏。这涉及到道光八年(戊子)浙江诗人的一次集会,需要钞《清尊集》。
    
        《清尊集》是道光间汪远孙编刻的一部同人酬唱总集,集中诸人结为诗会,每月一会,席上命题赋诗。卷六有《次闺秀陈坤维手题元人百家诗韵》。这次集会时间在戊子夏秋之间,大家欣赏的就是陈坤维的诗迹。除了汪远孙,次韵的还有五个人。
    
        沈鑅:
    
        深闺清况有谁知,朝夕披吟一卷诗。柳絮才高珍旧泽,桂薪炊断引新悲。传来韵事成三绝,送去穷愁了四痴。簾卷西风人影瘦,重阳又放菊花时。
    
        胡敬(并序):
    
        在昔诗披樊榭,人记坤维。以为天上飞琼,偶留姓氏,无复阶前落叶,重附枝柯矣。不图顾恺之厨,竟入方回之室。蚕眠字小,鸳杼词工。凄凉补屋牵萝,旧家何处?收拾断机零锦,故纸犹香。肠枯而咏絮才存;腕弱而簪花格好。仙缘身后,想彼姝定掌瑯環;墨渖行间,劳我辈几增感喟。为赓瑶什,用志钦迟。
    
        寒闺肯许姓名知,难割情缘架上诗。书散陈留应已久,画馀清照不胜悲。却看遗稿人何在?尚欲寻踪我亦痴。珍重数行题卷尾,拈毫追想绣停时。
    
        黄士珣:
    
        名从瘦厉集中知,此日亲观卷尾诗。物去故家情忍恝,炊劳巧妇事堪悲。流传艺苑争清赏,多少郎君号白痴。九十二年遗墨在,绝胜笄珥耀当时(题诗在丁巳岁,阅今九十二年矣)。
    
        钱师曾:
    
        轶事升沉未可知,幽光不泯赖传诗。东都曾感研神记,南国犹闻季女悲。一幅彩笺聊遣媵,半生清玩竟成痴。良朋忆到联芳集,应有灵芸入梦时。
    
        相近相亲只自知,临分意绪可胜诗。唾绒遗落经时念,乾蝶飘零别后悲。持此髻鬟添韵事,生怜廪爨累情痴。香残茗冷分明在,肠断丁宁侍婢时。
    
        汪适孙:
    
        寒女生涯事可知,残编临弃更题诗。一般蠹粉飘花感,略抵离鸾别鹄悲。乞米何心留券帖,卖珠有恨到书痴。赢将墨渖流馀麝,复此熏香展卷时。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据《广印人传》:“方骘,字玉裁,号云泉,晚号颐翁,钱塘诸生。著有疏影庵诗,亦善刻印。”按《清尊集》目录前所附年齿,方骘生于嘉庆戊午年十一月十四日,可补史传不足。
    
        我知道的与陈坤维媵书诗有关的诗作就钞完了。道光以后这幅诗笺是否还在,是否还有人吟咏,不得而知。我只有这几本书,若还有,恳请请高人续下去。
    
        最后想钞点被陈坤维卖掉的《元人百家诗》的资料,却有难度。各家常见目录都没有著录此书。我以为,并不是说此书乃天壤间秘籍,被陈氏卖掉后就从此蒸发,而是它有可能就是康熙时顾嗣立所辑《元诗选》初集的异名,现在已不为人所熟知。按今本顾氏此选共三集,初、二、三集各一百家,并非同时编成,其过程长达二十馀年。初集所选百家曾单独行世。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卷十八著录顾嗣立《秀野草堂诗集》,引其书卷五《题元百家诗集》二十首,是顾氏初编告成后的作品,就将这书称为《元百家诗》,与陈坤维所说书名只差一字。国家图书馆书目著录《元诗选》的书名页也题为《元百家诗集》。考虑到在顾嗣立之前没有人大规模编选元人诗,陈卖的书即顾印的书,还是很有可能的。
    
作者:diamonds 提交日期:2005-01-04 13:04:51
    书品上面有篇文章,陈先行写的,说到元诗选的版本和书名
作者:diamonds 提交日期:2005-01-04 13:10:01
    
    明清之際,陳坤維,故家才媛,因貧鬻書, 
    有《元人百家詩》一部,內附片紙, 
    書一律及小注。 
    詩云: 
    典及琴書事可知/ 
    又從案上檢元詩/ 
    先人手澤飄零盡/ 
    世族生涯落魄悲/ 
    此去雞林求易得/ 
    他年鄴架借應痴/ 
    亦知長別無由見/ 
    珍重寒閨伴我時。 
    
    注云:丁巳又九月九日,廚下乏米, 
    手檢《元人百家詩》付賣,以供饘粥之資。 
    手不忍釋,因負一律媵之。 
    
    
    又及:丁巳為乾隆二年,檢舊曆,是年有閏九月, 
    上溯康熙及萬曆兩丁巳皆無閏也。 
    此詩怨而不怒,頗有衡門療饑之慨。 
    惟首、七句重兩「知」字可惜。 
    
    
    网上搜来,e兄一观
作者:湖人 提交日期:2005-01-04 19:59:21
     喜欢书的人卖书,心情当然复杂,这卖书的喜欢书,便如笑颜娶娇娘一般,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05-01-04 20:11:16
    高人齐聚,说闲话也有水平。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05-01-05 15:43:42
    可怜俺打了那么多字,花了几千块钱。
    
    提起来,等知音 ING
作者:谯楼更鼓檐 提交日期:2005-01-05 16:19:50
    忽想起周国平先生有篇文章提到读书与借书,卖书等方面的事情~回家查一下.
    
