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书局 > 布衣论坛
与外国朋友关于线装书的争论
作者:zhangmochi 提交日期:2013-02-10 20:00:18
        过节期间外教到家中拜访,因为外籍朋友是一位平面设计师,我们谈及中国书籍装帧之美,我为他出示了一些线装书籍。他一方面认为中国线装书本中的文字变化丰富,很有艺术气质,一方面却认为中国人的书籍装帧太随性,不严谨。因为他发现同一本线装书籍版框大小都不一样。问我为什么,我含糊应对:“不是同一人开版,不是同一人写样”。他反问“制作书籍之前,难道中国人没有固定的设计标准吗?”。
        后来我查了一些资料,但也还没弄明白,为什么同一册线装书,书中的版框大小不一,参差不齐,甚至在一部书中,在底边对齐的情况下,用尺子量了,发现大的边框与小的边框最大的差出了0.5厘米。版框大小通常不是被用来鉴别版本的重要标准吗?怎么大小不一呢?写样纸张上的版框如果是大小一样的,木刻上板后为何出现明显的大小差别,以至让外人病诟呢???
        还请各位爱书人明示啊!
    
作者:司徒四壁 提交日期:2013-02-10 20:02:28
    说明您没见过,或者见得少官刻本!
作者:司徒四壁 提交日期:2013-02-10 20:03:16
    所有手工制品都会有一些差别!
作者:司徒四壁 提交日期:2013-02-10 20:03:43
    比较讲究的官刻本就不存在这种显现!
作者:南新华街偷下水道井盖儿的 提交日期:2013-02-10 20:07:49
    外行
作者:zhangmochi 提交日期:2013-02-10 20:23:54
    我就是希望能客观严谨地回答“老外”的问题啊!造成线装书籍版框大小不一的原因何在!?能有效的技术避免这一问题吗!?
作者:南新华街偷下水道井盖儿的 提交日期:2013-02-10 20:34:09
     木板的制作都是由工匠刻制的,大小都会有误差,就是殿本也有误差.另外木板都有膨胀系数,沾水受潮等原因都会变形,甚至出现胀裂.
    
    
    
    
作者:zyp008 提交日期:2013-02-10 20:41:05
    内行,学习了
作者:zhangmochi 提交日期:2013-02-10 21:42:18
    南新华街偷下水道井盖儿的 提交日期:2013-02-10 20:34:09
     木板的制作都是由工匠刻制的,大小都会有误差,就是殿本也有误差.另外木板都有膨胀系数,沾水受潮等原因都会变形,甚至出现胀裂.
    
    谢南新华街兄的提示,可是当纸写样上板,经过雕刻之后,版框应该修整到与写样的边框一致才对啊?
    
    
作者:吴前 提交日期:2013-02-10 21:45:10
    作者:zhangmochi 提交日期:2013-02-10 20:23:54
     我就是希望能客观严谨地回答“老外”的问题啊!造成线装书籍版框大小不一的原因何在!?能有效的技术避免这一问题吗!?
    
     不能用工业社会的标准化尺子去量农耕社会的产品。标准化也只适用于当今社会的一部分产品,比如汽车轮胎,电脑的USB插口等,其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就是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个性化的产品。没有标准化,当今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就会出现很多不便和麻烦。但标准化对古籍版框的尺寸大小完全没有意义——版框大小非标准化对阅读没有影响。
    
作者:zhangmochi 提交日期:2013-02-10 21:58:32
    木头年久会有少许缩涨,可是《书林别话》中说刻板的木头都要提前入水再阴干的,即便年久应不会剧烈收缩。而且与朋友参证了一下,即便初印本,红印本也有版框差别参差的情况!同样的木材初印时版框就不同,这又是甚么原因所致呢?
作者:南新华街偷下水道井盖儿的 提交日期:2013-02-10 22:08:50
    作者:zhangmochi 提交日期:2013-02-10 21:58:32
     木头年久会有少许缩涨,可是《书林别话》中说刻板的木头都要提前入水再阴干的,即便年久应不会剧烈收缩。而且与朋友参证了一下,即便初印本,红印本也有版框差别参差的情况!同样的木材初印时版框就不同,这又是甚么原因所致呢?
    
