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书局 > 布衣论坛
蠹鱼雅集第一期:《古书之美》之后(参与书友的文字·5篇)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27 17:59:10
    第一篇是郑姣的,写的生动而真切,有细节,当然,也有隐去的一些事情。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27 17:59:31
    @郑姣31
    #流年不负书事# 蠹鱼雅集活动有感。如果记忆有漏洞,或者理解不周之处,敬请谅解。一家之言。谢谢 @布衣书局
    
    
作者:傻子哥哥 提交日期:2014-10-27 18:08:46
    有错别字。。。。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27 18:15:45
    指出来,让她改改。不过这图改不了了。
作者:傻子哥哥 提交日期:2014-10-27 18:45:46
    倒数第五段倒数第三行。。。。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27 18:50:29
    看到了,古书之美
作者:4 提交日期:2014-10-27 19:02:01
    卧游也很好!!
作者:zhouyuph 提交日期:2014-10-27 19:06:44
    写的真好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27 19:09:56
    楼上也应该来一篇
作者:之乎 提交日期:2014-10-27 20:40:37
    郑女史是从事媒体文字工作的吧?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27 20:44:43
    原来在孔网的郑姣啊
作者:luoxun2001 提交日期:2014-10-27 20:45:51
    女的喜欢书的,除了飘姨还真没怎么见过
作者:luoxun2001 提交日期:2014-10-27 20:46:34
    那个布衣十年聚会上以前在孔网做新书广场的?
    
作者:非法图载 提交日期:2014-10-27 20:47:47
    孔网郑姣
作者:badboy1 提交日期:2014-10-27 20:54:41
    文笔不错,哈哈,小罗,你都扫过她的二维码。
作者:之乎 提交日期:2014-10-27 20:56:40
    我在孔网作节目是哪年了,迎来送往的两位孔网佳人堪称绝色(我可没说像范冰冰我说的是收藏界)。多少年了,也许美人另攀高枝也说不定。
作者:luoxun2001 提交日期:2014-10-27 21:09:30
    坏哥提醒了,司徒那个女伴真还算佳人,小书商的话,这姑娘挺俊的。
    
    之师,收藏界也还真有佳人,当然不是旧书收藏界,搞其他收藏的大款边上傍着的那些绝色,也算收藏界啊
作者:badboy1 提交日期:2014-10-27 21:36:59
    “小书商的话,这姑娘挺俊的。” 印象中小书商说了好几遍,就差上前握手拥抱了。哈哈
作者:luoxun2001 提交日期:2014-10-27 21:44:26
    看成小书商的话儿,晕
作者:爽口马老 提交日期:2014-10-28 10:19:49
    作者:badboy1 提交日期:2014-10-27 21:36:59
     “小书商的话,这姑娘挺俊的。” 印象中小书商说了好几遍,就差上前握手拥抱了。哈哈
    ----------------------================
    为何不拥抱?反正夫人也看不见~~~~~~~~~~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28 11:48:32
    @失重的梁柱
    
    忝列雅集,拙文小记。有不周处,万望海涵。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28 11:52:44
    第三篇
    
    
    @ID井田制
    
    
作者:傻子哥哥 提交日期:2014-10-28 13:40:19
    蠹鱼雅集。。。。。。立竿见影的效果是坛子又热闹一些了。。。哈哈哈。。。。可读的文字也多起来了。。。。。。哈哈哈。。。。。
作者:两暮轩主人 提交日期:2014-10-28 15:02:14
    这次活动成功之处就是选对了参加者.
    
