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书局 > 布衣论坛
[布衣推荐]2013-12:《无声无光集》(张晖著作·毛利全捐“张贞观教育捐款”)(890册毛利+书友捐赠共计22740.21元)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2:50:27
    今天收到了周运兄快递来的《无声无光集》,这书我着急看,他就快递了一册来。刚才我问了一下,这书全国尚未铺货,刚刚入了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库房。这普通本我也想卖一些,所有毛利,全部捐给文学所及张晖生前友好所设立的“张贞观教育捐款”(张贞观今年2岁,系张晖之子)。
    
    
    这书原来发给我们是65折,看看是否能征集到比较多的订数,好让出版社把折扣再让一点。
    
    如果65折不变的话,每册的毛利是10.15元。不管有多少,进价之外的部分全部捐过去,一点心意。另外定制的毛边本及精装本暂缓销售,那200册的毛利昨天我已经先捐到这个项目里去了。(刚才@启真馆图书 的朋友与@浙江大学出版社 电话沟通之后,决定布衣所购的这批《无声无光集》折扣由通常的65折让至60折。那么您每购买一册,就可以为“张贞观教育捐款”捐上11.6元。谢谢大家。 )
    
    
    如果你还没读过张晖的书,请自本书开始,如果你已经读过他别的书,看看他的这本书,是如何将“有生有光的人与文”记录笔下的。
    
    
    谢谢所有购买此书的朋友。(另,此书要从浙江调货,估计要周末才能到,所以发货要下周了)。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2:50:59
    书名 无声无光集(张晖著作·毛利全捐“张贞观教育捐款”)
    著作人 张晖著
    类别 社会文化
    出版人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02
    印刷时间 2013-02
    版次印次 1版1印
    印数
    开本 32
    页码 217 页
    有插图否 无
    装帧 平装
    品相 10成新
    原价 ¥ 29.00
    布衣价 ¥29.00元
    描述 此书原价销售,邮费自理。所得全部毛利(定价-进价=毛利)全部捐给“张贞观教育捐款”(文学所为张晖之子所设立的募捐项目),详情参见(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74181)
    著者介绍
    货号
    丛书名 六合丛书
    重量 500.0克
    推荐指数 ★★★★★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2:51:40
    目录之一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2:51:48
    目录之二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2:53:11
     《无声无光集》自序
    
     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中有一卷诗叫《长干塔光集》,其中收入一首长诗专讲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年)冬天南京长干塔于夜间大放光芒之事。长干塔是明永乐十年(1412年)敕建大报恩寺时所造的九级琉璃塔,高百馀丈,为当时全国最高建筑,以琉璃、黄金铸成塔顶,鼎盛时夜间更有128盏燃灯,其光远播几十里外。据陈寅恪《柳如是别传》考证,当时钱谦益正住在长干寺秘密从事复明运动。那么,他在诗中刻意表彰长干塔大放光明,其寓意可知。有趣的是,当晚陪同钱谦益一起礼塔的还有钱澄之,但他却在自己的诗中说长干塔“是夜仿佛有光”。这不是陶渊明“彷佛若有光”的希望,而是陷入黑暗的绝望。长干塔是否放光,必然有一个客观的事实,然而却因诗人的心境有所不同,光芒便在有无之间。
    
     在我现在的住所,也可见一座高约50米的慈寿寺塔。此塔为万历四年(1576年)神宗生母李太后所建,因檐角挂有风铃3000多枚,俗称玲珑塔。微风拂过,清脆之声曾遍及禅院,撒落四周人家。如今慈寿寺已毁,风铃早已不存,有声的宝塔,遂成无声的沉默。
    
     在嘈杂的市声与闪烁的霓虹中,面对无声无光的石塔,我日复一日地读书写作,只为辑录文字世界中的吉光片羽。本书所收录的这些文字,即为我几年来在编校古籍、撰写论文之外的部分感想,正是书中这些有声有光的人与文,陪我度过了无声无光的夜与昼。
    
     是为序。
    
     张 晖
     2012年7月14日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2:53:45
    学者张晖讣告(2013-03-16 12:56:09)转载▼标签: 张晖讣告学者捐款
     下面发的是张晖的正式讣告(经单位、家属双重认可)。另附生前同事、友好为张晖幼子所设教育捐款的接收方式。有意玉成其事的朋友,可以通过这个渠道,表达我们对这位青年学人的敬意与痛惜。
    
    
     讣 告
    
    
    
    
    
    
     张晖,中国共产党党员,杰出青年学者。1977年11月14日生,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学文学学士、硕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哲学博士、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文学遗产》编辑部副研究员,兼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南社与柳亚子分会秘书长。因患脑出血和急性白血病,于2013年3月15日下午4时26分,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不幸辞世,年仅36岁。
    
     张晖勤奋好学,纵心典籍,著有《龙榆生先生年谱》(学林出版社,2001年)、《诗史》(台湾学生书局,2007年)、《清词的传承与开拓》(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中国“诗史”传统》(三联书店,2012年)、《无声无光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整理作品《施淑仪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编有《量守庐学记续编:黄侃的生平和学术》(三联书店,2006年)、《中国韵文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龙榆生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忍寒庐学记》(三联书店,2013年)、《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陈世骧古典文学论文集》(三联书店,2013年);未刊稿有《易代之悲:钱澄之及其诗》、《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
    
     张晖文若春华,思如涌泉,在中国诗学、词学、清代文学和古典文学理论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和系列撰述,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公认的杰出青年学者。他的身上,凝聚着中国学人励学敦行的优秀品质;他的英年早逝,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重大损失,本所全体同仁深感痛惜。
    
     张晖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3年3月19日上午10 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殡仪馆告别厅一楼梅厅)举行,敬请张晖生前友好届时前往送别。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2013年3月16日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2:55:34
    收入此书的一篇怀人之作
    
    
    怀念高华老师
    
    
    
     张 晖
    
    
    
     我试图平静地面对高华老师的离去。然而在接到讣告的第二天,我还是没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跑到洗手间哭了起来。
    
     从听说他病的那天起,这不祥的信息就已经藏匿在每个敬爱他的学生的心里。只是,没有人敢去想这件事。总以为,他那样年轻、那样好,他应该离这一天比其他人更远些,不为别的,只因为他是我们青年时代里明灯一样的人。
    
     自从离开南大之后,我们这群文科基地班的学生似乎都很少和高老师联系。这或许是因为担心我们频繁的问候会打扰了老师养病,或许是因为现实的压力已经把我们变得有些麻木冷漠,但绝不是因为我们忘记了他,恰恰相反,他一直活在同学们心中,而且是最美好的那个部分。
    
     也许,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谁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尽管和高老师分开已经十年了,但我们仍然会学着他的口气说话;尽管在各个城市间迁徙了几千里,他的课堂笔记仍然是不舍得丢掉的那个泛黄的旧本子;尽管不怎么准时,在每个新年里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祈祷他能够健康地生活和工作。只是在今年,在我忙着处理各种俗务,甚至于根本没意识到新年将至的时候,这不幸的消息突然出现在我的手机上,我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甚至不愿意去向任何人求证。直到晚上,我才向我的太太(她也是我的大学同窗)报告这个消息,而她居然也已经知道了。在第一时间,我们谁也没有对谁提起。我没有问她为什么,因为我知道,作为高老师的学生,没有人愿意面对这一天。
    
     然而,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第一次见到高老师,是在1996年的秋天。当时南大在中文、历史、哲学三系中召集学生,成立了文科基地班,我是其中的一个二年级本科生。我记得我们的课表上有一门“中国通史”以代替学校的公共课“中国革命史”。而这门课的下半部分便由高老师和陈蕴倩老师合开。当时的高老师,还是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他是少白头,只有三十几岁,头发却是花白的,颇有几分沧桑感。但他的脸色很红润,时常带着孩童的狡黠的微笑。他的声音浑厚悦耳,语调舒缓,说话清晰流畅,中学时代早已听腻的革命史在他口中却变得波澜壮阔、惊心动魄、诡谲莫测,比听故事还过瘾。他上课时,总是端着一个大茶杯,一手拿着盖子,一手端着杯子,拉开了要喝水的架势却讲得高兴而忘记喝水。学生们也都听得如痴如醉,手头快的同学还能一边笑一边一字不差地记下他的妙语连珠。但他有时候会卖关子,不让我们记笔记,说下面的最好听,谁记笔记他就不讲了。于是,我们只好丢下笔,全神贯注地屏息静听。课间休息时,高老师会抓紧时间站在窗前抽一支烟,后来渐渐熟悉了,他在上课的时候会客气地问一下:“同学们我抽一支烟你们介意吗?”当我们表示没关系的时候,他便站在窗前,一边抽烟一边讲,神情相当惬意。当时我想试着自己从事一些研究,课间常去向高老师讨教如何收集史料的问题,高老师告诉我除了一般图书馆的旧报旧刊外,还应注意档案馆,并指点我南京有个二档馆。于是我遵循老师的指点,去档案馆找寻史料,果然收获颇丰。
    
