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书局 > 布衣论坛
方舟子:“国学大师”乱“捣衣”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13-04-25 18:05:47
    方舟子
    
    “国学大师”乱“捣衣” [原创 2013-4-24 8:40:45]   
    
     字号:大 中 小
      李敖自诩“文化大师”、“国学大师”,对自己的国学修为颇为自信,近日发微博称:“「唐诗三百首」,念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老师说捣衣是洗衣服用木杵搥干净。你会嘀咕:长安有一万个女人发神经不睡觉,要月光下洗衣服!其实捣衣不是洗衣服,是用木杵搥松棉花,赶送前线保暖,等丈夫战胜回家。这样读,才读懂上下文。快拜李敖为师吧!”
    
      把捣衣解释成捣洗衣服,的确是个常见的误解,甚至连权威的辞书也会犯这种错误,例如《辞海》的琴曲“捣衣”条目解释成:“抒写妇女为远戍边地的亲人捣洗寒衣时的怀念之情。”《汉语大词典》“捣衣”条:“洗衣时用木杵在砧上捶击衣服,使之干净。”其实捣衣不是洗衣,而是为制作衣服做准备,是先捣再有衣,而不是相反。唐诗中对此有很多描写,都说明捣衣的结果是缝制衣服,例如刘元淑《杂曲歌辞·妾薄命》:“北斗星前横度雁,南楼月下捣寒衣。夜深闻雁肠欲绝,独坐缝衣灯又灭。”刘希夷《捣衣篇》:“攒眉缉缕思纷纷,对影穿针魂悄悄。”杨凝《秋夜听捣衣》:“砧杵闻秋夜,裁缝寄远方。”王建《捣衣曲》:“重烧熨斗帖两头,与郎裁作迎寒裘。”
    
      但李敖把捣衣说成“是用木杵搥松棉花”,则更错得离谱。首先,棉花是要弹的,不是槌的,越槌只会越实。其次,唐朝时候中国并不成规模种棉花,基本也不穿棉布,当时只有从西域进口极少量的棉布,称为“白叠布”,非常珍贵而罕见,不可能用来给将士做征衣。棉在宋朝传入中国内地,在元朝才开始在中国推广,李敖没有听说过黄道婆吗?
    
      那么捣衣捣的是什么呢?有人说是捣葛麻布,因为当时一般人穿的是葛麻布做的衣服。但这种说法没有依据,只是想当然。唐朝以及更早的六朝的“捣衣诗”凡是提到所捣的布料的,都说捣的是丝织品,特别是生丝制品,有这几种说法:
    
      (1)帛,帛是丝织品的统称。例如:《文选》谢惠连《捣衣》题注:“妇人捣帛裁衣,将以寄远也。”岑参《秋夜闻笛》:“天门街西闻捣帛,一夜愁杀湘南客。”王建《捣衣曲》:“月明中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帛。”白居易《闻夜砧》:“谁家思妇秋捣帛,月苦风凄砧杵悲。”白居易《太湖石》:“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
    
      (2)素、纨,素指白色生绢,纨与素同义(《说文》:“纨,素也。……今之细生绢也。”),也指“素之轻者”(《急就篇注》)。晋曹毗《夜听捣衣诗》:“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乐府诗集》卷九十四《新乐府辞·捣衣曲》注:“盖言捣素裁衣,缄封寄远也。”刘希夷《捣衣篇》:“欲向楼中萦楚练,还来机上裂齐纨。”贾至《寓言二首》:“玉砧调鸣杵,始捣机中纨。”吴大江《捣衣》:“那堪裂纨素,时许出房栊。”
    
      (3)绡,“绡,生丝也。”(《说文》)例如:韩愈《春雪》:“城险疑悬布,砧寒未捣绡。”
    
      (4)练,练指白色的熟绢,但在“捣衣诗”中可能不是指捣的材料,而是指捣的产物,正如“捣衣”捣的不是“衣”,“衣”是产物一样,所以“捣衣”也称为“捣练”。例如:乔知之《从军行》:“曲房理针线,平砧捣文练。”杜甫《秋风二首》:“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杜甫《暮归》:“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韩愈《咏雪赠张籍》:“砧练终宜捣,阶纨未暇裁。”张继《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谁家捣练孤城暮,何处题衣远信回。”李贺《龙夜吟》:“寒砧能捣百尺练,粉泪凝珠滴红线。”白居易《秋霁》:“月出砧杵动,家家捣秋练。”
    
      捣的结果是把生丝制品捣“熟”(变软)了,制成“熟衣”:王建《捣衣曲》:“回编易裂看生熟,鸳鸯纹成水波曲。”方干《秋晚林中寄宾幕》:“杯盂未称尝生酒,砧杵先催试熟衣。”
    
      捣衣的方式是把布料放在砧上,两个妇女相对站着,执杵而捣,杵砧相击发出声音(王建《捣衣曲》:“月明中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帛。妇姑相对神力生, 双揎白腕调杵声。”)。唐代画家张萱所作《捣练图》就画着这一情景。柿庄金墓壁画《捣练图》画的则是一个人坐着捣衣,边上晾着布料,可见在捣之前还要浸泡布料。捣完了还要熨烫(王建《捣衣曲》:“重烧熨斗帖两头,与郎裁作迎寒裘。”)。上述两幅《捣练图》也都画着熨烫的情形。这期间还要染色:裴羽仙《寄夫征衣》:“重重白练如霜雪,独下寒阶转凄切。只知抱杵捣秋砧,不觉高楼已无月。……细想仪形执刀尺,回刀剪破澄江色。”捣完了从白色变成“澄江色”了。伪托班婕妤《捣素赋》:“卷霜帛而下庭。……阅绞练之初成,择玄黄之妙匹。”即选择颜色(“玄黄”泛指颜色)染白帛。
    
