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书局 > 布衣论坛
董桥?董桥!
作者:恒河沙 提交日期:2014-07-26 11:07:03
    这是一则董桥的《读书人家》的消息:
    总计×××部《读书人家》真皮封面、作者签名钤印本(非毛边本、附有藏书票一枚),售价1088元包顺丰快递。限购一部,请在本微博评论中认购。三天内敬请汇款,汇款办法见置顶微博。以认购时间为序,如有退订顺延后一位。关于售书方式、价格、数量,请书友们体谅理解,谢谢!
    这是两篇关于董桥的文字:
    你一定要少读董桥
    (2005-11-23 00:32:37) 
    
       冯唐
      在走过的城市里,香港最让我体会后现代。我对后现代的定义非常简单:不关注外在社会,不关注内在灵魂,直指本能和人心,仿佛在更高的一个物质层次回到上古时代。在长江中心的25层看中环,皇后大道上,路人如蚂蚁,耳朵里塞着耳机,面无表情,汽车如甲虫,连朝天的一面都印着屈臣氏和汤告鲁斯(大陆译为汤姆克鲁斯)新片《最后的武士》的广告。路人和汽车,都仿佛某个巨型机器上的细小齿轮,高效率高密度地来来往往,涌来涌去,心中绝对没有宏伟的理想和切肤的苦难。绝大多数人的目的简洁明了:衣食住行,吃喝嫖赌,团结起来为了明天,明天会更美好。
      所以很容易说香港没文化,是个钱堆起来的沙漠。这个我不同意。香港至少还有大胖子才子王晶,陈果,还有酷哥黄秋生,曾志伟。但是,这样的地方不容易长出像样的文字。李碧华是异数。即使中非某个食人部落,几十年也出一个女巫,善梦呓,句式长短有致,翻译成汉语,才情不输李清照。
      有人会说,香港有金庸。可是,金庸有文化吗?除去韦小宝的典型性直逼阿Q,其他文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略同《七侠五义》,低于《水浒传》。而且,金庸的幼功是在大陆时练成的,和国民党的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到了香港以后,基本是输出。
      还有人会说,香港有董桥。
      董桥的背景灿烂:台湾外国语文学系的科班、伦敦大学的访问学者、美国新闻处《今日美国》丛书编辑、英国BBC时评员、《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明报》总编辑、中年藏书家、英国藏书票协会会员。在海外,有苏柳鼓吹,在大陆,有陈子善呐喊。苏柳写过一篇文章,陈子善编过一本文集,题目都叫《你一定要读董桥》。如果评小资必读作家,董桥比列其中。 
      董桥的好处,反反复复说,无非两点:文字和古意。
      董桥的文字,往好了说,仿佛涂鸦癖乾隆的字,甜腻。仿佛甜点,吃一牙,有滋味。吃几坨,倒胃口,坏牙齿。比如:“笔底斑驳的记忆和苍茫的留恋,偶然竟渗出一点诗的消息。”比如:窗竹摇影,野泉滴砚的少年光景挥之不去,电脑键盘敲打文学的年代来了,心中向往的竟还是青帘沽山,红日赏花的幽情。其实写这种东西,用不着董桥。我见过几个以写青春美文出名的东北糙汉,经常在《希望》、《女友》之类的时尚杂志上发文章。听说冬天三个星期洗一次澡,夏天两个星期洗一次澡,腋臭扑鼻,鼻毛浓重。他们张口就是:“紫色的天空上下着玫瑰色的小雨,我从单杠上摔了下来,先看见了星星,然后就看见了你。”
      董桥小六十的时候,自己交待:“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字。”他一定得意他的文字,写过两篇散文,一篇叫《锻句炼字是礼貌》,另一篇叫《文字是肉做的》。这些话,听得我毛骨悚然。好象面对一张大白脸,听一个六十岁的艺妓说:“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每天画我的脸,一丝不苟,笔无虚落,我没有辜负见过我脸蛋上的肉的每一个人。” 
      文字是指月的手指,董桥缺个禅师帮他看见月亮。意淫的过程中,月上柳梢头,在董桥正指点的时候,禅师手起刀落,剁掉他指月的手指。大拇指指月就剁大拇指,中指指月就剁中指,董桥就看见月亮了。
      董桥刻过一枚董桥依恋旧时月色的闲章,想是从锻句炼字中感觉到旧时的美好。旧时的美好还延伸到文字之外的东西:比如鲁迅的小楷,知堂的诗笺,胡适的少作,直至郁达夫的残酒,林语堂的烟丝,徐志摩的围巾,梁实秋的眼镜,张爱玲的发夹。这些“古意”,又反过来渗入董桥的文章,叫好的人说恍惚间仿佛晚明文气重现。
      学古者昌,似古者亡。宋人写不了唐诗,元人写不了宋词。忽必烈说:文明只能强奸掠夺,不能抚摸沉溺。周树人的文字,凌厉如青铜器,周作人的文字,内敛如定窑瓷器。他们用功的地方不是如皮肉的文字本身,而是皮肉下面的骨头,心肝,脑浆。
    其实,香港的饮食业,天下第一。对于香港,不要苛求。少读董桥肉肉的文字,多去湾仔一家叫“肥肥”的潮州火锅,他们肉肉的牛肉丸实在好吃。 
    