    
    
    今人眼里的"误差",在古人眼里其实谈不上误差.剩下的吴前老已经说的明白.
作者:zhangmochi 提交日期:2013-02-10 22:21:39
    吴前兄说的是!我也以为参差自有参差之美感,而且差别在一公分之内,对于阅读影响是不大!但是希望了解到,这种情形是我国传统雕版印刷工艺中,随着时间变化自然出现的情况。还是在某道工序中粗疏所致。或者在人的主观上就对版框大小的统一不做追求呢!我想版框既然是鉴定版本的标准之一!应该古人在主观上应该是要追求版框大小的一致性的,肯定是因为雕版印刷工艺中某种自然因素的干预而导致其版框的大小不一了!而且就版框大小参差率来看不像是木材年久的伸缩率所致!这才是让我感到蹊跷的地方!因此再让老外病诟我们的雕版版心都不能统一,而称其“不严谨”,又解释不清楚,真是让人懊恼啊!
作者:zhangmochi 提交日期:2013-02-10 22:29:08
    古书版心误差可以理解,甚至可以当特色来看!可是我们今人应该知道其中造成误差的原因才是!找到原因不仅可以让我们对传统雕版印刷工艺细节有深入了解,还能让我们还原出工艺技术的初衷与其思想追求!
作者:邢庚鸣 提交日期:2013-02-11 08:45:13
    作者:zhangmochi 提交日期:2013-02-10 22:29:08
     古书版心误差可以理解,甚至可以当特色来看!可是我们今人应该知道其中造成误差的原因才是!找到原因不仅可以让我们对传统雕版印刷工艺细节有深入了解,还能让我们还原出工艺技术的初衷与其思想追求!
    ============================================
    我们早就“对传统雕版印刷工艺细节有深入了解”,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建议多看几本有关雕版知识的书再去进行“与外国朋友关于线装书的争论”。
    
作者:南新华街偷下水道井盖儿的 提交日期:2013-02-11 09:35:45
    作者:zhangmochi 提交日期:2013-02-10 21:58:32
     木头年久会有少许缩涨,可是《书林别话》中说刻板的木头都要提前入水再阴干的,即便年久应不会剧烈收缩
    
    
    
    
    你调查过吗,就下结论?
    
     另外古籍的板大小略有差异也不叫"某道工序中粗疏",在今人眼里只能叫“误差”.你的定义就下错了.手工类的东西就这样,又不是用模具做出来的,另外古人做的鞋子,手工缝的衣服,包括手工揉的馒头,捏的饺子,都会有差异,没人在吃馒头之前那卡尺卡一下尺寸或者天平进行称重,然后再谈论一下制作者的粗疏,然后再吃.
作者:zyp008 提交日期:2013-02-11 09:45:56
    让那个外国朋友,把他们国家的与我们相同时代的书,拿来比一比嘛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3-02-11 13:32:22
    我觉得主要是材料和技术问题,次要是工艺不精。主观上说,应该是追求一致的。
    
    1、雕版涨缩。木板遇水膨胀,每块板的伸缩系数又不同。前面各位都说了。
    
    2、写样的纸天然存在大小误差。写样纸是雕版印刷的,用意是为了保持全部一致。但印的纸本身也会遇到木板膨胀问题,所以也不是完全一样大;写好的样再雕刻成版,误差会被新版缩涨放大;如果这一页版再被翻刻(覆刻),误差逐级放大,就比较明显了。如果能差出半公分,估计多是坊间翻刻多次的书。
    