      “捣衣”当然是一年四季都可以捣,也有写在春天(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冬天捣衣(曹毗《夜听捣衣》:“冬夜清且永,皓月照堂阴。”)的诗,但唐诗写得最多的是秋夜月下捣衣,别有一种悲愁的意境。这是唐诗中极其常见的悲秋、思乡、相思意象,几乎所有的著名诗人都写过这个题材。李敖乱“捣衣”,说明这个“国学大师”其实没有读过多少唐诗,对“捣衣”诗就知道一首最著名的《子夜吴歌》,于是对之胡思乱想,其实只要多读几首,就知道捣的是丝织品。“国学大师”把“捣衣”说成捣棉花,也说明他缺乏历史常识,不知道在元之前中国几乎是没有棉布的,在那之前很少有史料会提到这种舶来品。当然犯这种常识错误的“大师”也不止李敖一人。王立群在央视百家讲坛胡侃《史记》,不也说汉朝人爱穿“棉花做的棉衣”,把它们送给匈奴,匈奴曾经很喜欢,后来中行说到匈奴才劝说单于不要穿不结实的“棉花做的棉衣”吗?其实是王立群没看懂《史记》,把“缯絮”(丝絮)当成棉花了。
    
      不懂本来也不要紧,但在发惊人之论之前总该先做功课,查查文献吧?不做,说明自己入学的门道也没还摸到。这样的“国学大师”要人拜他为师,那就真的是误人子弟了。
    
    2013.4.23
    
    补记:
    
        古代的寒衣不太可能用葛、麻布来做,因为葛、麻布不保暖。一般人穿的寒衣,就是被王立群乱说成“棉花做的棉衣”的“缯絮”,缯是丝织品统称,絮是丝絮,也就是用丝织品缝制,里面填充丝絮。有很多唐诗对此有描述:“寒衣一匹素,夜借邻人机。”(杜牧《赠杜秋娘诗》)素即白生绢。“犹自保郎心似石,绫梭夜夜织寒衣。”(许浑《越中》)绫是一种丝织品。“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贾岛《客喜》)这些都说明寒衣是丝织成的。“轻橐归时鲁缟薄,寒衣缝处郑绵多。”(韩翃《鲁中送从事归荥阳》)“征衣一倍装绵厚,犹虑交河雪冻深。”(陈陶《水调词十首》)这些说明寒衣中装了丝絮(绵)。
    
        六朝、唐诗人之所以热衷于写捣衣诗,与捣衣捣的“丝”和“思”谐音有关。隋朝有一个叫慧偘的和尚,写过一首捣衣诗,说得最露骨了:“疑捣双丝练,似奏一弦琴。令君闻独杵,知妾有专心。”“双丝练”谐音“相思念”,“独杵”谐音“独处”。
    
    2013.4.24
    
    和讯博客首发
    
    (http://fangzhouzi.blog.hexun.com/84784058_d.html)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13-04-25 18:09:45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13-04-25 18:10:02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13-04-25 18:19:28
    棉花有捣的,旧棉被,旧棉袄,要做成新的,都要捣一下。其实原理跟捣丝絮是一样的,让密室、粘连的东西松软。
    
    方舟子考证了这么多诗词,难得。
    
    然而从洗衣服到捣棉花,功劳自然比从捣棉花到捣丝絮,来得大也。
    
    至于李敖的国学大师,谁封的?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13-04-25 18:21:47
    新棉花恐怕也要捣熟。
作者:铁生 提交日期:2013-04-25 23:39:58
    这个捣衣早就讨论过了,方舟子也不过是老调重弹,只是他能搜集这么多诗歌论证,挺难得的。
    另外,他也有一个错误,捣衣没有春天捣的,他举例的《春江花月夜》里也只是提到捣衣砧而已,并不是捣衣。用捣衣砧也只是表示思妇对在外的良人的思念。他 的理解太落实了,反而不恰当了。
作者:一豆 提交日期:2013-04-26 00:03:19
    偏执型人格障碍
    