     你不一定要读董桥
    2011-02-19 18:20 来源: 襄阳晚报 
        □王小柔
    提起香港作家董桥,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你一定要读董桥!”也有人反其道行之:“你一定要少读董桥。”
    其实,你不一定要读董桥,但你应该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将随笔和时论写得如此雅致。
    上世纪80年代末,柳苏(罗孚)在《读书》第4期上发表《你一定要读董桥》,“董桥热”由此在内地兴起,一发而不可收拾。
    二三十年过去了,有心人统计,从1991年三联书店出版董桥的内地第一部作品《乡愁的理念》,到200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今朝风日好》,董桥在内地的作品总计也恰好为20本。
    201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董桥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5卷作品,先推出的第一批作品有《这一代的事》《记得》《从前》《青玉案》,以飨广大读者。
    董桥的作品可归为两类:一类是感叹现代生活对昔日文人品位、情趣的销蚀;另一类则是香港与内地的情怀纠结。台湾评论家杨照认为他“不计流俗,一意孤行地创造着与众不同、特立孤傲的散文新风格”。
    有赞赏也有反对。比如被称为“王小波、王朔之后的第一人”冯唐就写过文章《你一定要少读董桥》。他写道:“在海外,有苏柳鼓吹;在内地,有陈子善呐喊。苏柳写过一篇文章,陈子善编过一本文集,题目都叫《你一定要读董桥》。如果评小资必读作家,董桥必列其中。”在这里顺便提一下,不知是编者失误还是作者手误,将“柳苏”写成“苏柳”,陈子善所编之书为《你一定要看董桥》。冯唐认为董桥的文字,“往好了说,仿佛涂鸦癖乾隆的字,甜腻。仿佛甜点,吃一口,有滋味。吃几口,倒胃口,坏牙齿。”他更是调侃:“少读董桥肉肉的文字,多去湾仔一家叫‘肥肥’的潮州火锅,他们肉肉的牛肉实在好吃。”
    对此,董桥说:“当年(柳苏)那句话害死我了,那么说当然容易招致反感。”但他也不会把冯唐那句话放在心上,“我个人受西方传统教育的影响要深一些,凡事喜欢留三分余地。中国人将它看做厚道,我把它归为西方人所说的礼貌,所以我不习惯用那样的笔调讲一个人”。
    也许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纪,才能读出董桥笔下昔时人物的风情。
    
    
    