     高老师只给我们上了半个学期的课,但一下子激发了我们对近代史的兴趣。很多同学从此成为高老师的铁杆粉丝,很快,得知高老师在历史系开讲,我们几位同学就一起去选修。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高老师开什么课,我们就上什么课。现在想想,我在南京大学本科、硕士一共七年,前后听高老师讲课应该有四、五年。必修或选修的,会完整地听讲,做作业,写论文。旁听的课程,有时三心二意,听两节、逃两节,老师也不以为意。很多课程叫什么名字,已经不记得了,但课程内容无疑都围绕着近代以来的思想、社会、政治。通过这些课程,我系统接受了老师的历史观、价值观,这些观念已经内化为我看待世界的一些基本态度。
    
     九十年代中期,大学还没有扩招。高老师的课上,来来去去一般只有十多个人。老师上课,喜欢安排在晚上。我们吃完晚饭,到教室里上一会自修,老师就来了。先闲谈几句,然后再开始授课。闲谈中,高老师要我们翻翻丁易《明代的特务政治》,只是当时并不明白高老师为什么要求我们看《明代的特务政治》。汉学家中,我记得他推崇墨子刻。他喜欢俄罗斯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读的作品之多,往往让中文系的学生惭愧。
    
     因为学生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就多。高老师讲到兴头上,往往要我们发表“高见”。他经常会问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他问,同学们(“同学们”三字是高老师的口头禅之一),是否知道延安时期领导吃什么?我们大摇其头之后,他才告诉我们有所谓的分配等级制。他又问我们,大学生会什么要去延安?在我们胡乱猜测之后,才给我们讲述王实味、丁玲的故事,讲延安整风运动中人的痛苦和欲望。后来,他的名著在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仔细阅读之后才发现,原来书中的内容老师大多都给我们讲过。但两相比较,心里总觉得老师讲的似乎远远要比写的精彩,神采飞扬的讲课在变成论述谨严的文字之后,似乎丢失了许多精气神。事后想来,九十年代中后期的高老师一直在从事著作的修订完善工作,而在修订的过程中,通过上课来系统讲述一遍,一定有助于自己进一步整理和调整写作的思路。而当时的我们,恰逢其会,有幸先听为快,更在老师系统地讲述中,了解和接受了老师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高老师去世后,很多文章都提到了高老师的史家本色,对于他坚持“秉笔直书”的史学传统表示钦佩。记得1997年电视剧《司马迁》播放的时候,高老师十分爱看。有一次上课说最近在放《司马迁》,同学们看不看啊?我们苦笑,因为当时大学宿舍里没有电视,只有足球赛的时候学校才开放食堂,让大家去围观。老师一听之后,表示很遗憾,一再要求我们去找个电视机。当时《司马迁》的播出时间刚好是晚上的上课时间,为了早点赶回家看电视,高老师这个礼拜提前半小时上课,下个礼拜提前半小时下课,每次都在同学们善意的笑声中急匆匆地赶回家看电视。时间久了,我们发现,高老师对层出不穷的热播电视剧非常熟悉,经常说最近在放什么电视剧。后来才明白,可能看电视,是老师重要的休息方式。
    
     我去中文系念古典文学之后,仍不时去上高老师的课,但毕竟主业不在历史研究,很多时候,和同学再去上课无非念旧。高老师有时开玩笑,说“课你们都听过了,还来干什么呀?”而我也逐渐埋头古书,乐在其中。大概是硕士刚刚入学不久,又去听高老师的课。这一年的课上来了不少新入学的同学,彼此之间不太认识。老师一一熟悉同学们的情况,突然之间,他问我最近在做什么,有没有去看“思想的境界”?“思想的境界”是当时南大年轻老师李永刚先生个人创办的网站,影响很大。我却一愣,连什么是“思想的境界”都不知道。他叹了一口气,说:“张晖啊,学古典文学的人也要关注当下。”当着很多新同学,我无地自容。高老师的这声叹气从那天起就扎在我的心中,时刻提醒我反思学问的目的何在。后来有一段时间对南大的校史产生兴趣,查阅了一些旧报旧刊,写了一篇习作,高老师专门约我到南大中美中心他的办公室里谈了一次(他当时在中美中心兼课)。总的而言,和高老师的联系慢慢少了。离开南大后,也极少向高老师问安。2005年我太太博士毕业,很想回母校跟高老师做有关新中国文艺建设的相关研究,高老师“理所当然”地为我们出谋划策。现在想来,真是年轻不懂事。有事的时候总是去麻烦老师,没事的时候却又跑得远远的,根本想不起来去看望老师。而老师对学生却总能宽容到极点。
    
     2007年12月初,高老师到北京来治病,和师母一起住在木樨地。傍晚和同学曾诚伉俪一起到宾馆看他。很久不见,高老师给我的感觉既熟悉又陌生,我心里既高兴又伤心。听着曾诚和高老师聊天,我在旁边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说什么。去吃饭的路有些远,路上高老师和我走在一起,他深知社科院的生存环境,鼓励我要不断努力。突然停顿了一下,说:“北京住长了,容易让人长袖善舞!”我凛然一惊。高老师冲我笑了笑,便岔开话题说起他最近看病的情况。那天我还带去两本老师的著作,请他签名。当时我太太在国外,无法来见老师,高老师遂在题签上把我太太的名字写在了我名字前面,表示对我太太的安慰。他总是这么细心地照顾学生的感情!那天晚上,我又听到高老师熟悉的声音在谈天说地,师母则在一旁提起最近退休的事,不免感慨“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了”,高老师幽了一默:“你登上过历史舞台吗?”我们拊掌大乐。2009年4月,我们大学同学组织了一个毕业十年聚会,邀请了高老师,他当时已在病中,却仍然兴冲冲地来和同学们一起吃饭。可惜我未能赴会,失去和老师再次见面的机会。
    
     想起往事,翻看与高老师的合影,温馨又感伤。“同学们”所熟悉的高老师,并不是一个有很多光环的著名学者,只是一位可以亲近、值得敬爱的师长。我们念书的时候,高老师也还没有成名,家住学校附近,“同学们”经常在超市里碰上他买日用品,在食堂里和他一起排队买馒头。每当这时候,“同学们”往往傻傻地说:“高老师你也吃馒头啊!”高老师则很认真地点点头,像推荐好书一样向我们推荐南苑二食堂的馒头好。师生之间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快乐岁月,不会因为老师的远行而消散。所有的一切,都将长久地留在我们心中。
    
     高老师桃李天下,作为一名最普通的学生,我没有走上治史的道路,无力对老师做出任何学术上的评价。但我知道,高老师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他以他的才华、学识和人格,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给予我们勇气和信心,继续在这个冰冷的世界上勇敢前行。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2:56:10
    朋友关于作者的一点回忆
    
    
    平生风义兼师友——怀念张晖(一)
     2013-03-18 11:34:44
     3月15日清早07:49,张晖夫人张霖从北京打来电话。寒暄几句后,她难以再保持克制,哽咽着告诉我:张晖快不行了。她说,你也不用来了,北京这里好多朋友帮忙,Suda怀胎六月,一个人带小毛,你还是照顾好他们吧,我就是告诉你一声,你也别和她说,免动胎气。
    
     挂上电话我仍然脑中一片空白。我甚至连“节哀”都忘了说。到后阳台定了定神后,我和家里简短交代了下,往包里塞了两件衬衣先出门,在路上收到Suda发来的短信:能最快到北京的只有11:30的飞机,高铁预计会晚到1个小时。我从来没有感到高空航行如此煎熬,因为我害怕他就在自己没有信号的那两个半小时里,无声无息地走了。
    
     在一万米的高空,我遮住脸,让眼泪无声地落下来。
    
     我认识张晖已有二十一年。两人同岁、1992年夏考入同一所高中、同班、同样住读、且是前后桌(虽然是隔壁宿舍)。我们都是农村孩子,在十五岁进高中之前,我从未去过岛的东部,他也从没到过县城以西的上沙;并不奇怪,我们最初之间最初的话题是崇明岛各地的印象、口音差异以及各自的少年经历。
    
     他自幼早慧,按年岁他原应低我一届(11月生日),但那时羡慕大孩子能背书包上学,哭闹着也要去;因为姑夫是小学校长,才容他提前入学。小时他喜欢听广播里的评话、小说,也喜欢文史,但十一二岁时大病一场,抢救过来后人似乎也迟钝了点,加上初中环境不同,对文史的兴趣慢慢就淡了,高一和我聊起时还常感慨说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他的初中班主任俞成对他一直青眼有加,俞老师很有才情,不幸当年填错志愿,抱恨不已;语文老师金长庚擅长隶书,但他对书法也并无兴趣。进初中后他长期只是班上的十几名,到初三才挤进前三,最后一次终于考了全班第一,随后在全县尖子生选拔赛上,成为他们全班惟一直升崇明中学的学生。
    