    该病多见于男性。据1988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资料表明,这种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8%,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中以男性较多见,且以胆汁质或外向型性格的人居多。表现固执,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心胸狭隘,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体验到自己过分重要,倾向推诿客观,拒绝接受批评,对挫折和失败过分敏感,如受到质疑则出现争论,诡辩,甚至冲动攻击和好斗;常有某些超价观念和不安全、不愉快、缺乏幽默感;这类人经常处于戒备和紧张状态之中,寻找怀疑偏见的根据,对他人的中性或善意的动作歪曲而采取敌意和藐视,对事态的前后关系缺乏正确评价;容易发生病理性嫉妒。此类人一般是自我和谐的,不会主动或被动寻求医生帮助。他们通常出现于信访部门或司法精神病鉴定场合。
作者:一豆 提交日期:2013-04-26 00:03:42
    有病应该治
作者:一豆 提交日期:2013-04-26 00:05:15
    嗯,上两条回复特指肘子,莫误会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13-04-26 02:29:32
    李大师不知此旧调,老方替他重弹,不可以吗?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13-04-26 02:32:59
    至于李敖的国学大师,谁封的?
    ===================
    请看方文第一句。。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13-04-26 02:36:44
    偏执型人格障碍
    =======
    这个套李大师也可以,哈哈。。。
作者:傻子哥哥 提交日期:2013-04-26 08:33:13
    哈哈哈。。。。不管怎样。。。要谢谢方舟子。。还有五老。。。我曾经纳闷晚上出来洗衣服人多。。。。只是以为风俗如此。。。或是修辞需要。。。根本没想到不是洗衣服。。。哈哈哈。。。。。
作者:玫瑰 提交日期:2013-04-26 08:34:37
    郝氏覺內中有些搗著底了,他暗想:“惟竹思寬的可以至此,他何得亦有些異物?”忙用手去摸
    時,原來是一個大棒槌。笑駡道:“促恰鬼,這是我掙飯吃的本錢,又不是石臼子,怎拿大棒槌搗起
    來了?”那人也笑道:“你不聽見古詩上說的,長安一片黑,萬戶搗X聲麼?”
    郝氏大笑道:“我聽得是一片月,擣衣聲。”
    那人道:“月下自然是擣衣,你這個X只好黑地下搗。雖兩件事各有不同,總要用的是這個棒槌。”
作者:一世永飘 提交日期:2013-04-26 08:44:46
    先弄清唐朝怎么把棉籽和棉花分开的吧
作者:坭中人 提交日期:2013-04-26 08:47:08
    人称江湖百晓生
作者:zkzhou 提交日期:2013-04-26 09:25:40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13-04-25 18:19:28
     棉花有捣的,旧棉被,旧棉袄,要做成新的,都要捣一下。其实原理跟捣丝絮是一样的,让密室、粘连的东西松软。
    --------------------
    按照舟子的考证,现在我们说的棉花是明朝时才传入中国的。当时不存在我们现在所说的棉花。
作者:zkzhou 提交日期:2013-04-26 09:27:47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13-04-25 18:21:47
     新棉花恐怕也要捣熟。
    ------------------------
    上面的回复记错了时间!本篇文章就有“唐朝时候中国并不成规模种棉花,基本也不穿棉布,当时只有从西域进口极少量的棉布,称为“白叠布”,非常珍贵而罕见,不可能用来给将士做征衣。棉在宋朝传入中国内地,在元朝才开始在中国推广,李敖没有听说过黄道婆吗? ”
作者:冰爽茶 提交日期:2013-04-26 09:32:33
    方舟子碰瓷当挑李敖接连出错 跳梁小丑脸被打肿不敢作声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24&id=9160398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13-04-26 09:36:41
    但李敖把捣衣说成“是用木杵搥松棉花”,则更错得离谱。首先,棉花是要弹的,不是槌的,越槌只会越实。其次,唐朝时候中国并不成规模种棉花,基本也不穿棉布,当时只有从西域进口极少量的棉布,称为“白叠布”,非常珍贵而罕见,不可能用来给将士做征衣。棉在宋朝传入中国内地,在元朝才开始在中国推广,李敖没有听说过黄道婆吗?
    
    ————————————————————————————————————————————————————————
    我是针对方舟子说棉花是用来弹的,不是捣的,说的。哈哈。
    
    李敖小时候作棉袄,肯定是要捣的。所以他有这个经验。我小时候也有这个经验。棉被和棉袄,一两年就需要拿出来,重新翻新一下。就是把棉絮弄松软一些,密实、粘连的棉花,有时候就是用手撕撕均匀,再重新缝起来。也有用竹片打的,用竹片打跟用棒槌打,估计很相近。
    
    方舟子虽然跟我是同龄人,可能福建天气比较热,亚热带,穿棉袄的机会少,没有经验。才出了如此大的乌龙。
作者:hanxichen 提交日期:2013-04-26 10:41:01
    用竹片打和用棒槌打(捣),还是很不同的。北方晾晒被子,有时也会用竹片、细木棍敲打,所起的作用恰恰是“弹”,对棉絮就更是这样了。所以一定要用有弹性的东西。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13-04-26 10:50:58
    可以把弹当作捣的精细化。目的都是一样的。捣不是为了把棉花压实是可以肯定的。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13-04-26 11:07:45
    作者:冰爽茶 提交日期:2013-04-26 09:32:33
     方舟子碰瓷当挑李敖接连出错 跳梁小丑脸被打肿不敢作声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24&id=9160398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13-04-26 11:09:55
    科唬作家 于 2013/4/25 19:16:26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中间地带
     方舟子继闹出不分《秦中吟》和《秦妇吟》的笑话后,又闹出了"唐朝时候中国并不种棉花"的笑话。目前,博文已被方舟子偷偷更改为"唐朝时候中国并不成规模种棉花"。这下,方舟子又该是记错了。
    