作者:hardpack 提交日期:2014-07-26 16:18:45
    微博有专人打理的,就一营销工具,别当真。
作者:恒河沙 提交日期:2014-07-26 20:36:03
    原来没有注意董桥,先是一个博友那里常见,后来又有布衣上的朋友也在意其作品,所以才在今天上午抽出时间来看了一下这方面的消息。港台作家中对龙应台、张小娴略知一些,龙应台的文字大气,张小娴的婉约,都还不错。
作者:恒河沙 提交日期:2014-07-26 20:38:23
    内地所售龙应台作品价格有点贵,我没有买。
作者:shenwensheng 提交日期:2014-12-22 05:37:38
    我是这样开始讨厌一个人的:一个叫冯唐的,不知道是哪里人,以前没时间管他哪里人,偶尔瞥见这个名字出现在余光所及处,据说其长于写作,写什么不清楚,好像是写散文,还写出了很大名声,据说其被称为“王小波、王朔之后的第一人”,这话不知出处。曾有过打算,等有闲暇时也把他的文章找来看看,免得孤陋寡闻。不想今天读到网上一篇帖子,有人转来的这个叫冯唐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你不一定要读董桥》 。董桥是香港的一个上了年纪的作家,应该有七十好几了,主要写随笔。把随笔写得著作等身的不多,除了周作人,还有谁?这个董桥的随笔等身了。有评论称其文字既有英伦之风,又兼具明清古意,这与他这个年纪的人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又一生在海外生活有关——印尼华侨,在台湾读的大学,在英国伦敦大学、BBC任职多年,在香港做过《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苹果日报》社长等。董桥的文章在港台和大陆都很受人喜欢,但这些年我没有时间去跟上这个阅读潮流。今年才陆续买了几本他的书,还没来得及读,只随便翻过几页,一目十行的浏览过一些句子和段落,觉得他的文字被人喜欢是有道理的。最近他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了一本《读书人家》,照样的英伦装帧式样,文字繁体竖排,网上已卖到一千多一本。我读到一段摘录,感觉不错,就买了本回来,还没看,先瞥到了前面提到的网上那篇帖子 。很好奇,就先读这个叫冯唐的大陆作家写的《你不一定要读董桥》,看这人的观点如何与众不同。这个冯唐先以一种不知从哪里长出来的心理优势,指香港“这样的地方不容易长出像样的文字”,仅这一句就让我心里不快了。事实上,大陆没有文化已经很多年了,香港台湾海外华人圈多少还保留着我们的文化传统。接着,这人点评:“董桥的文字,往好了说,仿佛涂鸦癖乾隆的字,甜腻。”头前那句只让我稍有不快,后头这句就让我非常反感了——董桥的文章差到可拿一个古人的字来形容,这是差到何种程度?乾隆的字有那么不堪么?今天的人,别说写字,毛笔都怕握不稳了,也有资格嘲笑一个日日用毛笔批奏折的人写的字?旧时别说一个皇帝,即便一介布衣书生,谁敢不练好一手毛笔字就敢出门?末了,这人说:“对于香港,不要苛求。少读董桥肉肉的文字,多去湾仔一家叫‘肥肥’的潮州火锅,他们肉肉的牛肉丸实在好吃。”够了。这个叫冯唐的家伙的文章我是不会再去找来读的了,即使蹲厕所时也不读了。一个毫无教养的人能写出什么好文章来?我甚至怀疑那些喜欢读这个冯X的文章的人的品味,就如同一些喜欢读韩X的文章的人,不是浅薄就是无知。
作者:恒河沙 提交日期:2014-12-22 06:33:38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别人的评价只能供参考,而不可照办。我看电影很少,但别人介绍了的片子也时不时看上一两个。早的时候看过《樱桃的滋味》,前两天又看了《静谧的生活》和《一次别离》,感觉还不错。昨晚又依介绍看了《卧虎藏龙》,感觉就不是很好。
作者:hanxichen 提交日期:2014-12-22 11:26:03
    董桥也觉得大陆除了老作家外无可观。
    ————————————————————————————————
    
    梁文道专访董桥:读书、文章、做人、香港
    2014-04-29 14:59:07
    来源:凤凰网读书 作者:梁文道 董桥
    0人参与 0评论
    
    
    
    
    
    董:董桥
    
    梁:梁文道
    
    梁:董先生,你之前在电话里说不可能介绍你最喜欢的书,这是为甚么?
    
    董:因为老了,我就觉得没有一本书是最好的。在我们老人家心里面看,好书无非就是里面有一些段落好,它不可能全本都好。比如说季羡林的书我肯定会看,它好就好在他写出了那一代人经历过的气氛,气氛是好的;然后是那些资料,对我们下一代人写东西有用。
    
    杨绦的东西也是一样,文字当然好。但你说她的书算不算是经典?根本没有经典这回事,书好的都是某一个段落好,某一个chapter好,或者是某一个conclusion好,它不可能完美。包括现在所有的经典,英国的、美国的,海明威也好,当你全部再重看的时候,就会发现瑕疵。
    
    季羡林、杨绦这些作者,我一定很仔细去看,在我这年龄的人看起来,就是给我们一个启发,他的文章写得那么淡,你自己写的时候你怎么去处理呢?你会不会走他那种淡的路呢?你走不走得了呢?这个是我想的东西。
    