     他对初中母校感情不深,原因是觉得自己受了不少冤屈——这一点和他爷爷、父亲相似,他们也性格刚直(日记1993.9.2,下引日记均为我本人日记)。他曾无故被从一等奖学金拉到二等。学校管理又极严,他有次参加直升生会议,仅迟到了一小会儿,便被校长骂得狗血淋头。入团也很迟,他们学校入团还要考试,他考得很好,却还是入不了,似乎是有人为了挫他的“傲气”,最后是在俞老师的极力争取下才取得的。
    
     如果有人在那时预言他将成为古典文学方面的优秀学者,可能连他本人都不大会相信。事实上,在整个高中时期,他成绩最突出的倒是数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他以94分的成绩在数学这一科上列全班第一,高考时他数学127分,也高出另三科一截;张晖起初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冷峻、逻辑思考清晰的理科生,只是他其它各科发展较均衡(除了历史也很优异);不像我是个较偏科的文科生。但入学半年后,在高一的寒假,他身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寒假来后,我感觉他已变了——他变得无限热衷于文学。……他一天到晚地捧文学书、语文书,他总是询问关于古典诗词的东西。他和我变得沉默了,他把时间全用上去了。”(日记1993.5.6)
    
     他最初的兴趣点是古典诗词。那时我把自己密密麻麻手抄的约三千首唐宋诗词的本子借给他,他过了两三个月后才还给我。这一兴趣经久不衰,之所以是诗词,乃因它极凝练,每个字都可以反复读,而那时要得到一本书并不易,虽然那时也勉力找到了《词学》、《唐宋词十七讲》、《灵溪词说》、《淮海居士长短句》等来看,但仍有盲人摸象之感。当时我觉得,想理解诗词难易,最好自己也写写试试。然而我们这两个乡下少年既无人指点,又找不到相关书籍,于是以最原始的方法实行:两人开始一字字复原平仄,试图照猫画虎,但多数情况下只是把字数填够而已;因而他最初总是偷偷写,不给任何人看。直到高三我才偶尔弄到一本很旧的龙榆生著《唐宋词格律》,两人如获至宝,翻来覆去地看,事实上,即便在高考前夕最紧张的关头,我们都没有停止填词——我在高考前最后一次填词是7月1日,六天后就开始高考。在这个过程中,对如何组织字词逐渐有了感受,慢慢写得像样了一点(因而更加“悔其少作”),这也是后来他对龙榆生兴趣的最初起源。
    
     与此同时,从高一下半学期开始,他沉迷于《红楼梦》,为此极力搜罗红学著作;对钱钟书《谈艺录》和《管锥编》的研读大略也始于此时。要得到这些书不容易,因而两人经常去学校图书馆,不方便借的时候就抄书;同时从杂志上了解动态及应该阅读什么书目(主要是《文学遗产》和《古典文学知识》)。想看又看不到的书,就照着书后版权页上的出版社地址写信过去,询问有无相应书籍——通常得到答复后即便没有库存,也会随寄一份邮购书目过来。这种办法最初可能源自我们的另一个共同兴趣:集火花,因为那时乡下尚未普及液化灶,还都使用火柴。我们都曾给大理、长沙的火柴厂写信,有时十块钱就能买到好几百张火花。到高二高三时,三不五时就会有他的邮包到(因为寄到乡下家里太不便,有时会在村里耽搁很久)。有一次他买了一本北京三联出的线装本《槐聚诗存》,薄薄一百来页定价32元,那时一本三百页的书通常也不超过10块钱,看到他咬牙买这样“骇人”高价的书,令全班都印象深刻;那时我就觉得他如果不为经济问题困扰,“日后当有所成”(日记1994.11.4)。
    
     因为得来不易,他非常爱书,起初把每本书都包上书皮——直至他的书多到再也包不过来为止。高二有次我去他家时借了本《沧桑艳》(丁传靖 注,陈生玺 笺释),那时我们对明清之际的乱世都很感兴趣,而此书中相关资料极多,我来不及抄,就用铅笔划在要点下,待回家后抄写。结果还书时他发现后一声不吭地拿橡皮使劲擦,某些地方我擅自更正书中印刷的错别字,他也埋怨我不该自以为是。到高三时,随着校图书室开架及周末去县图书馆越来越多,我们又陆续发现了许多南明史的书,从司徒琳、顾诚各自撰述的《南明史》、柳亚子编次的《南明史纲》,到《永历实录》、《先王实录校注》。其中最打动我们的是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
    
     那段时间我们都贪婪地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我的兴趣更为分散,尤其高二时看了一些现当代文学(特别是张承志和顾城)和外国文学;他则对此毫无兴趣,除填诗作词外,对文学创作也无兴致(高中时他并不以作文好著称,他并非文人才子形象,而一直是精确、思辨的学者气质),甚至对宋代以前的古代史和古典文学的兴趣也不高,刚进大二时他来函说自己一直在考虑将来专业方向“现已决定学习唐以下文学:宋-->近代”,其根由在高中即已埋下。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曾对我说,她觉得张晖“有点奇怪”,他语文成绩平平,但和别人不同,他交上来的周记有时像是学术札记,而不是类似“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事实上,班上不少同学或许也是这么看他的,到高二下半学期,全班尽人皆知张晖迷恋红学、钱学与古典诗词。前两者后来在他治学中隐而不显,但他从中却学到了很多方法论。
    
     到高二,我们俩的成绩都出现了一定波动,但并未就此“收心”。虽然都清楚这些对考试几乎毫无助益,但这种兴趣如此强烈,以至于难以压抑,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成了一个减压阀——在应对考试之外阅读这些课外书,并不是“增加”的负担,倒更像是换脑休息。从高二起,我们在假期里开始以文言文通信——他先起头,但最初也不无游戏意味。我们那时的语文老师水平不高(有次她说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清军南下遇到史可法),这也使得我们只能依赖自学;由于完全没有参照,我们都以为这是自然的状态,而内心深处又无法确定自己究竟处于什么水平的能力。这使他高考前填报南京大学中文系时一直惴惴不安,他说自己如果侥幸入选后,大概属于中等偏下。
    
     尽管对自我评价严苛,但他评价他人倒是常常冷峻、公正而坦率。高二时一次辩论,我方输了,他则认为对方四辩“气质、风度、口才之类”都比我好(1993.11.23日记);另一次一个同学问他,我是否可能成为“大文豪”,他断然回答:“不大可能!”(1994.7.5日记)。在我沉迷于现代诗的时候,他告诫我“作文水平在上升,语文能力在下降”。我语文成绩虽不弱,但至迟到高三头上,他已取代我成为全班公认的古典文学方面最权威、准确的解释者。不必讳言,在那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我们之间既有相互督促、也有相互竞争,不过二十多年来,我们从未因学术之外的问题争吵过。
    
     因为平常沉默寡言,他常予人冷峻木讷的印象。但熟知他的人都清楚,他其实极易相处,而内心极为丰富,是所谓“热水瓶性格”。有次他穿了件灰色的风衣,同学看上去像“大灰狼”,他也哈哈笑,从此这(以及衍生而来的“老灰”)就变成了他的外号;另一次同学看香港电影时发现某个角色像他,回来戏称他“大圈仔”,他也笑纳——多年后在香港,电话里他还笑着说:“如今真成了大圈仔。”他喜欢真诚朴实的人,待人也如是。不时还有些冷幽默。高二时第一次去他家,从镇上下车后往东走了好一程还没到,我有点沉不住气,问:“你家房子什么样子的?”他不动声色地指着右前方不远处一栋说:“就跟这栋差不多。”——事后很快发现那就是他家(1993.11.13日记)。又一次夜自修时,他问:“溜到外面去,老师要是查起来,有什么说法应付?”我随口说了几个,他笑说:“那好,我们出去吧。”两人便在小花园里土山的竹亭里聊到深夜(1993.9.2日记)。虽然身材高大,但其实常有孩子气的举动,坐在我后面时,课上还会用笔戳我后背或踢踢我椅子。又喜欢吃零食,生病了托我们带饭,单子上写的却常是杏仁、话梅、可乐之类。上大学后,他也常笑着说起南大的老师“可爱”、“不失赤子之心”,他之所以格外看重这些,大概由于他本人也正如此。
    
     和有些学校不同,崇明中学我们那届直到高三毕业都未分班,直到高考前四个月半才正式要求每个人确定选加科目(3+1),但即便确定之后,三门主课仍按原班级上课,只有加的这一门才另外上课。因而虽然平时竞争极其激烈,学业重负,但至少一些同学之间的感情一直很好。在那个黄梅雨季,高考的压力、前途未卜的迷茫、青春谢幕的感伤……这一切同时达到高潮,久久不散。
    