     @希波克拉底的学生:【文史天才】的真实水平——到处拷贝,还拷贝错,不懂装懂,错了不认,轻描淡写说是“笔误”,有这么“笔误”的吗?根本就是不知道 最近@方舟子 单挑@哈囉李敖 ,指出李敖对唐诗“捣衣”的理解错误,冷嘲热讽地说:“不懂本来也不要紧,但在发惊人之论之前总该先做功课,查查文献吧?不做,说明自己入学的门道也没还摸到。这样的“国学大师”要人拜他为师,那就真的是误人子弟了”笑话来了,大家看图。PS: 本来出错很正常,改过来就好,但是方舟子啊,你批李敖时把话说得太满,你的粉丝顺着你的意思,把话都说绝了,什么生化博士扇了国学大师啊,什么李敖该拜方舟子为师啊,什么快枪手啊,什么文史天才啊,崇拜啊,牛逼啊,结果只是拷贝蠢才(拷贝还拷贝错),记性差得不如一个快80岁的老头 虽然李敖我不喜欢,但方舟子敢跟李敖辩论,就这种低劣的拷贝能力,只有被秒杀的份了。
    
     最近@方舟子 单挑@哈囉李敖 ,指出李敖对唐诗“捣衣”的理解错误,冷嘲热讽地说:“不懂本来也不要紧,但在发惊人之论之前总该先做功课,查查文献吧?不做,说明自己入学的门道也没还摸到。这样的“国学大师”要人拜他为师,那就真的是误人子弟了” 笑话来了,大家看图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13-04-26 11:12:35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13-04-26 11:32:56
    赶集来了:
    后来我回帖说:谁都会犯错误,不应该逮住一点就讽刺。要是李敖因为你分不清“秦妇吟”和“秦中吟”而讽刺你,你作何感想?
    ============
    
    其实这个还是很好回答的。老方从没自认大师,没说过“快拜方舟子为师吧”,逮着“秦中吟”一点说他,最多是“谁都会犯错”,再何况老方这个显然是敲字笔误。
    再给方黑提供一个炮弹。方文最后一段“说明自己入学的门道也没还摸到”,应该是“也还没摸到”,方黑可以说老方连中文都写不通。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13-04-26 11:51:15
    
    (《方舟子自选集》即将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现在可到语丝书屋淘宝店预订作者签名本:yusi.taobao.com )
    
    序
    
      今天是2012年最后一天。年份的更替不过是人为设定的,今天与明天并没有实质的不同,但可以借机给自己的生活做个盘点。对已不年轻的人来说,这更是个怀旧的日子。毕竟,我的写作已有了30年的历史,比许多读者的年纪都大。
      不算课堂作文,我的写作历史可以从1982年我上高一的时候算起。当时受鲁迅《野草》和朦胧诗的影响,我尝试着写了一些诗歌,记录一个少年的梦想。那基本上是自娱自乐的练笔,只有几个爱好文学的同学知道。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听说后,要了去看,本是要表示对我的关心,但诗歌中透露出来的“不健康思想”,让他非常恼火。他要对我做思想教育却遭到了我的抵制,于是宣布我无可救药,我因此差点被迫转学,最后是“辞掉团内外一切职务”转去了另一个班级。
      我的诗歌写作并没有因为这场风波而中断,反而被刺激写得更多,表达也更为隐晦。那自然都是不适合发表的很幼稚的习作。到1987年我上大三的时候才写出了在今天看了也不会觉得羞愧的诗作。大学时适逢校园诗潮,我几乎只写诗,更直接的思想表达则是写在给朋友们的信中。当时还没有电子邮件,每写一封信都要郑重其事、字斟句酌,其中有的也算得上是在写随笔,只是写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要发表。多年以后,我翻看我在1989~1990年间写给朋友们的信,大为感慨,略作整理放到网上,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记录。几个月前这些信被人不怀好意地翻出来,在网上大肆传播,不料却感动了一批同时代的人。很多人正是因此才知道,我曾经还是个文学青年。
      我当文学青年的时间不短,一直到30岁以后我才基本不再写诗。诗歌对我来说是很私人化的东西,从未想以此成名,也就没有发表的欲望,只是偶尔会选出一些寄到大陆和台湾的报刊上发表,更多的则发在自办的内部刊物上,以及给诗友的信中。因为没有发表的压力,所以写得很从容。发表的欲望是在1993年8月我发现互联网中文讨论组后才被激发出来的,从那以后我几乎天天都要在网上写点东西。在网上随写随贴的这些东西,是为了论战、交流,而不是认真的写作,在时过境迁之后值得重温的极少。即使是有计划的写作,比如我在上网初期曾写过50多篇《大明小史》,虽然到现在还有人恭维,但也写得非常随意。在1994年办了《新语丝》月刊之后,我才开始写一些比较认真的文学、文史作品发表在《新语丝》上。比如那几篇描写明朝人物的历史随笔,最早都在《新语丝》登出。因为我一开始就是把《新语丝》当成品牌来经营的,对自己发表在上面的东西,写得更为用心。
      在2000年以前,我的写作以文学为主,只是零星写一点科普文章。2000年以后我转为以写科普文章为主,这是因为我意识到了在中国做科普的紧迫性,在报刊上开了科普专栏。特别是2004年12月在《中国青年报》开的“一言堂”专栏,让我养成了每周写一篇科学小品文的习惯,也因此形成了一个每周追读我的科普文章的读者群。这个周专栏在2011年10月《中国青年报》由于某种人际关系原因要和我划清界限而将其取消后,转到《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持续至今,大概会一直持续下去,即使发表的地方会有变动。文学写作也许只是我一时的兴趣,科普创作则是一生的事业,就算媒体的阵地全部丧失,也还有互联网可以坚守,而事实上网络自媒体的影响早已超过了传统媒体。
      我写过的较为正式的各种体裁的文章,算下来已有两千多篇,其中大部分已结集成20多本书出版。这些文章我自以为写得还算认真,所以并没有几篇会让我在现在觉得拿不出手,即使是写于20多年前。要从中选出一百多篇编一本选集并不容易,就像要在一群属于自己的孩子中挑出几个来特别宠爱一样,难以割舍。我基本上是根据印象选出我自认为较为满意的作品。在做出初选后,在网上发帖请读者推荐一两篇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我的文章。反应是出乎意料的热烈,读者推荐的文章中相当一部分在我的初选中漏掉了。我把它们补充进去后,篇幅增加了一倍。所以这个自选集其实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某些文章由于内容敏感,现在还只能登在网上,虽然我很想收录。还有些文章,我写的时候花了心血,但由于篇幅太长,只好割爱,例如《美国电影史话》《无神论者是什么》《中文国际网络纵横谈》《诗律浅说》,在此存目。由于是选集,收录的文章必然与我以前出的书有很多重叠。即使你以前已读过,也不妨再读一遍。我选文的一个标准,就是要能耐读,我自己见了也还有重读的兴趣,其中有的我自己就读过多遍。
      有一次我乘坐飞机,邻座恰好有一个人在读我新出的《我的两个世界》,我愉快地给他在书上签名。我在微博上提到此事后,一些旅行的读者也晒出《我的两个世界》,等着与我的偶遇。这本书也许更适合带着去旅行。我在飞机上等你。
    