    戏曲里有一句词.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练又说真把式
作者:nawaz 提交日期:2014-10-28 16:43:53
    新浪微博上如何发帖啊?
作者:书迷小龙 提交日期:2014-10-28 17:29:57
    好文拜读,这样组织活动真不易,但是真心说声好!
作者:傻子哥哥 提交日期:2014-10-28 17:33:04
    长微博。。在博客里面发。。。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28 17:45:14
    长微博发不了,不知道为什么
作者:傻子哥哥 提交日期:2014-10-28 17:59:46
    长微博我这里可以啊。。。。。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29 09:40:50
    初识韦力先生
    作者:nawaz 提交日期:2014-10-28 17:02:49
       其实我到布衣书局也是第一次,以往和胡同在拍卖会上见过几面,在那里认识的,后来又参加了布衣十周年的聚会,也算是个熟脸。12点从家里出来,坐地铁,整整70分钟,到了劲松站出来,一路在灰蒙蒙的天气里向东走,南磨房路过了西大望路的路口,恒安中医院院里的南面,一所二层临建的二层上就是了。到了二楼一看,人已经到得差不多了,没有一个认识的,年轻人居多。
     会场布置得不错,中间是一个长桌子,围着七八把椅子,外围靠墙,北面是书柜,就如同所有的二手书店那样的没有门的架子,结实得很,都是二手书,内容很杂。好几位都在看那些书,有的还抱下来,看来是挑好了,也挺热闹的,这都是附带的,主人弄这个地方的本意不在这个。南面一侧是沙发和椅子,弄清了主讲人的位置,我找了一个结实的地方坐下。
       没过一会儿,胡同出现了,陪着一个高高的中年男子,相貌堂堂。因为韦力先生从未公开在媒体或者网上露面,所以除了熟人没人认识他,原先坐着的人也没有起来,他在正对入口的最靠里的桌子的一端就座后,场面立即安静了下来。原来听说韦力先生的一只脚因为受伤而不幸截肢了,现在从他走路来看,没有看出来,现在的科技真是发达,当然也和个人的控制力和意志力有关。韦力先生据我看身高将近一米九了,北大大汉的面孔,身着灰黑色的一件休闲外套,没有穿安妮宝贝在书中所说的还带着折痕的白衬衫。他坐在那里神定气闲,确实是长期在大场面中待着的人的样子。
     因为全程都有录音,虽然在本子上也记了一些,但我想还是记下那些我现在都还有印象的东西吧,记不住的,以后也想不起来。
     此前几天,布衣上有一个帖子,是转的韦力先生自己写的几篇文章,讲了旧书圈的事情,挺有意思的,其中一个是说一本嘉德拍卖的明刻本,被当成了元刻明印的本子,所以拍了二十多万,但就韦力先生自己的研究,估计后来买家也明白了的情况是,这是一个清代的翻刻本,因此种种故事,那个买家朋友突然意外去世。我看着写得真切。韦力先生开场后很快就说到了这个事情,因为这个文章一发表,于是有人看了文章,就认为韦力文章里的意思是说他气死了陈东,雅集的头天晚上,有人为此打了四十分钟的电话给韦力先生,让他的心情大为低落,如他所说,自己是见证了中国古旧书拍卖20年的人,在这个圈子里说真话很难,流露真性情会有负产品,这样下去会弄得谁也不敢说实施了。也因为这个电话,他昨天就没有心情看胡同收集的这份与会者的名单与拟的问题了于是这次聚会不按那个问题表来了。
       说到与会者,我几乎没有认识的,胡同自己介绍时也说,与会的18个参与者中,他也只认识其中的四个人,因此是一个新朋友的聚会。他也认为这些人中真正对古书有所了解,或者有些古书的人应该不占多数,不过这次聚会本就是《古书之美》这本书的读者会,也就没有必要对人选资格提出专业的要求了。