     那时我和他都是全年段九个班级400多人中选加历史的仅有四人之一。因此最后半年上历史课时,老师第一堂课先问:“我倒是要问问你们,为什么要选历史?为了你们四人,害得我还要备课。”其中一个女生说,因为她觉得历史可能容易考一点,她另外三门更差——这可能也是实话,不过好像让张晖听了似乎有点生气,摇了摇头。
    
     和所有人一样,他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那时他的理想是去出版社(尤其他心目中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做编辑,班主任觉得他考复旦历史系分到出版社应该没问题,但告诫他出版业不景气;他父母虽然向来开明,得知他想继续深造文史,其父也说了一句:“你要是考中文系、历史系,那我们栽培你多年的钱也都扔进冷水缸里了。”不过父亲考虑了一两天后仍尊重了他的愿望,认为“在冷门上做出成就,比在热门上庸碌无为要好”。家里的谅解让他歉疚,他是独子,清楚家境一般,自己这般“任性”的后果如何。辗转反侧之下,一度他竟曾想放弃去考政法科,不过他又说到南京后“不买书叫我怎么活”;甚至说如果有了后人,也一定还是让他学文史(1995.3.8日记)。不过奇怪的是,他从未动摇去南京的念头,即便他那时认为自己将在异乡相当独孤——结果,这个预言最终没落在他身上,倒是落在我头上。
    
     最终,他还是选定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我则选了复旦中文系,原因之一是那一年南大中文系在上海只招两人,我们都觉得恐怕不会这么巧刚好选中我俩。想好之后,他不再犹豫,他对父母心怀歉疚,但几乎把这看作了自己人生的宿命。2003年底,我到香港,他那时正在香港科大读博士,两人没有时间会面,就在电话里聊了三个小时。他说,到香港后令他感动的一点是:正因为香港是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所以很多来读文史类博士的人,都是绝了别的念头才来读的。他在说这些的时候,我觉得他是在说自己。
    
     (http://www.douban.com/note/267062680/)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2:56:29
    平生风义兼师友——怀念张晖(二)
     2013-03-18 22:31:18
     高考的结果,他如愿以偿;我则一败涂地,被调去厦门大学读广告——当时第四志愿填厦大,原因之一也在于他的劝说:“去那也不错,郑朝宗先生在那!”他那时钻研钱钟书著作,对率先提出“钱学”的郑朝宗也“爱屋及乌”。直到如今,我内心深处实际上一直隐隐将他视为走上了另一条人生道路的自己。那原本是我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在最后那个夏天的狂欢之后,剩下的是无尽荒凉。临别时,我对他说:“真个‘如今俱是异乡人’了。”他也有些感伤,回了我句:“醒来知是梦,不胜悲。”这两句都出自那时读过的韦庄词,那个“梦”,既是谢幕的一段青春期,后来看,也是一个理想。
    
     他进南京大学时正逢第一期文科强化班,文史哲打通来教,教授们极为重视。第一堂课程千帆、周勋初、卞孝萱、张宏生、张伯伟、莫砺锋等各位先生一一登台自我介绍,昔日在书刊上只见其名的海内著名学者,一旦都在眼前。台下新生纷纷提笔记下学者名字,只有张晖端坐不动,有人问:“你怎么不记?”他很吃惊:“这还用得着记?”对他而言这早已是耳熟能详的名字。国内高中与大学教育脱节严重,而他则一直是在以读大学的方式读高中,比很多人都更自觉地做好了准备——他甚至一直以为那是最基本的素养,这也是他此前低估自己的原因。寒假回岛相见,他说,你信不信,南大读中文历史的新生,不少人上大学前看过的课外书不超过十本;不知道“谭其骧”名字的大有人在,更别说“季龙师”这样的称呼了。他说,许多人对海内外学者十分生疏,“有一阵子我在宿舍里每天晚上滔滔不绝地谈文史及名家,他们几乎听傻了。”
    
     南大的同学都很好,大二寒假回来,他住我家,一整个晚上都在谈自己在大学的老师和同学,把他们挨个介绍,形容得个个可爱,一直讲到凌晨四五点,俨然把我看作是他们班的编外成员。他说很想带我认识他们每个人——我没想到第一次见到他的这些同学,竟然多年后是在他的遗体之前。不过在古典文学的学术上,他当时颇有“独学无友”之感,在来信中说“有同学而无同志”。而我,那时经历重创之后,陷入了长久的抑郁和自我怀疑之中,原先自己为之骄傲的东西,此刻一文不值,甚至被目为怪诞。他说,那时真该劝你也考南大——后来南大中文系在上海实际录取了三个人,而另两个女生“高考分数都比你低”。他起初还只是试探性地问我“你以后还准备考研么?”既而说深知我家里不大会同意我放弃这一专业而考中文系研究生,劝我不如也像个新闻系的样子“活活泼泼”,但他并未放弃,后来几年越来越不含蓄地鼓动我考研考到南大去。然而我那时对自己丧失了自信,又知家境清贫,父母很难供养,最终还是决定先去工作养活自己。这一直是个使他失望的决定。
    
     大学回岛的假期里,我把自己家里的《清诗话》、《请诗选》、《灵溪词说》等都送给他,他说:“你留着吧,你也要看。”我说:“这些以后对你比对我更有用了。”他默默收下。他察觉到我有放弃的念头,不过仍然不断地给我寄书,有一次竟让张宏生先生题签了《江湖诗派研究》寄过来。
    
     进大学后他读书越发不可收拾。大一暑假回家打电话给他,才知他回来两个星期,别说“足不出户”,连楼也不下,有时吃饭都要叫他几遍才下来,甚至抬到他楼上书房去吃。老同学杨敏有时约他出来玩牌,他说正忙,杨敏啐道:“呸!看书还忙!”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入学后深知治学之难,“昔日不知深浅,臧否人物,今日才知即一小小成绩,皆需狮子搏兔之力,方可成之,弟此生不求多少创见,缝缝补补足矣”(1997.4来函),“弟本愚钝之人,欲成一二,须下苦功。唯身边无知己,极苦闷也”(1997.10来函),“本学期来,弟在孝萱先生指点下开始读史……弟独学无友,虽间有所得而欲告无人,每长叹息,哀你我之分处两地也。”(1997.3来函)
    
     从当时的迹象看,他大一时对红学的兴趣仍未减退,因为他最初给郭豫适、吴小如先生写信,所问都是红学相关的问题。“今日又收到郭豫适先生信,见到了前辈学者谦虚的胸怀,极感动。弟亦要求上进”(1996.3来函),而吴小如先生在答复他俞平伯的问题后,又介绍施蛰存先生给他认识。1997年夏他南来厦门之前,特地去上海愚园路谒见了施老,施老要他遍读唐五代北宋词做根基、又嘱他注意整理乡邦文献,因为1941-43年曾在长汀厦大执教数年,还嘱他到厦门后多拍些厦大的照片看看。“日前得吴小如教授函,复印黄君坦资料来寄,又有照片附来,老辈提携后进,真不遗余力”(1997.12来函)。
    
     在此之前,他已开始酝酿为龙榆生编撰一部年谱,尤其是因他大二头上时,“多日前弟得龙榆生氏主编之《词学季刊》一套,花四百圆方始买下”(1996.10来函)。给我的信中也越来越多提到各种要求:起初他对日本学者的方法感兴趣,要我帮忙统计白石词中色彩及音乐用语(因为他知道我最喜白石词),之后渐渐要我帮忙搜寻抄录龙榆生先生在厦大期间的文章资料、问我新买的《陈寅恪诗集》中1961-62年间有无关于龙氏小五柳堂的史料,如此等等。到1997年9月,他来函正式告知:“近来搜罗龙榆生资料,其人投靠汪伪,又为一代巨匠,颇值研究,弟欲为撰一年谱,饾饤之业,聊遣时日,漫托心思而已,本不足详观细论。”两个月后他又来一函:“近辗转与龙沐勋先生公子龙厦材联系上,如此可望于材料上有所突破,年谱成功有望。因作百年来词学研究者小传,整日屑屑为生卒年、著述等考订,颇乏趣味,时有不耐感……近日南京天气颇坏,或雪或雨,被困高楼纸上,每日木木而已。”他平常最耐枯寂,此刻想也是用力太勤,用他自己的话说,“弟之龙榆生年谱,杀青无日。各方面提供材料越来越多,有应接不暇之势。”(1998.3来函)这段时间,他假期回沪也会去拜访龙厦材及龙氏门人钱鸣瑛、徐培钧等。从少年时读《唐宋词格律》起,他对龙榆生先生一直深感兴趣,那时真是进入到龙氏的生命中去了,故而得到龙氏后人全副相托;而龙氏的某些侧面,恐怕也激起他同感——和他一样,龙氏也体质不好,又有八个子女,一度四处兼课,苦苦维持而又治学不怠。当时有人著文说起龙氏只是“文化汉奸”,和我谈起时他说此论很“迂”,对当事人的处境实在体察太少。
    