    楼主滴这篇文章狠好:
    
    文中没有大喜,大悲或离奇怪诞.有的只是平朴,淡雅和体验中的智识.
    
    E先生(女士)写的是自已的书事心情,至于别人读不读得进去么,也就看读此文者的造化了!
    
    提着~~~
    
作者:书迷小龙 提交日期:2005-01-06 19:44:16
    shi bu dong
作者:阿土 提交日期:2005-01-14 21:11:52
    t
作者:愚平 提交日期:2005-01-14 22:19:55
    多少郎君号白痴
作者:一世永飘 提交日期:2005-01-15 18:34:40
    白痴  嘿嘿
作者:布活字 提交日期:2012-07-19 22:14:33
    说装潢
    
    二〇,一,廿七。陈坤维
作者:布活字 提交日期:2012-07-19 22:14:56
    装潢为图书学上重要名词,古人保护书籍之善法,千数百年后,因其他防御之品利用,古法渐废,几无人能言之者。周嘉胄有装潢志一卷,专述今法,然即此亦足见后人之所谓装潢者为何法矣。清儒考据,所获至多,于装潢无人能究其原委者;即偶及之,说亦未确。郝懿行证俗文引高澹文曰:“装潢谓装成而以蜡潢纸也”,卷十七,按此说原本之杨慎书品。焦循《易余龠(yue)录》云:“裱背者以面为浆,名面糊”,卷十八。均非其义。兹就所知,说于下方。
    装潢之用,古者专以防蠹蛀,盖杀青之遗意也。其事盖在魏晋之间,用纸盛行之后。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二引陈眉公说,谓装潢之佳,自范晔始,不知何本,而后魏贾协齐民要术述染潢法甚详,则六朝时已大行于世矣。贾氏之言曰:“凡打纸欲生,生则坚厚,特宜入潢,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则年久色暗也。人浸ba熟即弃滓,直用纯汁,费而无益,ba熟后,漉滓捣而煮之,布囊压讫,复捣煮之,三捣二煮,添和纯汁者,其省功倍。又弥明净,写书经夏然后入潢矣”。宋姚宽西溪丛话亦云:“唐秘书省有熟纸匠十人,装潢匠六人,潢,集韵音胡广切,释名染纸也。齐民要术有装潢纸法,后有雌潢治书法,则古用潢纸写书久矣。写讫入潢,避蠹也。今唯释藏经如此,先写后潢。要术又云,凡打纸欲生,生则坚厚,则打纸工盖熟纸匠也。予有旧佛经一卷,乃唐永泰元年奉诏于大明宫译,后有鱼朝恩衔,有经生并装潢人姓名”。姚氏之说近是。按要术所述,则治潢以ba为主要材料,ba即黄ba,俗亦称黄柏,(李时珍曰,俗作黄柏者省写之,谬也。)陈藏器述其主治病候云:“热疮疱起,虫疮血痢,止消渴,杀蛀虫,”故为治书防蠹者所利用。但如进呈之书,或诏奏之事,写讫不容入潢即须发出者,则先潢纸,后写书。荀勖穆天子传序云:“仅以二尺黄纸写上,”宋书蔡廓传云“选按黄纸绿尚书与吏部尚书连名,”吴曾能改齐漫录云:“高宗上元诏曰,诏敕比用白纸,多能虫蠹,自今后皆用黄纸,”古人所记潢治之义,与其功用,斯其显著者。
    