    3、工匠在刻板框时有些随意,没严格按线刻。这个每啥好说的。
    
    还有什么?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3-02-11 13:34:54
    古书版心误差可以理解,甚至可以当特色来
    --------------------------------------------
    不是什么特色,就是瑕疵。古人也想把它做整齐,但做不到。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3-02-11 13:37:38
    中国人的书籍装帧太随性,不严谨。因为他发现同一本线装书籍版框大小都不一样。
    ---------------------------------------------------------------------
    其实是印刷问题,不是装帧问题。
作者:奔奔 提交日期:2013-02-11 18:20:12
    这就是手工,很贵的,哈哈,
    用工业社会思想去衡量大农业手工业制作,
    原本就是驴头马嘴。
    
    
作者:zhangmochi 提交日期:2013-02-11 21:44:08
    邢庚鸣 提交日期:2013-02-11 08:45:13 我们早就“对传统雕版印刷工艺细节有深入了解”,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建议多看几本有关雕版知识的书再去进行“与外国朋友关于线装书的争论”。
    可否推荐一两本描述雕版印刷工艺细节的书啊!?您老学识渊博不妨明示:造成版心差别的最大原因是什麽?
作者:zhangmochi 提交日期:2013-02-11 22:13:06
    我觉得主要是材料和技术问题,次要是工艺不精。主观上说,应该是追求一致的。
    
     1、雕版涨缩。木板遇水膨胀,每块板的伸缩系数又不同。前面各位都说了。
    
     2、写样的纸天然存在大小误差。写样纸是雕版印刷的,用意是为了保持全部一致。但印的纸本身也会遇到木板膨胀问题,所以也不是完全一样大;写好的样再雕刻成版,误差会被新版缩涨放大;如果这一页版再被翻刻(覆刻),误差逐级放大,就比较明显了。如果能差出半公分,估计多是坊间翻刻多次的书。
    
     3、工匠在刻板框时有些随意,没严格按线刻。这个每啥好说的。
    
     还有什么?
    
    谢谢您真诚而严谨的回答!在您的提示下,我问了制作版画的相关朋友,他们明确告知作为书籍主观上是一定要追求版心一致的——写样的版心一定是有统一标准,大小一致的。然而最大的原因诚如您所说,不是技术,也不是木头(因为有刻板的木头都要提起处理,年久后伸缩率不到百分之五,基本可以忽略),而是出在当写样上板受潮之后,宣纸的干湿伸缩比例是比较大的,写样在受潮的情况下,抻版时出现版心大小不一,甚至字体整体稍稍会有抻拽所致的偏斜,也就是说版心越大,就越容易出现版心不齐的现象。相反巾箱本版心参差比例就较小!而古逸丛书那样的大开本反倒越容易出现版心不齐的问题。这伸缩律是与写样受潮后的伸缩率基本一致的!这是目前我比较认可的确切答案!古人不言而喻的常识性问题,在这个常识缺失已久的时代,确少人真正弄得明白,最后大多数人只能人云亦云,含糊其辞,版心不起,没什麽让我脸红的,不能正面客观与老外做答,才让我感到丢人啊!
    
作者:邢庚鸣 提交日期:2013-02-11 22:20:51
    我老人家确实是学识渊博,尤其是有关雕版印刷的学识更为渊博,因此不会对一个根本不懂中国传统印刷的“外教”、“平面设计师”、“外籍朋友”的“病诟”而“蹊跷”和“懊恼”。
    话说的肯定让楼主不爱听,动辄就为“外国朋友”的“病诟”而“蹊跷”和“懊恼”,先妄自菲薄一番,要不是大过年的,真该骂你一顿。
    先纠正你一下:
    “造成版心差别的最大原因是什麽?”
    那不叫版心,叫版框,版心是指折叶处有书名鱼尾的地方。
作者:邢庚鸣 提交日期:2013-02-11 22:27:20
    E老真诚而严谨的回答,除了1是对的,2、3都可以忽略,属于误人子弟。
作者:邢庚鸣 提交日期:2013-02-11 22:28:46
    版框不齐,没有别的,就一条:就是雕版的涨缩。
作者:邢庚鸣 提交日期:2013-02-11 22:30:43
    古人也想把它做整齐,但做不到。
    