     到大三将尽,他编撰的年谱终于大抵完工,寄给吴小如先生后,与他通函多次的吴先生才第一次知道原来这是他大三的学年论文,“我不禁惊诧,以这部《年谱》的功力而论,我看即此日其他名牌大学的博士论文也未必能达到这个水平。深知有些但务空谈、不求实学的所谓中年学者也写不出来,因为当前中、青年人很少能耐得住这种枯燥与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吴先生的这段评语使许多人都知道了张晖这个名字。到2001年这部年谱终于脱稿出版,成为他的第一部代表作,以至于当时有人说“南大文强班出了一个张晖,办得也就值得了”。
    
     不过这部年谱的写作也使他越发感受到生活的压力,尽管张宏生先生等都在为他征集材料,但“大批书无法借阅(或新出版,或手稿影印、未刊稿之类),只能自己购买,经济上不堪重负。学问须金钱铺路,诚多体悟矣”(1998.3来函),以至“七月弟亦拟实习,生存压力极大。弟家中经济状况大不如前(家父已辞职)……为之苦恼已久,胸中仍无主张……若放弃学术,就此工作,则弟真有所不愿。然置身尘网,有何可言。今日方知晴雯之可贵”(1998.5来函)——他提到这一句,是因为高中时,我最喜欢的红楼梦人物是晴雯,而他最喜欢的却是秦可卿。
    
     在此之前,为了买书他已很长时间节衣缩食,极感拮据。有一次和我在上海汉学书店看到《藏园群书题跋》,标价28元,他取舍不决,便对我说:“来,剪刀、石头、布,我赢了就买。”结果他输了,便沮丧地放回书架。那时原本早已约好1997年夏他们几个老同学来厦门游玩,在出发前三个月,他来信说海燕和杨敏早已打工筹措盘缠,“否则,将藉口钞票短缺,不拟南行。”那时海燕信上也说:“(晖)也在努力省钱,据他自称现在连书都舍不得买了(这一点我是比较怀疑的),估计到最后能省下两三百块钱,听他的口气似乎是绰绰有余了。若是如此的话,我们大概也就只能坐坐521次[慢车]了,而他,也只能靠游泳去鼓浪屿了。”最后能成行,也确实幸亏了杨敏早有准备、又慷慨解囊。
    
     那年夏天临南下前夕,不凑巧遇山洪爆发,福建出省惟一的鹰厦铁路严重塌方;他和两个女生一路换乘三种交通工具(南京-上海,铁路;上海-福州,轮船;福州-厦门,大巴),舟车劳顿,在三天后终于抵达厦门。见面后他说,他们南下,主要是想看看我在厦门过得怎么样,说得我一阵心酸。那几天,四个人在厦门过得极愉快。在空荡荡的校园里四处走走,在鼓浪屿上懒洋洋地,一个个竟在郑成功像(那时我们发现这尊雕像很像高中的班主任)下睡着了。黄厝海滨那时还根本没有游客,仿佛海天之间只有我们这几人在。他脱了鞋,起初穿着袜子在沙子上走,被杨敏嘲笑后脱了袜子,小心走到齐膝深的海水中,忽而兴奋得大叫一声,我们不明所以,都大笑起来。
    
     也是在那一次,我在厦门的草坪上第一次听到了张霖这个名字。他说她的诗写得真是好。这次南来,张霖叮嘱他带几朵厦门的凤凰花回去。临走那天,我们站在凳子上,把楼下最后两三朵残余的凤凰花剪下夹在本子里。不久,他在来函中越来越密集地提到张霖的名字,到大三暑假,他给我看了张霖画的一幅“新儿女英雄传”,画着他们俩;画上的他捂着胸口,因为那时他有胃病。张霖对他无微不至,后来我开玩笑说她是“年度最佳饲养员”,他慢慢胖起来似乎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1998年夏天,他开始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实习。那时他第一次经历了幻灭。这是我们在少年时所憧憬的圣殿,进去不久他遇到一件事:一位审稿的老专家去世,而生前所借一些宋元善本皆不见踪影,社里很急,他遗孀却说:“真是找不到,否则对我们来说也没什么用。”他说到这里时边笑边摇头。宋元善本,学人目为无价之宝,但常人看来,不过是些带洞的旧书罢了,值什么?他说,想到这里心里常一片空空,不知所学究竟何用。而一些人将学术资料俨然据为自己领地的做法,也让他有些愤然。数月后我去南京看他,他带我去“军俱”,那里的书市上书像白菜一样堆在地上卖,他笑着说:“震撼吧?我们当年在乡下对每本书那么宝贝,到了这里才真觉得书就是一种商品。”
    
     话是这么说,他实际上从未停止求学的脚步,实习时仍不断搜集龙榆生资料。到8月,他接到张宏生先生来函,问及“不知你是否有意续读研究生,我愿意做你的导师”,他感到大为宽慰,那时学校也有意留他修《全清词》。不过他不断质疑的刚直脾气并无改变,返回南京读研一时,在年底系里的一次硕士与博士后的交流会上,“弟问他们有无觉得做学问没有意义;假使有意义,你们认为是什么意义?支吾一片,没有人能回答。现在搞学问的更多是渣子,非但不思考人性、现实问题,就连论文也写不好,只知道要求待遇如何如何,极为看不惯!”(1999.12来函)
    
     那时我已毕业工作,在一家外资公司不辨晨昏地劳作,内心烦躁得几乎看不下任何书。我们平常的交谈渐渐地更多变成了对各自生活的关注,而非学术议题的讨论。到他研一快结束时,他来信说决定有机会去香港继续读博士,“我过去太过拘束,信心也不够,现在我想凭自己的实力,无疑是同辈里的优秀人材,故要多争取机会,开拓自己”(2000.4来函),两年后,这终于成为事实。
    
     大约也是在那段时间,他开始关注近代的女诗人、女词人。他那时曾屡次在沪拜访张珍怀先生。另一方面是因施蛰存先生早先嘱他关注乡邦文献,要他有机会校点《施淑仪集》;凑巧的是,龙榆生长子龙厦材的夫人恰好是崇明女诗人陈乃文(也是施淑仪女弟子)之女。他曾说自己祖上是在徽州的账房里做的,但落籍崇明早已有十几代人,在高中时代我们就曾注意到崇明岛在明清时代系属长三角一带相当文化欠发达的地区,大三时他和我信上说起“吾乡文风不振,甚可悲也”。这份持久关注一直未变,直到去年夏天他还特地回岛,与县志办约定陆续推出“崇明乡土文献丛刊”,初定第一批书目是王清穆、陈乃文的集子,他事先跟我打招呼:“这样的活吃力不讨好,通常没人做,交别人又不放心,你到时也认领几本吧。”
    
     我虽然也一直关注这些,但内心也有严重的幻灭感。有次和他说:“你说花这么大精力,如狮子搏兔,可有多少人会认可、珍视?”他说:“你是觉得我关注的都比较冷是吧?可是冷板凳总得有人要去坐。有一次,在南京书市,听到旁边一人询问《钟嵘诗品研究》,让我心头一震,那本书只印了不到一千册,远不如《禅与诗学》,可是张伯伟先生亲口说,在自己作品里他更重视前者。这样的读者就是我们的希望,哪怕很少,也够了。”
    
     他说,我有时觉得这是个末法时代,可是你要好好做,把东西留下来,要相信会有人看得见,即便只是非常幽暗的光。
    
     (http://www.douban.com/note/267169499/)
作者:之乎 提交日期:2013-03-20 12:59:45
    虽然玲珑塔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可玲珑公园是一九九0年才正式有的。我同意一位网友所说“如果没有了这座永安塔,玲珑公园从公园的概念上讲,恐怕也不过是一个能长草生花的地界儿,毫无值得称道之处。然而,正是有了这座永安塔,这曾经的皇室寺庙遗存,玲珑公园便显得非同小可了”。杜舜诗云“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与这位网友是一个意思。
    
    我是到了小区之后,才有了散步的习惯,原来住的地方很少空地,别说散步了,就连夏天乘凉也是人挨人。我从来都是晚饭后遛达到玲珑公园,夏天天黑的晚,可以多转几圈,冬天天黑的早,一进园子,只有黑乎乎的塔身在寒风里忠贞不二地守望大明王朝。我喜欢在古塔下漫步,偶有思古之幽情,更多想的还是写稿子的事,我有几个书名就是在散步中想出来的。
    