    2012.12.31.
    
    方舟子自选集目录
    
    序
    
    【科学】
    
    心中有道义,脑中有科学
    科学是美丽的
    告诉我为什么
    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研究是这么做的
    赛先生从西方来
    科学与自由的交融
    科学与宗教能够调和吗?
    科学不该宽容
    对迷信的本能欲求
    半穹顶的不同故事
    复活节岛的悲剧
    眼见未必为实
    直觉是靠不住的
    假设与求证
    相关与因果
    预测假象与骗局
    别忘了设对照
    没有设计者的世界
    何必为进化绝望
    宇宙与生命的沉思
    天生并不都是基因决定的
    像沙堆一样崩塌
    世界是如此的小
    你要当鸽派还是鹰派?
    好人和骗子的博弈
    为什么说星相是迷信?
    血型的科学与迷信
    人性:多少基因多少环境
    为什么死后没有灵魂?
    世界末日什么时候会来?
    “穿越”时空为什么不可能
    
    【生命】
    
    矮象和硕鼠
    没有统治者的和谐社会
    蟑螂的民主决策
    壮起鼠胆,让猫吃掉
    原始森林的奇观
    外来物种悲喜剧
    萤火虫的战争
    小资、强盗、小偷与骗子
    达尔文的眼睛
    达尔文的兰花
    为什么南极没有熊?
    大象为什么不长毛?
    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那么长?
    不可能的怪物
    不可能的小人国
    猿:人性,太人性了
    舞虻的结婚礼物
    翅膀上的眼睛
    莫诺湖畔的苍蝇
    与蛆共生
    金合欢的关系网
    一种奇妙蝴蝶的重生
    植物中的神秘数字
    性与死的统一
    生与老的交融
    
    【健康】
    
    当你遭遇袭击
    快乐就在大脑中
    一肚子的气
    一嘴巴细菌
    我们为什么想要吃饭?
    人,小生命的栖居
    从慈禧太后的养颜术说起
    物以稀为奇
    当眼保健操成为传统
    为什么坐月子是陋习?
    “感冒”并非“伤风”
    中国人爱“打点滴”
    形形色色的“保胎”
    “预防新生儿溶血”的医疗骗局
    就这样被慢慢毒死
    一大类可怕的草药
    “上火”、病毒与中毒
    偏方是怎么来的
    “神医”华佗的手术神话
    青蒿素和中药有多大的关系?
    科学不是神话
    追求健康最不应该“另类”
    假如你要生产假药
    怎样成为一代“神医”
    如何成为一名“养生大师”
    为什么“神医”大都是“中医”?
    为什么说中医不是科学?
    
    【科学史】
    
    阿基米德的镜子
    伽利略有没有做比萨斜塔实验?
    让我们接近星星
    光的真理
    放血疗法的兴衰
    “龙骨”的由来
    达尔文的子女
    达尔文人生的转折点
    达尔文的姻缘
    假如没有达尔文
    科学史上最孤独的天才
    凯库勒的梦中发现之谜
    艾弗里为何没得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信不信上帝?
    克里克:改行改出科学奇迹
    从“绝不退却”到“百家争鸣”
    基因与人种:人类的同一性与多样性
    
    【历史】
    
    功到雄奇即罪名
    博物馆中的古墓
    人生舞台上的海瑞
    张居正二三事
    严嵩的末日
    黄道周之死
    “金学”史辨
    浪子李白与情圣杜甫
    从秦始皇生父之谜说起
    从“徐达吃蒸鹅而死”说起
    假做真时——美国皇帝诺顿一世传奇
    美国西部酒馆法官传奇
    古怪的家谱
    都灵裹尸布疑案
    