    
    E老这一句是至理名言。
作者:邢庚鸣 提交日期:2013-02-11 22:40:06
    手真快!
作者:zhangmochi 提交日期:2013-02-11 22:47:13
    邢先生!我对老外的口误您到是认真起来!你真懂就不应该马后炮啊!普及一下您的国粹让老外长长见识吗!古人当然分地细,有边有栏,有心有耳。想请教一下洋装书的版心在哪里?别老鼻子里插葱啊,哼哼谁都会,挠不到点子上有啥用!
作者:邢庚鸣 提交日期:2013-02-11 22:49:11
    不知能不能看见?
    
    
作者:南新华街偷下水道井盖儿的 提交日期:2013-02-11 22:51:26
    作者:zhangmochi 提交日期:2013-02-11 22:47:13
     邢先生!我对老外的口误您到是认真起来!你真懂就不应该马后炮啊!普及一下您的国粹让老外长长见识吗!古人当然分地细,有边有栏,有心有耳。想请教一下洋装书的版心在哪里?别老鼻子里插葱啊,哼哼谁都会,挠不到点子上有啥用!
    
     楼上,你非得拿洋装书和线装书比,你觉得有劲吗?这根本就是两个概念的东西.
    
    
     另外各位理智跟帖,大过年的,骂人人身攻击帖一律删除
作者:邢庚鸣 提交日期:2013-02-11 22:52:23
    这是现代实木门内的伸缩缝,古人没有这种技术.
作者:zhangmochi 提交日期:2013-02-11 22:53:57
    请先生明示吗?初印的红印本为何版框还是相当不齐?
作者:邢庚鸣 提交日期:2013-02-11 22:55:50
    井盖版主说的不错,咱们既然说中国古书,你“请教一下洋装书的版心在哪里?”不合适吧?
作者:南新华街偷下水道井盖儿的 提交日期:2013-02-11 22:57:30
    另外,“古人也想把它做整齐”这一点俺保留意见,有些“误差”还是显而易见的,古人应该就没把今人眼里这种所谓的"误差"当回事儿.刻板精美,整体赏心悦目,校勘精细,错讹少,这才是古人追求的.没人在意那板大了0.2厘米还是0.3厘米.
作者:zhangmochi 提交日期:2013-02-11 22:57:33
    您可以对比一下,这个伸缩率的大小与版框大小相差很大,对不上的!e老的第二点分析才是要害!
作者:南新华街偷下水道井盖儿的 提交日期:2013-02-11 22:58:17
    作者:zhangmochi 提交日期:2013-02-11 22:53:57
     请先生明示吗?初印的红印本为何版框还是相当不齐?
    
    
    古人应该就没把今人眼里这种所谓的"误差"当回事儿.刻板精美,整体赏心悦目,校勘精细,错讹少,这才是古人追求的.没人在意那板大了0.2厘米还是0.3厘米.
作者:南新华街偷下水道井盖儿的 提交日期:2013-02-11 23:01:20
    有些刻板略大一二毫米和木材伸缩系数无关,这点我承认.我手边就有初印精刻的蓝印本。
作者:南新华街偷下水道井盖儿的 提交日期:2013-02-11 23:03:16
    另外,刻板大小有差异能扣上"工艺不精"的帽子吗?
作者:zhangmochi 提交日期:2013-02-11 23:04:03
    另外,“古人也想把它做整齐”这一点俺保留意见,有些“误差”还是显而易见的,古人应该就没把今人眼里这种所谓的"误差"当回事儿.刻板精美,整体赏心悦目,校勘精细,错讹少,这才是古人追求的.没人在意那板大了0.2厘米还是0.3厘米.
    