     塔旁原围有慈寿寺,寺废于清光绪年间。塔的南面是一片非常杂乱破烂的低矮民房,却有个美丽的名字“南玲珑巷”。十几年前《树之声》作者阿南史代寻访北京古树的足迹也曾来过这里,她说“了解了这些情况,你才能理解为什么在那些简陋的砖房中间会有两棵五百年的雄伟银杏。这两棵银杏标志出了主殿的位置,而两树之间的空间就是入口处。其中一棵银杏三十米高,胸围六米,六月初枝头挂满绿色白果。另一棵只有十五米高,一半枝干已经枯干死掉。民工们就从这往昔的幻景中走过,丝毫不会留意到它们亘久的历史。”两棵五百年的银杏藏匿在此?我到玲珑塔散步不知有几百回了,却和民工一样从未注意到两棵古树的历史意义,看过阿南史代的照片以后,一直盘算按图索骥地去看看这比古塔还古的古树。
    
作者:badboy1 提交日期:2013-03-20 13:01:33
    之老!!!
作者:之乎 提交日期:2013-03-20 13:03:51
    我原先以为自己是塔周边最智慧的写稿人,知道张晖先生的事迹之后,我很惭愧。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3:04:57
    订出4册
作者:之乎 提交日期:2013-03-20 13:05:47
    已下单。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3:05:52
    订出14册
作者:qszbysy 提交日期:2013-03-20 13:10:27
    支持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3:10:42
    订出18册
作者:苇子 提交日期:2013-03-20 13:11:38
    支持。已下订单
作者:方夜语 提交日期:2013-03-20 13:12:55
    感慨人生无常。
    想问一下,不知《龙榆生全集》是否有消息?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3:13:27
    《龙集》合同已经签了,原来预计明年出,这次估计要耽误一段时间,但是出版应该不会停。
作者:lcw010 提交日期:2013-03-20 13:18:49
    款已付。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3:19:44
    订出25册,谢谢
作者:萍踪书影 提交日期:2013-03-20 13:19:55
    在首页找了半天,原来是在一周新书的“更多”选项里。
作者:天地一沙鸥 提交日期:2013-03-20 13:24:09
    作者:之乎 提交日期:2013-03-20 13:03:51
     我原先以为自己是塔周边最智慧的写稿人,知道张晖先生的事迹之后,我很惭愧。
    
    人可以无知,但不能无耻
    
作者:之乎 提交日期:2013-03-20 13:26:29
    书款已汇,多出部分请算做捐款。
作者:横胡 提交日期:2013-03-20 13:26:45
    作者:天地一沙鸥 提交日期:2013-03-20 13:24:09
     作者:之乎 提交日期:2013-03-20 13:03:51
     我原先以为自己是塔周边最智慧的写稿人,知道张晖先生的事迹之后,我很惭愧。
    
     人可以无知,但不能无耻
    
    
    
作者:百花潭主 提交日期:2013-03-20 13:33:37
    订一册,已转账。
作者:之乎 提交日期:2013-03-20 13:36:16
    某些cangying很无知,悼念的方式和语言,谁规定只允许一种了。
作者:zhuce 提交日期:2013-03-20 13:39:20
    款已付。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3:39:38
    收到之乎老师汇款100元,用于新订单35元,余款代为捐至“张贞观教育捐款”,多谢。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3:40:59
    作者:萍踪书影 提交日期:2013-03-20 13:19:55
     在首页找了半天,原来是在一周新书的“更多”选项里。
    ——
    
    推荐的第一种就是啊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3:43:23
    85册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3:50:21
    87册
作者:rmb188@sohu.com 提交日期:2013-03-20 13:50:39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张晖这个年轻鲜活的生命给当代学者和社会提了个醒。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4:01:12
    93册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4:10:45
    100册
作者:与人为善 提交日期:2013-03-20 14:13:04
    胡局,钤个“布衣特供”印吧,可否?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4:13:53
    105册
作者:书阁小鱼儿 提交日期:2013-03-20 14:18:10
    支持。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4:19:46
    这没什么特供
作者:sturmhl 提交日期:2013-03-20 14:20:08
    定了一本,和之前的思无邪一起付款,呃,发书还请暂缓等毛边。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4:20:39
    跟大家接下来会在其他网站上买到的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你在这里买的话,至少10.15元会捐给张家。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4:21:11
    毛边暂不发售,要等此书订单发完,否则很容易出错。
作者:与人为善 提交日期:2013-03-20 14:22:51
    书款已经汇出,请查收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4:26:28
    109册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4:27:45
    汇款之后,请不要在此帖留言,请留言给网站,如果是汇款时候附了订单号,则不必另外留言。
作者:玉吅 提交日期:2013-03-20 14:29:22
    订十册
作者:gudaihanyu 提交日期:2013-03-20 14:31:20
    订了两册。记得有一面之缘。可惜。
作者:gudaihanyu 提交日期:2013-03-20 14:35:01
    两册书款已付胡先生支付宝。请查收。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4:43:26
    刚才@启真馆图书 的朋友与@浙江大学出版社 电话沟通之后,决定布衣所购的这批《无声无光集》折扣由通常的65折让至60折。那么您每购买一册,就可以为“张贞观教育捐款”捐上11.6元。谢谢大家。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4:44:48
    133册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4:46:42
    订出133册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4:55:05
    订出150册
作者:6ran 提交日期:2013-03-20 15:00:08
    订一册,已经下单
作者:郑骥 提交日期:2013-03-20 15:03:30
    订一本
作者:四拾退休 提交日期:2013-03-20 15:05:23
    死者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希望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学问上的进步。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5:10:10
    166册
作者:书本善良 提交日期:2013-03-20 15:11:10
    要一册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5:11:47
    请需要此书的到网站首页自行下单,汇款时请附言单号即可。
作者:毕明月523 提交日期:2013-03-20 15:12:08
    已订购1本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5:17:50
    170册
作者:鳄鱼飞行 提交日期:2013-03-20 15:33:16
    已订购5册!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5:35:47
    184册
作者:luohu_jdz 提交日期:2013-03-20 15:36:55
    已订一册,算是纪念,这么优秀的人就这么走了,真是很可惜!
作者:桃花岗 提交日期:2013-03-20 15:50:40
     定了一本,和之前的思无邪一起邮递,毛边书也订一本。
作者:鳄鱼飞行 提交日期:2013-03-20 16:03:29
    已通过支付宝转款!
作者:天行长 提交日期:2013-03-20 17:02:29
    定一本。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17:34:32
    订出215册,谢谢大家。
作者:weldoneni007 提交日期:2013-03-20 17:34:37
    一本
作者:金角兄弟 提交日期:2013-03-20 18:41:32
    订一本。订单已经合并,和《老树集》一块邮寄。
作者:难聚易散 提交日期:2013-03-20 20:06:47
    定一本。
作者:8213073 提交日期:2013-03-20 20:07:14
    订一册。
作者:宋银羽 提交日期:2013-03-20 20:08:30
    订一册
作者:天行长 提交日期:2013-03-20 20:12:58
    已通过孔网付款。
作者:三羊开泰 提交日期:2013-03-20 20:51:41
    订一本。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20:57:02
    267册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0 22:17:05
    共计订出304册
作者:zhounjzhou 提交日期:2013-03-20 22:20:24
    下了一单,余款扣划,谢谢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1 07:19:25
    订出338册
作者:俊彦无为 提交日期:2013-03-21 07:29:37
    订一本。
作者:所其无逸 提交日期:2013-03-21 09:14:08
    已通过支付宝转账。
作者:好胖胖 提交日期:2013-03-21 09:26:39
    订一本。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1 10:03:55
    375册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1 10:04:50
    我已经向浙江大学出版社订购此书平装本400册,希望能够尽快拿到发给大家。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1 10:10:41
    已经汇款给他们了。
作者:红红枫叶 提交日期:2013-03-21 12:37:43
    订一本。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1 13:24:03
    订出400整了。
作者:平坐 提交日期:2013-03-21 13:29:19
    能不能平装、毛边、精装一样来一本 盼回复
作者:lw_428 提交日期:2013-03-21 13:31:25
    订一本并已通过支付宝转账。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1 13:35:31
    作者:平坐 提交日期:2013-03-21 13:29:19
     能不能平装、毛边、精装一样来一本 盼回复
    ——
    现在卖这个书是为筹集点钱,跟那个不相干
作者:毕明月523 提交日期:2013-03-21 14:41:40
    嘉惠书友,甚是辛苦。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1 17:06:33
    订出452册,超出全书印数的十分之一了。已经大大超出我的预期。
作者:登高对酒 提交日期:2013-03-21 18:11:25
    布衣的力量
作者:花果山007 提交日期:2013-03-21 18:47:33
    善事功德,自有天助!
作者:半壁斋 提交日期:2013-03-21 20:08:54
    胡局好!读了您的帖子,定了一册!请直接于账户余额中扣款!能有机会稍尽绵薄,还要谢谢先生!
作者:丁丁 提交日期:2013-03-21 22:04:40
    刚在招商银行网上转账,具体事宜见短消息。怀念张生
作者:我本董郎 提交日期:2013-03-21 22:59:10
    订3本,请确认。
作者:傻子哥哥 提交日期:2013-03-21 23:02:04
    接收捐款的截止时间为2013年3月24日
    ====================
    希望大家能尽早付款。。。。。此事不比他事。。。。不希望有人跑单。。。。。但愿是我多心。。。。。
作者:8213073 提交日期:2013-03-21 23:40:46
    尽早付款,不让傻哥多虑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2 07:19:43
    订出489册
作者:半壁斋 提交日期:2013-03-22 09:21:53
    大家再努把力,争取500册!
    定过的朋友早日付款啊!
    替胡局吆喝两句!
作者:shaohai 提交日期:2013-03-22 11:18:14
    已汇款。出版社其实也可以有所行动。有时,机构反不如个人。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2 11:21:53
    多谢各位
    