    【诗歌】
    
    最后的预言
    再读鲁迅
    河岸
    绿房子
    深夜无人的街道
    时刻
    无形的手
    初春的声音
    湖边之火
    末日的童话
    雪夜闭门读陶庵
    琴三章
    默祷
    如果
    守夜人
    雪中之旅
    蝴蝶爱人
    如是我闻
    温柔的部分
    复活
    漂亮宝宝
    浪淘沙
    浣溪沙
    鹧鸪天(之一)
    鹧鸪天(之二)
    临江仙
    
    【散文】
    
    我的经典
    我的“偶像”
    我的理想
    是音乐之中无声的力量
    那一夜的星空
    等待
    偶然的知音
    墙外的独白
    共度千年时光
    欲将沉醉换悲凉
    杜诗解读二首
    文学大师的断想
    一无所有的执着
    美梦成真听贝九
    公安局长与父亲
    中元祭祖
    阿姆
    白马已逝诗魂在
    出师未捷身先死
    八月始见荔枝来
    在美国看电影
    下棋梦
    没有围墙的大学
    衣服随意
    暴风中的宁静
    
    【杂文】
    
    关于爱国的“天答”
    袁崇焕之墓和民族之气
    从鲁迅弃医从文想到的
    李敖对鲁迅的“营营”
    不动声色的变迁
    以“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名义
    东方文化靠什么统治世界?
    郭沫若抄袭钱穆了吗?
    余英时篡改引文诬陷郭沫若的铁证
    “兄弟在耶鲁的时候”
    谁和你玩了?
    真正的垃圾文章
    人文学者也要有“文化”
    有一种心理叫仇名
    我的“迷茫”:科学为何在中国没有市场
    “赛先生”遭遇无厘头煽情
    当教师要有教师的样子
    我的“成功”标准
    身在中美之间
    
    
作者:李大嘴 提交日期:2013-04-26 16:08:28
    将《秦中吟》错成《秦妇吟》不能算笔误,主要还是不够熟悉——就像我将邓散木搞成邓石如
作者:李大嘴 提交日期:2013-04-26 16:11:00
    方舟子的问题,主要是态度不正,就算李敖之有问题,但论文史方面的素养自然非方舟子可比
    