    我发现,每一本书跟漂亮的女人一样,我看到漂亮的女孩子,我会心动,我会想抱抱她,可是我不会想到要跟她结婚,当你靠近她的时候,你总是会发现一些缺点,你距离远一点看的话,很漂亮,很迷人。书也一样。
    
    梁:你是不是年纪大了以后,眼光挑剔了。
    
    董:所以这是老年的悲哀,也是老年的bonus。悲哀是没有了年轻时候的,因为你看到的人生,不是那么容易就有joyful的东西在里面;它是你的bonus,因为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就等如一本书不可能从头到尾,from cover to cover都是完美的,这是不可能。
    
    所以你现在要我推荐好书,像给学生写书单,我就会叫你自己去摸吧。嘿,老了就狡猾。至于我下一代人写的书,我大概挑来看,不是吹捧谁,陈冠中的我会看,你的我会看,马家辉的我瞄一瞄,陶杰的东西我天天在报上看,没有了。
    
    大陆呢,老实说,文字写得好的,真的没有几个,就像陶杰讲的,他们的文字污染了。比如说像陆灏这样子算很好了,能够在六百、七百字的专栏里面,安排成这样的一个叙述。可是,我也不能要求年轻人太多,你们的文章每一篇里面有多一点自己original的看法就好。可是怎么样把那点originality化在你的文章里面呢?这是我一路想说、正在做的一件事情。
    
    我现在看书不留书,看完后我就送给会喜欢它的人。这样感觉上可以保持我的originality,我会受它的影响,可是我不要它摆在我身边,我写文章的时候就不会受它影响。
    
    【文章】
    
    梁:写作的人当然也会看很多书,但是刚听你那么讲,我觉得你是完全自觉地从作者的态度去看。比如说,你会很留意人家的文章怎么安排,然后再问自己,换了是我会怎么写。
    
    董:书在我手上,它的作者死掉了,我就像在瞻仰他的遗容,他的遗容很静,一点都不动。这时我的感觉会很灵敏,如果他写得不好,我看两眼就扔掉;写得好,我就会试图感觉他写的时候在想甚么,他想怎么样安排。有的作家好在那里?好在他肯经营,而且他让你看到他的经营。过去所有的理论都说不要太经营,错了。那要看你的斧痕有多深,太深太露就不好,有一点斧痕才看到价值所在。例如杨绦的文章,看多了,我发现真的有斧痕,她的东西一定改过。后来我问她,她果然说有。我想就是这样,再平淡也要有经营。
    
    至于张爱玲,我真觉得她好,她好在不怕把她自己全部摆进作品。她是一个现代人,同时又是三十年代的人,那是我最怀念的时代,她把自己那个时代完全放进她的书,她的文章,她的每一句话里。她又是个天才,不是因为她的小说布局好、故事好;不是,而是她的文字好。她能够在某个地方巧妙放进一个灵敏的观察,很平易简单的就写出来了。你看的时候简直想哭,为甚么会有人看到这个东西?
    
    白先勇也好,可是白先勇的好跟张爱玲不一样。白先勇是一个贵公子,穿着得很整齐,随着月亮出来,然后走到院子去,跟朋友聊聊天……,他会很着意在这个亭园里面自己的身份是甚么。这个亭园这个环境给他甚么感觉,他都会写得好。张爱玲不同,她可以到处钻,她根本就不觉得自己是一个人,她成了一个鬼。人家看不到她,她却在整个院子里走来走去,甚么都看到了。然后她挑一样东西来写,就像摘一朵花,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落花流水皆文章,真不容易。
    
    梁:但她的东西翻成英文就不行了。
    
    董:当然不好,那种感觉不能用英文讲。再从这点说下去,我现在怎么看英文书?又为甚么保持看英文书呢?因为我要那个感觉,那种真正懂英文、进到英文世界里面的感觉,这正是现在中国作家最需要的一种东西,就是进去他人的世界。
    
    但进去好吗?进去不见得好,进去那一个时代的世界,又是一个学问。你要进到现代的纽约、伦敦、巴黎,跟你要进到三十年代的纽约、伦敦、巴黎,完全不一样,对不对?所以大陆很多朋友跟我讲:你们真好,懂得外国语言,你们的文章就有特别的感觉。我承认,因为我懂一样外文,而且很深入的懂,我就能感觉到那种脉搏。这段过程是很痛苦的,我真的死命去啃。我在伦敦8年,发奋读书有十几个作家,我一本一本的看,Jane Austin、Charles Dickens……
    
    梁:回想起来,这批经典作家之中你最喜欢谁?
    