    
    已经订出520册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2 14:18:45
    已经订出554册,目前,这是布衣书局经手销售的销量最大的一种书。
作者:图书看守员 提交日期:2013-03-22 14:30:53
    真希望有一天朋友们收到张晖短信:我其实是假死,其实是为了推广新出的书。然后大家眼含热泪,把他臭骂一顿。。。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2 14:37:45
    看了楼上的话,鼻子一酸
作者:闲书友 提交日期:2013-03-22 16:29:57
    订了
作者:登高对酒 提交日期:2013-03-22 17:00:34
    这本书, 胡同可以写点东西了
作者:鱼疯子 提交日期:2013-03-22 19:53:42
    也定一本
作者:降香黄檀 提交日期:2013-03-22 20:06:22
    订了一本,余款扣付,谢谢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2 21:30:36
    订出594册
作者:洪宣宝屁 提交日期:2013-03-22 21:44:35
    可以做一些限量的特装本,甚至可以特别说明是捐善款用,放布衣拍卖,也是可以的。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2 21:56:39
    有限量本,等这批书结束再说。跟这个不掺和。那个利润我已经先捐出去了。
作者:书缘阁 提交日期:2013-03-23 01:18:00
    订了一本,孔网已汇款!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3 06:46:18
    订出618册
作者:tianlltian2003 提交日期:2013-03-23 09:02:52
     订了一本,孔网已汇款!
作者:新嘉禾乡人 提交日期:2013-03-23 09:29:33
    订了3册,已经汇款。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4 11:30:21
    此书截止目前,已经订出678册,尚有近百订单未结算,请没结算的朋友务必今日结算。
作者:毕明月523 提交日期:2013-03-24 11:32:21
    做好事,费心神。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4 12:46:28
    订出703册
作者:1984 提交日期:2013-03-24 13:09:01
    出版社也不降下折扣,这么大的量还六折发货
作者:铁生 提交日期:2013-03-24 13:16:52
    好书,也是善举,张晖有这么热心的朋友们帮他操心,如果他生有知,也一定会谢谢胡局他们的
作者:叶波 提交日期:2013-03-24 22:51:20
    叶波再定特装本一册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5 08:19:23
    特装本现在不发售。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5 08:20:55
    订出767册。
    
    
    延长付款期限到今天晚上24:00。第一批订购的书昨天已经到京,说是今天送到布衣库房。做些准备,明天开始包装这批订单并发货。在这批订单发送完毕之前,暂不销售复本量大的各种新书,以免造成更大的积压。
作者:dushu 提交日期:2013-03-25 10:04:17
    很感谢胡同兄这次义卖,不仅为张晖兄弟的遗孤提供些微帮助,也为更多的人了解张晖的文章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我仔细看了有关的回忆——平生风义兼师友,也不由想起了我的求学时代,年轻时好书、读书的岁月。幸或不幸,我走上的是另外的道路,平淡而平静,远离学术,不必皓首穷经,或许那才是我喜欢的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的朋友猝然离开的消息也间或听到了。死者长已矣,艰难生活的是仍然在世的人,尤其是孩子还小,成长、读书,总是有太多的困难,一个人扛,实在艰难了点。去年有个好友离世,让我考虑这个问题,如何才能为朋友照顾好留下的孩子,或许是还在世的我们应该为朋友做的。
    我曾经设想过一个方案,就是如何设立一个基金,基金的份额不必大,每年一万或者两万,分成100份,也不过是100或者200,每人认领一份或几份,直到孩子成年(18岁中学毕业或22岁大学毕业)。虽然不过是区区一两万块钱(北京上幼儿园每月都要以几千计),但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日常的消费已经可以起点作用了(如果物价飞涨超过预计,可以临时约定略有上浮)。每年一两百的资助,对任何人都不会构成负担。
    这个方案的难点是如何找到一个有关各方都认可召集人,每年固定日期收集资金,转给监护人。具体的操作方法还希望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的朋友给细化一下。
    我与张晖从未有过交集。这只是作为局外的朋友的一点想法。
作者:shaohai 提交日期:2013-03-25 10:13:57
    dushu 兄这个想法我也有过,也是为一个逝去的朋友。那时是想每个朋友每年1000,每年大概10000,这样积累一段时间比如10年,能对朋友的家人有点帮助。但后来没有成。就是召集人难找。
作者:shaohai 提交日期:2013-03-25 10:14:46
    单一本书,也许帮助小了。算算帐,大家就知道了。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5 10:26:00
    dushu所提议的是个长久事情,这非得有大规划不成,不是随便能做的。十八年,变化太大了。
作者:图书看守员 提交日期:2013-03-25 10:45:55
    从这个帖子能看到人间自有真情在。其实除了孩子的教育费用,还有每个月的购房贷款,让孤儿寡母怎么还啊。这些书卖了捐的钱也就够一个月的贷款。
作者:dushu 提交日期:2013-03-25 10:54:23
    shaohai兄、胡同兄说的是。
    
    这种方法可能适合小范围的,每人每年份额稍多点,有十个人上下就可以操作了。大家都是相互知悉的朋友,个别人到时间忘了打个电话提醒一下就好。上百人的活动,没有网络之前是不可能的事。
    
    但说难其实也没有那么难。监护人是明确的,可以确保孩子母亲肯定会把钱花在孩子身上。那么需要做的是以下两项:
    1.召集人负责拟个草案,主要内容包括每年基金的总额,分成100份,每份的份额,每年约定付出捐助的时点,明确监护人收款账户(召集人不经手钱财,保持中立,收款方法以能长期存在的方式,最好是国有银行账户,即使考虑捐助人汇费,也不过1、2块钱的事,其次是支付宝账户,目前转款不需要费用;孔网账户可能不太靠得住,不能确保撑过16年或20年)。
    2.公开发出邀约,有心人认捐。建议网友以一份为宜,生前友好可略超限制,但也不建议份额过多,主要是希望金额不在小,而在于能够持久。并明确份额仅100份,绝不增加,除非已认领人有退出。
    3.召集人负责收集认捐人邮箱名单,每年定期发邮件通知一下大家,到每年捐助截止日后和孩子监护人核对一下收款情况,并群发邮件反馈给大家即可。
    
    只是提一个方案,供批评。
作者:shaohai 提交日期:2013-03-25 11:20:31
    这是可行的。我当时是因为其中一个人,对受赠人提议了一些附加意见。我一怒之下,就没进行了。我很讨厌要求受赠人如何如何。做点小事,做就做了。不要搞出嘴脸。
    
    dushu 兄方案是可行的。大致议定,完全可做。
作者:dushu 提交日期:2013-03-25 16:16:54
    
     这要张晖生前故旧来做才好。文学所的已经在为孩子筹集教育基金,胡同兄也在义卖筹款,最后要看筹款总额多少,是否够孩子成长教育。从目前的存款利率看,每年两万的收息,大约有40万左右的本金就可以了。
作者:阿堵物 提交日期:2013-03-25 16:37:28
    作者:dushu 提交日期:2013-03-25 16:16:54
    
     这要张晖生前故旧来做才好。文学所的已经在为孩子筹集教育基金,胡同兄也在义卖筹款,最后要看筹款总额多少,是否够孩子成长教育。从目前的存款利率看,每年两万的收息,大约有40万左右的本金就可以了
    
    
    你们这是做啥呢,大家表示一下心意就行了。是不是还要把孩子供到18岁成人?人家孩子还有亲人。你都供了,人家亲人以后生活的动力还有没?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5 18:55:39
    刚才清点了一下,尚有90个订单113册没有结算,请在今晚结算,过期将取消。谢谢。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5 18:56:53
    累积订出823册
作者:xinnanqiu 提交日期:2013-03-25 22:58:44
    阿堵物先生这样说,似乎有点不合适。毕竟只是一个想法,并没有邀请更没有强迫谁参加。
    