    再有,“捣衣”问题,有更权威的解释吗?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13-04-26 16:44:31
    老方正在做微访谈(http://t.sohu.com/talk/1016581)
    ==================
    微访谈>新闻
    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对于李敖,两岸三地的人们对他应该都有所耳闻,通过《李敖有话说》这样的节目,他在大陆更是声名大噪。毕业于台大历史系的他,写文章以善于引经据典、新论频出而著称。近日李敖发微博称:“《唐诗三百首》,念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老师说捣衣是洗衣服用木杵搥干净。你会嘀咕:长安有一万个女人发神经不睡觉,要月光下洗衣服!其实捣衣不是洗衣服,是用木杵搥松棉花,赶送前线保暖,等丈夫战胜回家。这样读,才读懂上下文。快拜李敖为师吧!”。科普作家@方舟子 指摘李敖把“捣衣”说成“是用木杵搥松棉花”,错得离谱,功课没有做足,“这样的‘国学大师’要人拜他为师,那就真的是误人子弟了。”
     为什么@方舟子 称李敖把“捣衣”说成“是用木杵搥松棉花”错得离谱?李敖又为什么不配当“国学大师”?搜狐微博特别邀请到了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 做客本期微访谈,就“为什么说李敖不配称‘国学大师’”这个话题,跟网友进行讨论与交流,欢迎大家关注。
    精彩访谈 网友提问
    我要提问
    共479个问题,28个回复
    凤华的私人地带: 向 @方舟子 提问: 让你对胡适和鲁迅做一个比较的话,你觉得哪个比较好呢?
    转发(43)评论(31)
    2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胡适是开一代风气的学者,鲁迅是不世出的智者,无可比性。
    转发(41)评论(29)
    9分钟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主持人
    杨天国V: 今天的微访谈到此结束。感谢@方舟子 老师的精彩回答,感谢诸位网友的热心参与!大家有问题,接下来可以在@方舟子 老师的微博上和他继续互动。
    转发(0)评论(0)
    10分钟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平雅酱: 向 @方舟子 提问: 李敖的名言“我骂人的方法就是别人都骂人是王八蛋,可我有一个本领,我能证明你是王八蛋。”请问你能吗?
    转发(38)评论(30)
    2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我不是已证明李敖是个“王八蛋”了吗?
    转发(37)评论(27)
    11分钟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最酷最璇: 向 @方舟子 提问: 陈文茜对李敖的评价是:被埋没的天才,从“五四”之后,很难见到一个真正顶天立地的中国知识分子,拥有和李敖一样的影响力。您觉得这个评价中肯吗?
    转发(52)评论(32)
    2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有自称“大师”的,当然也就有捧臭脚的。现在又不是信息不发达的古代,天才还能被埋没?出了那么多书的人也敢称被埋没?
    转发(49)评论(29)
    12分钟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RobertTBK: 向@方舟子 提问:他著作那么多,你也只找到2个错处,就抹杀了李敖?没想到你也是那么肤浅。
    转发(49)评论(35)
    36分钟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李敖曾说韩寒的书是臭鸡蛋,闻一闻就知道臭。这个说法也适用于评价他自己的著作。2个错误(其实不只两个)已可暴露其真实水平和治学态度。
    转发(47)评论(32)
    15分钟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你好胖迪: 向@方舟子 提问:南怀瑾居然也是文化骗子?您有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吗,我想看看?
    转发(38)评论(21)
    43分钟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我在2003年就揭露过南怀瑾了,见:http://t.itc.cn/Gm3wU
    转发(36)评论(20)
    18分钟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大海就是一切
    : 向 @方舟子 提问:我们知道”精卫填海”是一个死了也要报仇雪恨的神话故事,因此“精禽梦觉仍衔石”这句诗应该理解为中国人民就是死也要报仇雪恨,这分明 是支持抗日的诗,要怎样的歪嘴才能把它说成媚日的作品?
    转发(60)评论(44)
    27分钟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明明说的是和日本友人一起抵抗日军侵略,李敖能把这首诗说成媚日,不是读不懂,就是造谣。
    转发(58)评论(40)
    21分钟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惠然先森: 向 @方舟子 提问: 李敖频频对着鲁迅先生开炮,他这是什么心态啊?
    转发(49)评论(37)
    1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因为他自称写白话文排第一、第二、第三都是他一个人,当然要对被称为写白话文第一的鲁迅开炮。
    转发(46)评论(35)
    26分钟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现代Lewis: 向 @方舟子 提问: 李敖每天看7本书,你觉得可能吗
    转发(54)评论(53)
    1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这要看怎么看书了,如果只看个书名,一天看700本都可能。
    转发(52)评论(49)
    31分钟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童话般的美好: 向 @方舟子 提问: 你心目中的国学大师是谁?谁配得上国学大师这个称号?
    转发(65)评论(56)
    1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国学大师以前是有的,像王国维、陈寅恪那样的,现在是没有的,最多只有国学专家。现在凡是自称接受被称为“国学大师”的,都是骗子。
    转发(56)评论(48)
    33分钟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冰冰很厉害: 向 @方舟子 提问: 现在据说一般自称大师的都怕您,您怎么看
    转发(55)评论(53)
    1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怕我就对了。其实是不怕的,因为不管我怎么揭露,他们都仍然不愁找不到崇拜者。
    转发(52)评论(48)
    39分钟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主持人
    杨天国V: 我们把访谈时间延长半个小时,请方老师多回答几个网友的问题。
    转发(4)评论(4)
    42分钟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足球的命: 向 @方舟子 提问: 李敖认为:任何人都不配与我一战,没有人能战胜我,因为我不可战胜。不要与我辩论,你多说一句就多暴露一分愚蠢。老方你怎么看?
    转发(66)评论(65)
    1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他当了鸵鸟把头埋在沙里当然就会觉得自己不可战胜,我就继续打他露出来的屁屁。
    转发(57)评论(58)
    42分钟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一琰倾城9463: 向 @方舟子 提问: 在《鲁迅的战士与苍蝇》一文中,李敖对于“营营”的那个批判你怎么看?
    转发(59)评论(36)
    1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那是他无知,用“营营”形容苍蝇飞行的声音古已有之。我在2005年写过一篇《李敖对鲁迅的“营营”》就是专门批他这一点的。顺便再举一例,是欧阳修写蚊子的诗:“群飞岂能数,但厌声营营。”
    转发(58)评论(34)
    45分钟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卜余馥: 向 @方舟子 提问: 李敖属于行动派,那么对于咬文嚼字的关注肯定较少,行动这块,你比得上他吗?
    转发(58)评论(39)
    1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奇怪,不是他首先对鲁迅的文章、李白的诗咬文嚼字还咬错了吗?怎么反而成了我的不是了?
    转发(54)评论(33)
    48分钟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独立维修员: 向@方舟子 提问:李敖在大陆的言论应该有不少硬伤吧,为什么以前都没有人给指出来呢,或者说没有有影响力的人给指出来.这又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转发(16)评论(17)
    1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比李敖更骗人的那些“国学大师”,比如文怀沙、南怀瑾,不也是招摇了很长时间才有人揭露吗?中国学者或者不愿得罪人,或者自己就无识别能力。