    我以前也是这样认识的,可是看了《书林别话》中古人对书有“扒栏”“撒栏”“撞口”的要求后,我想咱们就不会那样想了!
作者:南新华街偷下水道井盖儿的 提交日期:2013-02-11 23:04:53
    尽信书不如无书
作者:南新华街偷下水道井盖儿的 提交日期:2013-02-11 23:08:21
    2013年3月2日泰和嘉成的图录好像有明代万历时期的雕版实物,楼主在北京的话可以去看一下.毕竟四百多年前的雕版实物不多见.
作者:偃月学子 提交日期:2013-02-11 23:08:31
    同一部书中滴半框大小,一部书开本也有大小滴。古代手工制作不必太可苛刻。
作者:邢庚鸣 提交日期:2013-02-11 23:09:05
    初印的红印本为何版框还是相当不齐?
    
    明示:
    1。木性有松紧,同一树种不同棵,树龄不同,同一棵树,心材与边材不同,版面缩涨系数不同。
    2。木材有新陈,去年的板子和今年的板子,版面缩涨系数不同。
    3。干湿度不一致,泡三年的和泡五年的,版面缩涨系数不同。
    4。拼版用材不同,版面缩涨系数不同。
    5。每版刻字字数不同,版面缩涨系数不同。
    6。
    7。
    。。。 。。。自己发挥
作者:zhangmochi 提交日期:2013-02-11 23:09:26
    我在潜意识中一直认为:在对于书籍的问题上,古人其实比现代的我们心细!应该也比现在的西方人心细!——这是我一只想找到版框不齐原因的内在因素!
作者:南新华街偷下水道井盖儿的 提交日期:2013-02-11 23:11:10
    已经和你说成这样了,再说就累了.
作者:偃月学子 提交日期:2013-02-11 23:13:20
    歪国古籍除超绘本漂亮刷版滴还是国籍美的多!
作者:南新华街偷下水道井盖儿的 提交日期:2013-02-11 23:17:24
    作者:偃月学子 提交日期:2013-02-11 23:13:20
     歪国古籍除超绘本漂亮刷版滴还是国籍美的多!
    
    
    西餐与中餐,那个好吃?西服和马褂儿,哪个好穿?英语与国语,哪个好听?。。。。。。。。。。。。。。。。。。。。。。。。。。。。
    
    答案:你觉得好的那个就是最好的.
作者:费莫 提交日期:2013-02-11 23:49:57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造成了现代印刷工业水平远远高于咱们。
    
作者:费莫 提交日期:2013-02-12 00:08:47
    楼主在这儿探讨这个问题是会惹一些人不爱听的。
    楼主说反了,西方人肯定比咱们心细。
作者:散木 提交日期:2013-02-12 00:20:44
    过节期间外教到家中拜访,因为外籍朋友是一位平面设计师,我们谈及中国书籍装帧之美,我为他出示了一些线装书籍。他一方面认为中国线装书本中的文字变化丰富,很有艺术气质,一方面却认为中国人的书籍装帧太随性,不严谨。
    --------------------------------------------------------------------------------
    这个,中国人没觉得随性、不严谨有啥不好的。这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关系,这也是形式逻辑一直在古代中国发展不起来的原因。
    