作者:布活字 提交日期:2012-07-19 22:15:31
    以上所述,当为装潢之本义。但装潢二字连用,似在隋唐之间。能改齐漫录又云:“俗以罗列于前者谓之装潢子,自唐已有此语矣。唐六典崇文馆有装潢匠五人,熟纸匠二人,秘书省有熟纸匠装潢匠各十人。”(卷二)姚宽以熟纸匠为打纸工,程大昌演繁露(七卷)引李义山集新书序云:“治纸工率一幅以墨为边准,”(原注今俗呼解行也。)史籍于熟纸匠外,不列打纸工治纸工之名,疑打纸画边准之事,熟纸匠兼为之也。新唐书惠文太子范传:“隋亡禁内图书淹放,唐兴募访,稍有复出,藏密府长安初,张易之奏天下善工潢治,乃密使摹肖,殆不可辨,窃其真藏于家,”(卷八十一)潢为浸ba,治似指装裱,此必当时潢染与装裱为二事,并由一人司之,故工人称为装潢匠,而述事则仍分言之也。五代以后,印刷术盛行,得书较易,重装而不重潢,其事渐废,后或仍沿旧名,或改称装池装背,以副其实。如国立北平图书馆藏宋景定元年十一月初一日原装文苑英华第六百一之六百十卷一册,有“装背臣王润照管讫”标记是也。(此可与西溪?话所记唐永泰本佛经,有装潢人姓名比较观。)是两宋之时,装潢之事,名不副实,与本意全失矣。
作者:布活字 提交日期:2012-07-19 22:15:50
    装池与装潢非一事,后人误释为犹池也,(如通雅之类。)实为大误。池有边缘之意,证俗文云:“凡被四边有缘谓之池,或曰被头,别施布为池,一曰被识。晋左思诗,衣被皆重池,(宋痒诗春寒到被池。)则知衣被皆有池。衣之池则纯缘是矣。(见礼记。)又凡物边缘皆谓之池,丧大记鱼跃拂池,则棺上饰亦名池也。米?书史,隋唐藏书卷首帖绫谓之玉池是亦被池之义也,”(卷二)故装池亦作装裱。(六如居士画谱引元王思善说。)卷轴式,每幅作平面观,则两端连轴处及上下天地,恰如被头与被识矣。装裱四周边缘使不易折裂,故谓之装池。其后图书由卷轴改为册叶式,则玉池适当书背,故又称装背。循是以求,斯较然明白矣。
作者:散木 提交日期:2012-07-19 23:09:10
     典及琴書事可知,又從案上檢元詩。
     亦知長別無由見,珍重寒閨伴我時。
    
    最喜欢这两句...
作者:yp 提交日期:2012-07-20 10:45:13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05-01-04 12:56:56
    
    我有的《樊榭山房集》是四部备要本,被拉散了,没找到有这组诗的那一册。上面是依照《藏书纪事诗》转录的。记得集中陈诗首联“案上”作“架上”。没看到原刻,不知哪一个正确。
    -------------------------------------------------------------------------------
    按胡敬和诗第二句:难割情缘架上诗。推想陳坤維原诗首联“案上”当作“架上”。
作者:雍藻 提交日期:2012-07-20 11:30:39
    多少郎君号白痴 +1
    
    有些和诗还真是大大的不算好。
作者:柏叶酒 提交日期:2012-07-20 16:09:30
    还是“案”字更妥帖,近体诗一般不宜用重字,颈联既已用了“邺架”的典故,首联如也用“架”字,则难免显得词汇贫乏、意象重复。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2-07-20 16:52:48
    谁这么能挖?带着土味儿就翻上来了
作者:之乎 提交日期:2012-07-20 17:12:34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05-01-04 12:56:56
     喜欢书的人卖书,心情总是复杂。钱牧斋所谓略似“挥泪对宫娥”,此乃大王之悲,我辈庶人梦想不到。
    
    
    
    翼老知老钱“挥泪对宫娥”,这是常识。
    
    可知老钱把书卖给谁了吗?
    
    卖给我家十世祖谢三宾啦,
    
    可知书现在何处吗?
    
    知道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2-07-20 17:14:42
    不知。十世宝藏秘不示人传到之师手里了?
作者:锡象熏斋 提交日期:2012-07-20 17:15:48
    乎老,嚼卖书这事不卖座,赶紧把你家十世祖谢三宾与老钱争柳如是的事挖一挖,这个卖座。
作者:之乎 提交日期:2012-07-20 17:28:36
    
    翼老没读过阿英《爱书狂者之话》,难怪不知。
    
    老锡咱不靠这个卖座,卖与不卖都比冒老冒青有底孕
    
    最近得一董其昌贺十世祖六十寿诗,是我一哥搞到的。
    
    我连爷爷和祖父是一回事,也才知道。
作者:散木 提交日期:2012-07-20 21:09:30
    呵呵,原来十世祖之事是真的?
    
    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作者:之乎 提交日期:2012-07-20 21:36:08
    老散啊
    
    郭沫若比老汪如何?
    
    林则徐又算啥?
    
    我们的教育是有成效的,很有成效
    
    所以有了党纪高于国法,先党纪而后国法
    
    先有信徒,后有宗教
    
    迷糊去吧
作者:散木 提交日期:2012-07-20 21:49:10
    呵呵.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大致能回答这个问题...
    
    据说日本人的祖先是肃慎人,本质上比我们南方人更接近北方汉人...
    
    不过,秦取天下也暴,非抗秦也,抗暴而已...
    
    这个,胡同快删贴了...
作者:长乐老 提交日期:2012-07-20 21:49:50
    傻帽谢之乎,看看你汉奸老祖的下场吧:
    
    



©版权所有 2002-2019年 布衣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