    看了后随便说一句,也希望阿堵物先生不要再回应,以免破坏这个帖子和大家对张晖先生的怀念。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6 10:16:11
    刚才初步清点了一下,取消了一批未结算的订单,35个,现在看,实际订出的数量是751册,还有几笔汇款待确认中,如果有已经汇款,但是因为没有及时留言造成被取消订单的,请及时联系我们,告知汇款方式,时间及金额,订购数量和发货方式。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6 10:55:34
    刚才接到南京大学校友会旧金山分会的曹先生的电话,订购了50册《无声无光集》,准备周末离京的时候带到美国去搞义卖,已经付款,安排发货。
    
    
    
    累积付款801册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6 11:13:01
    已经再次向浙江大学出版社加订410册《无声无光集》,付款完毕,等待他们发货了。
作者:lcw010 提交日期:2013-03-26 11:19:32
    好!胡兄最近辛苦了,感谢!
作者:tengwei 提交日期:2013-03-26 12:52:17
    一个人就那么走了,撇下了妻儿老小。一个人就这样让家里痛苦,他没错,只是人生无常。拍砖请绕行,我看了上面的那些,心里感到莫名的伤感。
作者:都4凡人 提交日期:2013-03-26 13:45:27
    人心向善 共襄善举
作者:四点零八分 提交日期:2013-03-26 14:02:02
    人生无常,趁自己健康的时候多为妻儿老小做一些规划。我的做法是购买一份人身意外保险,500万,30年,保证小儿即使父母发生不测也能完成正常学业,自食其力。(非广告)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6 14:07:22
    @布衣书局:#无声无光集#刚才,收到请我代捐的一笔汇款,5000元,来自一位我至今搞不清楚是谁的微博朋友。他不肯告诉我的他的名字,他在私信里说:”善若人知,便非真善。事可说,或可鼓励更多人向善,名字勿提。相信胡兄,你一人知道便可……”“捐款人就写胡兄的朋友吧,或布衣书局的老朋友”,谢谢这位老友。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6 14:07:40
    /@布衣书局: 他因为是工行汇款,我想看看汇款人的姓名,没想到打开工行网银,看到的是一个宾馆的名字,ATM机汇款的,这下子。只好默默地在心里祝福这位朋友了。因为他说明不能艾特他,只好如此了。谢谢。
作者:图书看守员 提交日期:2013-03-26 15:19:19
    “善若人知,便非真善。”雷锋,说你呢!
作者:lcw010 提交日期:2013-03-26 16:19:03
    肯定是一位经常访问布衣的朋友,是一位对胡局非常了解和信任的人。
作者:默默无语 提交日期:2013-03-26 23:34:40
    已付款。
作者:铁生 提交日期:2013-03-27 02:49:15
    作者:图书看守员 提交日期:2013-03-26 15:19:19
     “善若人知,便非真善。”雷锋,说你呢!
    ——————————
    也未必呀。善都是好的,哪怕人都知道了呢,
    呵呵
作者:阿堵物 提交日期:2013-03-27 08:57:49
    xinnanqiu 不让我回,我觉得也有必要解释一些。大家可能误会我了。三十年的这一活动,我很赞成。丝毫没有反对的意思。“大家表示一下心意”就是指的布衣书局的这次义卖。
作者:萝卜头 提交日期:2013-03-27 10:23:12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6 10:16:11
     刚才初步清点了一下,取消了一批未结算的订单,35个,现在看,实际订出的数量是751册,还有几笔汇款待确认中,如果有已经汇款,但是因为没有及时留言造成被取消订单的,请及时联系我们,告知汇款方式,时间及金额,订购数量和发货方式。
    ==================================================================
    订单250915第一时间2013-03-21付款,单被视为未付款而取消。希望取消订单之前核实并与下订单人联系,否则容易引起误解。实说完全为参与善事,并非其它,肺腑之言!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7 11:55:18
    上面这是个误解,已经解释清楚了。
    
    他订购一本付款之后,我们留言给他了。他又要多订一本,希望合并。我们跟他说,如果订单选过去了,就没发合并了,但是可以一起发货,多余的钱可以退他。但是后来没有新的汇款,检查订单的时候,以为这是下的第二单但是没有汇款的,因此取消了,并留言告知了萝卜头。
    
    已经解释清楚了。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7 11:55:35
    “张贞观教育捐款联络组”重要声明
    2013-03-27 03:02:04
    2013年3月26日下午,“张贞观教育捐款联络组”已将全部“张贞观教育捐款”顺利移交给张贞观母亲张霖女士,该款项经双方确认无误,张霖女士承诺将此捐款全部用于张贞观的教育费用。原捐款账户已同时销户。
    
    此后有意提供帮助者,可与 张霖 女士直接联系(hmcmzyh@yahoo.com.cn),“张贞观教育捐款联络组”自即日起解散,联络组以往公布的所有捐款接收方式,自即日起无效。恳请相关网站、bbs、博客、微博等媒体,自即日起删除有关“张贞观教育捐款”接收方式、捐款账户、联络人等信息。
    
    “张贞观教育捐款”移交仪式证明人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张剑、刘宁、杨早、施爱东、马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曾诚;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陆胤。
    
    谢谢各位朋友对此次活动的关心和支持。
    
    
    
    “张贞观教育捐款联络组”
    
    2013年3月26日
作者:萝卜头 提交日期:2013-03-27 12:35:56
    原订单已恢复。误会。支持布衣书局善举!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7 15:08:12
    书友大风堂今天组织了一次义卖,我本来想请他到主版来卖,他说就在友朋书铺吧。
    
    
    帖子如下:
    
    
    2013.03.27零利润专场:张晖的《诗史》 (纪念钤印本,精装售罄,平装还可预订)
    作者:大风特卖部 提交日期:2013-03-27 10:13:10
     这个售书帖子,我不知道怎么写……
    
     今天的书,是张晖的《诗史》,大32开,328页,2007年3月初版。此书精装本原定价为460台币,合人民币约为100元,现在的售价为70—100元包邮。也就是说,书友汇款时可按70-100元这个区间来汇款,超过70元成本的部分,我将全部由胡同转给张晖家属。另外,此书精装本仅能提供50本,精装本每售出一本,大风将捐出10元。
    
     平装数量还够,但我不知道能销售多少。如果在精装本售完之后,还有人要平装本,那么价格还是70-100元计算,但是因为平装本比精装本便宜近15元,那这些多出的利润,仍然由由胡同转给张晖家属。
    
     另外,此次售书将以汇款先后决定谁先得到精装本。书将在30天之内发出,和以往一样,请宽心等候。
    
     此次售书,感谢此书的出版社以及此书的编辑的支持,如果可能,我会请出版社刻制专门的印章,以为纪念。
    
     这一次,只是为了纪念,——世界上曾有一个叫张晖的年轻人,他走到那个无声又无光的地方去了,我只是希望他的著作,会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发出声与光。
    
    
    
     订购者确认后消息联系。
     孔网店:21094.shop.kongfz.com
     孔网资金账号:100002507165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7 15:09:00
    帖子地址http://www.booyee.com.cn/bbs/thread.jsp?threadid=1057743&forumid=84&get=1
    
    
    他刚才告诉我,钱已经都收到了
    
    
    50本精装本书款全部收到了,合计是4490元。刨除本金3500元,本次共有990元的利润产生。(谁愿意再转10元来凑个整?)另外大风每售出一本精装就捐10元,这样又得到500元。所以目前有1490元可以转给张晖家属。谢谢大家!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7 15:09:47
    实际收到大风特卖部转来捐款1500元
    
    
    谢谢。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7 19:14:41
    刚才统计了一个多小时,好几遍,应该是清楚了
    
    
    此次义卖共售出《无声无光集》890册(包括未确认汇款4册),共得毛利890×11.6=10324元
    
    书友直接捐赠(包括大风特卖部义卖所捐)共计38人次累计12416.21元
    
    
    两项累计共:22740.21元
作者:dushu 提交日期:2013-03-27 19:35:06
    
     感谢胡同兄的善意和为此付出的辛苦劳动。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3-27 19:51:22
    #故人##张晖#刚才已经将此次所收集的善款共计22740.21元 汇入张晖夫人张霖账户(见下图)(此次义卖共售出《无声无光集》890册,共得毛利890×11.6=10324元,书友直接捐赠(包括大风特卖部义卖所捐)共计38人次累计12416.21元 )
    
    
作者:图书看守员 提交日期:2013-03-27 20:21:16
    牛逼
作者:毕明月523 提交日期:2013-03-27 20:37:26
    北京胡同幽远,售书义举行善。书友点滴心意,胜似雪中送炭。
作者:天下有雪在布衣 提交日期:2013-03-27 21:38:53
    顶所有买书的 捐款的 还有局长
作者:毕明月523 提交日期:2013-03-31 11:50:56
    北京胡同幽远,售书义举行善。书友点滴心意,恰似雪中送炭。
作者:章鱼 提交日期:2013-04-05 16:11:08
    如果还有预定未结款的,我要2册,并请做订单,谢谢!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3-04-05 16:36:11
    此事已经结束,不再卖了。



©版权所有 2002-2019年 布衣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