    顺便说一句,外国友人要是问起来白发三千丈是不是太不严谨了,那该怎么作答呢?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13-02-12 00:47:05
    者:zhangmochi 提交日期:2013-02-10 20:00:
    过节期间外教到家中拜访,因为外籍朋友是一位平面设计师,我们谈及中国书籍装帧之美,
    我为他出示了一些线装书籍。
    =========
    请问楼主出示了哪些线装书籍?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13-02-12 00:47:23
    几个大佬一起答疑,足见过节有多无聊。
作者:kacino 提交日期:2013-02-12 14:40:58
    楼主的朋友是美国佬吧,或者是澳洲佬、新西兰佬,总之不会是欧洲佬。原因不解释了。
作者:洪宣宝屁 提交日期:2013-02-12 15:19:28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13-02-12 00:47:23
     几个大佬一起答疑,足见过节有多无聊。
    ——————————————————————————————
    这个是实话。
作者:旧书满架 提交日期:2013-02-13 14:46:49
      挺热闹,在家闲得无聊,也说几句。
      首先,俺觉得“线装书版框大小不一”确实是个值得争论的好话题,因为从上面的争论就可以看出来——并没有让人信服的标准答案。
      其次,要更正楼主的提法,严格说,应该是“木刻版线装书版框大小不一”的问题。
      第三,石印线装书没有这样的问题发生,最起码可以说明,利用从外国传来的石印技术印刷线装书的清朝末年的“古人”,主观上还是想要让线装书版框大小一致的。
      第四,俺基本同意E佬的观点。
      一是确有木版片伸缩的情况,头版还好些,特别是多年后的重刷本,而且刷前是要修补的;
      二是写样也不标准的问题;
      三是刻工操作时,有意避开木结子的问题(木版片基本是枣、梨、栗(有人认为就是枣、栗木,不用梨木)等,结子很多,不易刻字)。
      四是那时所有的人(刻书人、书贩、读者等),可能都对版框大小不一的问题不是特别关注,有放任的心理。
作者:zhangmochi 提交日期:2013-02-14 00:38:35
    大家过年好!首先谢谢你们的回复!
    我认为现在再争论东西方书籍那个好已无意义!而是希望我们能找到肯定的答案——设定如果现在刻书者主观追求版框一致,木头精选,且对木版提前作缩涨处理,写样严格统一的话,能引起版框不同的最大因素会是甚么?
    我之前为其出示的是清代写刻本《渊鉴类函》与写刻本《咏物诗选》,版框差别比较明显的差出半公分,看情形:一不像是木头缩涨所致,二不是人为粗疏,估计应该是写样相同,而受水上板后“纸张抻涨比例”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宣纸的缩涨律远远大于木材)!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按照写样纸张的伸缩率推论,如果开本版框超过35公分,版框的差别可能超过1公分,甚至更大!但这仅仅是推论!鄙人所见古籍有限,大开本还真没有!希望有大开本古籍的书友能量一下版框之间最大能差多少?最大能超过1公分吗?——真希望热爱古籍的朋友能在客观精细的研究中共同成长!
作者:淡饭 提交日期:2013-02-14 22:03:16
    过年好
    大家都说对了的,就是“误差”造成的,只要找出造成误差的主要因素即可,这里已经找了不少了哈
作者:hanxichen 提交日期:2013-02-14 23:20:10
    是不是还可以从制版、刷印的工艺上找一找原因,包括当时的工艺标准。
    
    我们看一些影刻、影印的书牌会写原书版框尺寸,比如高九寸半,宽六寸三之类,现在看来这样的尺寸标准真是过于宽泛了(如果旧时做书的人承认版框有差异,那这个尺寸是说哪一页呢?所以是不是可以说旧时的匠人压根就忽略了这个所谓差异),但当时在“派工”时会不会就是以这样的标准派的呢?line长对写样、刻工说:“这部书版框高九寸半,宽六寸三,几行行几字,大家分头干七吧。”
    
    想一部书几十几百块版子,用料估计很难统一,制版刻印都不会是一个人,以寸后一位数的标准,大家各行其是,差异是难免的。或许旧时人们认为,做书,这样的标准水平足够了,可不可以做得更精细些呢?当然可以,古代很多领域的制作工艺要求比这个精细多了都能实现,但做书,这样就够了。就像装订书,古人认为打四个眼就好,这个标准的优缺点可以讨论很多,但古人觉得装订的标准这样定就可以了,洋装书锁线的标准和这个就不一样。
    