    董:毛姆。我十三岁、十四岁就看毛姆了,当时看了就扔掉。然后现在再看,“I am a story teller”,他这句话我永远都会记得。Story teller是作家必须记住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很基本的想法,一个作家如果没有觉得自己是一个story teller的话,你不会写得好,你的文章不会好。“I am telling you a story”,你这样想的话,你的铺陈完全不一样。
    
    梁:好像现在已经没有人要看毛姆了。
    
    董:连找也很难找,我为甚么要从头看他呢?因为他很会讲故事,我就看他的故事,我看他写的人,就像我在英国接触到的所有的英国人,有一种特别的味道。有的时候当我自己写文章想要经营一种比较English的东西的时候,我闭上眼睛也会感觉到它。
    
    还记得《人性枷锁》吗?讲到Philip小时候在学校里被人家bully,我想到我在英国的时候,我的孩子被人家bully的情况,那种感觉很真很真,跟他写的一模一样,为甚么写得那么简单,可就是那么动人?难啊!只有半页,要是把它延伸到一页、两页的话,一定完了。他肯定是删了很多东西,留下来的就很珍贵了。我就记着这点,对我写文章会有用。现在的文章都不能写长,一千七百到八百字的文章,你要怎么样经营,那是很要命的东西。
    
    梁:文章是不是你现在,甚或是一生致力去追求的一件事业?
    
    董:不只是追求,它还是我一生里面最enjoy的一种exercise。
    
    我不会期望人家怎么看,我enjoy我自己as a writer的private life,跟我读书一样,是一个很私人的事。
    
    梁:通常报纸文字是一种很straight forward的文章,你现在写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的时候,会不会担心很多读者说看不明白你的东西。
    
    董:八、九年前因为我在写社论,我还会考虑到这个。但是现在我完全不管,你看懂也好,看不懂也好,我不管。我完全没有包袱,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As a senior citizen,I have a privilege。
    
    【香港】
    
    梁:就跟你看书一样。
    
    董:完全一样。我觉得不要把书看成是神圣的东西,这个一定要改,第一,不要以为看书很伟大,不要以为看书很重要,完全不重要,完全不伟大,喜欢看就看,不喜欢看就不看,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欢文字的话,让他去玩吧,不能勉强,just take it easy。
    
    台湾老说要营造一个书香社会。我说能吗?可以营造吗?营造得起来吗?香港也是。最重要的是甚么呢?你到香港大学、中文大学,你会看到professor在小路上散步,或者闲坐池边吗?None。现没有一个学者可以在那里sit back,让你看了之后说:He is the Professor!这个社会会有书香吗?很难吧。
    
    我对香港有某程度的幻灭,也还有程度的希望。这地方太浅了,太过instant。我只希望偶然会看到一两个比较cultural的东西,白雪仙的《帝女花》我看了,很好。可是你说香港最近十年、二十年,有没有甚么香港人写的书特别好?这个是非常serious的问题。 一个社会不能产生到一个写好书的人,这个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梁:董启章呢?
    
    董:我看再给他十年,他会从现在的路上拐一个小小的弯,他就会出来了,他现在还stuck在里面。一个作者不能太conscious自己是个作家,就等于一本杂志不能太conscious它是一个comprehensive的杂志,或者是一本文学杂志。千万不要这样想,不可能有甚么文学杂志,也不要这样编。你就想我要做一本杂志,在这个杂志写一些好文章,这就是了。也不要去想我写的是文学,我是一个作家。我说董启章在十年后可能会走出一个弯,是因为那时候他会看到一些他现在完全没有办法看到的东西。所以现在他的东西很深,很涩,你说他坚固吗?他很坚固,可是里面没有窗口,这个窗可能十年后他慢慢会看到。这个窗开了以后,他就不一样了。
    
    梁:刚刚你提到香港的问题,你觉得香港在华文世界里会不会比别的地方特别糟?
    