    转发(15)评论(15)
    50分钟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呼唤曹光明: 向 @方舟子 提问: 您认为他缺少文化大师的什么特质呢?
    转发(74)评论(58)
    1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他没有受过恰当的学术训练,不具备起码的严谨,连做学问的门都还没摸着,学者都算不上,更不必说什么文化大师了。
    转发(70)评论(54)
    53分钟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博格达: 向 @方舟子 提问: 您觉得李敖离文化大师的路还有多远?
    转发(91)评论(77)
    1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几年前李敖接受南都周刊采访时,自称整个中文圈只有他一个人配称为“文化大师”,不过在我看来他就是个文化小丑,到文化大师的路都没有,不存在远近问题。
    转发(68)评论(55)
    57分钟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学海晶晶: 向 @方舟子 提问: 李敖炮轰季羡林老师你怎么看?
    转发(51)评论(40)
    1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我也批评过季羡林,但是是针对他关于东方文明复兴的言论。季先生研究的那些专业我不懂,不敢像李敖那样乱开炮。
    转发(50)评论(36)
    1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别让我感觉不到你: 向 @方舟子 提问: 李敖多次炮轰内地文化名人,但是在内地仍然很受欢迎,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转发(47)评论(37)
    2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这不奇怪,各种各样的“大师”都很受中国人欢迎,只要敢吹,就有敢追捧的。几千年迷信的土壤深厚着呢。
    转发(46)评论(35)
    1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13-04-26 16:45:16
    共479个问题,28个回复
    小润如酥: 向 @方舟子 提问: 对中国人「一个都不寛恕」?李大师这样做学问的?
    转发(52)评论(35)
    2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鲁迅的文章说得很清楚,“一个都不宽恕”针对的是他的敌人,李敖却说是针对中国人,是阅读能力太差,还是故意造谣?
    转发(51)评论(31)
    1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霸王邪气: 向 @方舟子 提问: 鲁迅的对日态度到底是什么?
    转发(56)评论(31)
    2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鲁迅在世的时候,抗日战争还没有全面爆发。但是鲁迅在晚年写过不少抗日文章的,例如《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那些说鲁迅只骂中国人从来不骂日本人的,不是无知就是造谣。
    转发(53)评论(30)
    1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我就是焦点: 向 @方舟子 提问: 既然不能称李敖为文学大师,那称您为文学大师如何?
    转发(84)评论(60)
    2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你骂我呢?现在“大师”不是已经成了骗子的代名词了吗?
    转发(77)评论(47)
    1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范卓然: 向 @方舟子 提问: 有人说李傲本来就是个玩弄文墨的杂文作家,你怎么看?
    转发(51)评论(40)
    2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他就是个写杂文的,真把他有关文学历史方面的胡说八道当真就完了。其实在这方面他并不比被他称为江湖骗子的南怀瑾高明多少。
    转发(50)评论(38)
    1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我爱苏醒: 向 @方舟子 提问: 你再批判李敖的不足的时候,是不是也在显示自己的文学功底?
    转发(63)评论(53)
    2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我的文学功底还需要在现在显示吗?
    转发(57)评论(44)
    1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房产部落: 向 @方舟子 提问: 有网友表示,你說錯了,他說"唐朝时候中国并不种棉花"~但是有期刊《從我國古農書<四時纂要>看唐代棉花生產技術》:「在我国唐代就有了棉花生产,把我国植棉史考证提前了几百年。你怎么看?
    转发(61)评论(38)
    2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唐朝边疆地区有种植棉花,所以我后来把那句话改成“唐朝时候中国并不成规模种植棉花”。但是唐朝有个别地方零星种植棉花,并不影响唐朝人基本不穿棉布做的衣服这个史实,李敖仍然是闹了大笑话。
    转发(60)评论(37)
    1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爱你神儿: 向 @方舟子 提问: 方老师真的要转型文史么?
    转发(51)评论(34)
    2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假的,我现在和将来的主要工作都是做科学普及。文史什么的只是碰上了玩一玩。
    转发(50)评论(31)
    1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徐瑶岑: 向 @方舟子 提问: 平时您很爱看文学文献么?
    转发(33)评论(23)
    2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以前看了很多,现在看得很少。
    转发(32)评论(22)
    1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后知nnn: 向 @方舟子 提问: 方老师,您一直注重科学打假,看到您的博文发现您对文学了解颇深,是由于科学打假的需求么?
    转发(61)评论(33)
    2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其实我文史打假的历史比科学打假还要长,在1999年就揭露过余英时为污蔑郭沫若抄袭钱穆而伪造引文,那时候我还没有开始科学方面的学术打假呢。
    转发(59)评论(30)
    1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承业Julian: 向 @方舟子 提问: 李敖会对方老师的质疑给出相应的回应么?
    转发(66)评论(50)
    2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嘉宾
    方舟子
    : 我在2005年就批评过他不懂装懂乱批鲁迅,没有见到他给出回应,只见他以后仍然在继续攻击鲁迅。这次想必也是不会给回应,因为没法回。他自吹自擂惯了,不会承认自己犯了低级错误。
    转发(64)评论(47)
    1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主持人
    杨天国V: 各位网友下午好,@方舟子 老师下午好!本期微访谈,我们请来方老师跟大家谈谈“为什么说李敖不配称‘国学大师’”这个话题,欢迎大家踊跃发言!
    转发(0)评论(3)
    1小时前 通过微访谈-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作者:hanxichen 提交日期:2013-04-26 17:28:32
    孟晖说:
    
    
作者:李大嘴 提交日期:2013-04-26 17:34:59
    为什么李敖不配当“国学大师”?
    
    ——方舟子是想卖书想疯了吧,做这个题目得多无聊啊,就有如:为什么方舟子不配当“科学大师”?
    
作者:散木 提交日期:2013-04-26 19:54:40
    大嘴太激动了.
    
    方是民认为,李敖这样的,是他下一步要跨越的目标...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13-04-26 22:43:55
    ——方舟子是想卖书想疯了吧,做这个题目得多无聊啊
    =================
    应该不至于,媒体给弄的吧,老方对媒体弄这些花哨的名头一般比较配合容忍的,哈哈。
作者:一豆 提交日期:2013-04-27 03:56:52
    "偏执"真的是一种病,希望这些人能自觉而治。但是呢,权威教典告诉我们:"此类人一般是自我和谐的,不会主动或被动寻求医生帮助",可见根子已烂,要治也难。
作者:一豆 提交日期:2013-04-27 03:59:52
    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经常处于戒备和紧张状态之中,寻找怀疑偏见的根据,对他人的中性或善意的动作歪曲而采取敌意和藐视,对事态的前后关系缺乏正确评价
    -------------
    共勉之吧!



©版权所有 2002-2019年 布衣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