    两种标准各自的优缺点有没有必要对比,用一个领域的标准要求另一个领域的东西好不好,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我认为或许能得到些启发,但更多的时候,没必要。只是对旧时如何做书知道的太少,很想请教各位老师。
作者:zhangmochi 提交日期:2013-02-15 22:02:48
    hanxichen兄说的对,我们现在只是自以为知道,其实“只是对旧时如何做书知道的太少”!现在我们应该努力通过对各种刻本的比对,尽量还原古人制书时的心理追求以及工艺细节!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3-02-15 22:23:37
    我回家了。找到一点资料。有时间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3-02-15 22:25:18
    其实刻书这行还有,找刻工问问也许就清楚了
作者:小书贩 提交日期:2013-02-17 14:26:40
    我无语了。
    
    当初做的时候大家当然希望是每个版框都一样,好看呀。
    
    可只有聚珍做到了。
    
    
    都是纯手工的东西,些许误差再正常不过了。
作者:燕榭聆咻 提交日期:2013-02-17 15:03:18
    年假期间看了个南京博物院的织绣小品展
    总体上有一个感觉
    传说中的“女红”,普通闺房里自用的镜罩啊、荷包啊什么的也就是比现在“十字绣”的水平高那么一点点吧
    粗针大线、实在一般!
    倒是作为商品或者贡品的花样繁多、精品叠出
    缂丝、平金。。。。能用的都用上了!
    特别是作为文人消费的眼镜盒啊、扇袋啊什么的,无论图案或是色彩搭配什么的,都要出彩的多的多!!
    
    究其原因
    自己想到的大约有三个
    一个是技术
    一个是成本
    一个是对象
    
    “呈送御览”的或是“御制”的实物没上过手
    想来大约与这个织绣展是一个道理。。。。。。
作者:lcw010 提交日期:2013-02-17 15:41:10
    南博不是暂不开放吗?
作者:燕榭聆咻 提交日期:2013-02-17 15:52:36
    馆际交流的一个小展
    不是在南博看的
作者:zhangmochi 提交日期:2013-02-18 22:56:29
    希望有大开本古籍的书友能量一下版框之间最大能差多少?最大是否有偏差超过1公分的吗?
作者:金粟道人顾仲瑛 提交日期:2017-10-08 02:52:29
    就是现在印的书也有这个问题
作者:红先生 提交日期:2017-10-18 00:58:48
    即便刻好的版框大小一致,装订时折页、齐栏等工序稍有误差就会显得书叶尺寸不一致,手工活难免的
    
作者:浦东人杨江生 提交日期:2017-10-18 12:48:58
    没什么好说的,就是中国人懒,
    
    而且唯利是图、偷工减料、劣根性、侥幸心理;管他给老爷还是给皇上,只要看不出来,蒙混过关,差不多不就行了么?
    
    要放在西方,就是精益求精,拼命硬干、埋头苦干,一张纸差一点那就重刻一张纸,一本书差一点就重刻一本书。
    
    
作者:hbcwh 提交日期:2017-10-18 16:16:20
    粗略看了一下,发现多数爱好古籍的大佬态度多少有点傲慢
    
    总结一下,客观地说,这是缺陷,但中国传统工艺不把它看作个事儿
作者:邢庚鸣 提交日期:2017-10-19 10:33:21
    。
作者:邢庚鸣 提交日期:2017-10-19 10:36:54
    。
作者:邢庚鸣 提交日期:2017-10-19 10:37:37
    总结的前一句精辟!
作者:邢庚鸣 提交日期:2017-10-19 10:37:58
    。
作者:邢庚鸣 提交日期:2017-10-19 10:38:01
    。
作者:邢庚鸣 提交日期:2017-10-19 10:38:03
    。
作者:邢庚鸣 提交日期:2017-10-19 10:38:05
    
作者:邢庚鸣 提交日期:2017-10-19 10:38:07
    。
作者:邢庚鸣 提交日期:2017-10-19 10:38:12
    。
作者:愚平 提交日期:2017-10-21 15:47:43
    估计从裁切木板开始就有误差了。然后一路误差下去,也就不当回事了,以底栏对齐为最后装订标准。



©版权所有 2002-2019年 布衣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