    董:不是特别糟,而是特别叫人遗憾。她底子好,有充份的条件。很多人都懂外文,先天条件很好。叫人遗憾的是还没有一个人,一个老师可以感化一群学生,去淘这样可贵的资产。你有英文的底子,你有那么多的窗口给你看外面的东西,你有最自由的资讯在里面,却没有真的好好用到。人家大陆很多文字都看不到,没有那么自由……
    
    然后文字又被彻底污染了。你说大陆有甚么好作家?都是些老作家,其他人真的看不下去。一个作家不能有居心,一个作家跟一个人一样,你必须坦荡荡,你必须没有任何居心。
    
    【做人】
    
    梁:甚么意思?
    
    董:是做人的居心,做事的居心,生活的居心,完全在你的计算之内,在你的calculation里面,如果做人做得那么calculative的话,人会有价值吗?
    
    梁:但是你说的居心跟文章的经营不一样吧?
    
    董:完全不一样。做人,我现在就是希望还没有做好文章之前先做好人。浦心畲教张大千画画教了半天,教了甚么呢?他会问张大千:「写了诗没有?」「有呀……教我画画为甚么问我写了诗没有呢?」「写吧写吧,写得多自然会画。」为甚么?是要他培养诗里面的画意,先打底,至于技术、技巧,那太容易了,练练就行了;但是胸怀难。你说我们做人是不是一样?真的是心里面要有正气。
    
    我很高兴看到像陶杰那么聪明,写得那么好,读书读那么多,在社会上表现得那么好,我真的很高兴。可是我常常跟陶杰讲,留一点东西给自己吧,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吧,留一点小小的东西给自己吧,因为当你甚么都有的时候,you miss something,你miss的东西,就是现在你花掉的东西。留甚么呢?就是你自己在文化上、知识上的integrity。我指的integrity不是操守,而是你对文化的一种commitment,你对文化的一种信仰,这种东西不能没有。因为他太聪明了,下笔可以呼风唤雨。可是最深的内涵,你留在心里吧,你不要花掉;要是连最后的integrity都花掉的话,你以后会很不快乐。
    
    一千万个人里面可能只有一个人做得了乩童,一上身就来,你要我黑变白,白变黑都行,而陶杰做到了。你说是不是很惊人?当我看到他的时候我很高兴也很可惜。我知道陈子善给他在上海出书,可是中国大陆的读者看不懂他的东西,还有很多东西出不了。
    
    梁:近年大陆重新流行胡适,你觉得如何。
    
    董:我想起一九六一年在台湾,胡先生到师范大学演讲,我跟同学躲进去看他上课,胡先生那时候很老了。从小看那么多胡适的书,突然他就在你面前。胡先生很潇洒,讲话也很温柔。那天天气冷,他看见有个女生坐在窗口旁边,他就走下来,把窗关上,轻声问一句:「冷吧!」然后回去再讲。
    
    又有一次在中央研究院,他死前不久。我们看到胡先生走过,主动对着我们这些年轻人招手微笑。
    
    这个人真是动人,他不是漂亮,他是真正的胡适之,形容间有一种很坚定的信仰在里面。这些民国的老人家真的要重新捧出来,因为中国不能这样断掉。因为他们是比现代的中国人更有价值的中国人,因为他曾看到另外一面的世界。
    
    梁:你现在会不会觉得很寂寞?
    
    
    董:我一点不寂寞,除了我的工作之外,我生活在我自己的一个夜读时间里面,这个夜读时间包括我玩的东西,我玩的古董,我玩的书法,在那个夜读时间里是一体的。如果真有点寂寞,是因为这个时代快没有我想要的一些东西了,but then这种感觉是好的。我看对一个写东西的人来讲,有这样的一种感觉总好过没有。写作的人只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投进时代里面去,可能你会找到一些好东西;另一个是你完全抗拒那个社会、那个时代,你retreat到一个你觉得comfortable的一个bygone的岁月……
    
    梁:那是你的选择……
    
    董:可能我的选择就是这样,到最后,那一条路会给这个世界留下深一点的footprint,不知道。But that’s none of my business。总之我现在在走,一步一个脚印就完了。
    http://book.ifeng.com/yeneizixun/detail_2014_04/29/145907_0.shtml
作者:luoxun2001 提交日期:2014-12-22 11:46:00
    做生意的水平比文字好



©版权所有 2002-2019年 布衣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