     韦力先生是个大忙人,生意上事情,还得要写书和研究收藏,能够出席这么一个新出现的民间读者友会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他的话也证实了胡同在帖子上说的“韦力先生也是考虑了一天才答应下来的”。韦力先生说,受伤之后有了一个转变,自己写藏书日志20年了,有一个写当代藏书史的构想,现在写这类东西的人也不少,但和现实都有距离,懂的人不写,写的人离的远。受伤之后明白了,活着才有一切,于是一年多来,什么都写,一天十几个小时,坚决推掉应酬。他微笑道,这次犹豫来不来的原因,也怕被人称为冯妇再为,而下周马上有一个什么会也要参加,因为人家就是知道了他出席布衣这个小聚会而将了他一军。至于出席这个会本身,他望着北侧壁上的书架说,自己和大家一样,对于旧书有种本能的亲切感,另外,不务实的胡同这几年又做成了一些事,也让他很感慨。
     时在晚秋,天气不冷,因为没有刮北风,也正因没刮北风,所以才是重污染的一天,坐在这临建的二层,并不觉得冷,最大的问题是南面乡政府大楼施工的噪音,将这铁皮和泡沫的建筑全面穿透。好在大家的注意力很集中,屋内的话还是能够听清楚。说到小册子《古书之美》,韦力先生很谦虚,说这本书能够卖得这样好,其实是搭了安妮宝贝这位青春派小说女作家的光。对于这位女作家,我本能地不认识,因为我基本上不看小说,新小说更不用提了,这次从韦力先生口中得知了一些这位女作家的形象。韦力先生说他自己是很认真的人了,但安妮宝贝是更认真的人,否则不会有这本书的出版。到了上海他见熟人,安妮宝贝也就从别的城市来到上海,跟着他参加各种活动,拍卖会,跟商人讨价还价,吃饭,就是静静地在一旁观察他,几十万字的录音整理出来了,压缩到几万字,结果这时那个《大方》杂志突然停刊了,但稿子并没有无疾而终,又要变成了书的形式,而这时又要作为书的形式进行大量的修改和补充,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韦力先生说话声音不高,但很清楚,小屋子里不用扩音器也听得清清楚楚。在他的书中,曾看到一段话,大意是纠结于要隐身还是现身,都有必要,从推动古书事业而言。他已经决定要推开一切应酬,多写些东西,于是今年已经写了五本书了,正在写第六本,其中三本就在今年出版,这次和安妮宝贝的合作让他也有了很大的启发,从书中要增加的十部古书的选取,他明白了这类书的市场法则。但也有一些要克服的东西,写作分成两类,一类是专和深,一类是普及性的,不能两头讨好,自己虽然努力在普及上下工夫,但写着写着又有些专业了。韦力先生说,对于任何一种古书,自己与研究它的专家比起来都是没法比的,因此也没必要在内容上花太大的精力,毕竟作为一个藏书家,对书的研究是主要的,没有必要对书的内容进行研究。很多人问他,你收藏了那么多书,自己看过多少?其实,除了少量的小部头的东西,大部头的基本没有读过。
     有些话,韦力先生在接受提问时反复说过,有人反复问到,虽然问题不一样,但实际却差不多。所以,既然这不是录音的实录,我还是写到哪说到哪吧。
     在提问开始前,首先进行了一轮的自我介绍。其实,在到达会场后,都应胡同之要求签了一张纸,四个问题,包括可不可以使用现场拍的各人的照片,可不可以使用真名,如果不同意用真名是不是用笔名等等,而在进行自我介绍时,有的说的清楚,有的还是有些含糊,不知什么原因。有几个听起来有些意思,比如原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眼镜黑瘦男士,原来是国图出版社的,还有中华书局的编辑,而在桌的另一侧与韦力先生正对的一位气质中年女士是北大古籍部的图书馆员,最年轻的是一个上大三的男孩。门口一个个子不太高的女孩原来曾在孔网工作过,说话时满脸笑容也很灿烂。在最靠近门口的地方是一位白净的光头男士,他这样头型适合这个发型,很滋润的感觉,他发言的声音倒是很大,声明自己有两万多册书,大家一惊,随后知道不是线装书也就为他的房子大而暗自惊讶了。他说,自己是搞平面设计的,开着公司,曾经扫描过北图的四库全书到扬州出版。韦力先生接着他的话说,这书的出版是因为某位扬州出身的国家领导人的原因。他不谈政治,所以没有继续深入说。还有一个小姑娘直截地说,报名时,胡同问她看没看过《古书之美》,她骗他说,看过。其实她没看过,是一个外地的朋友看过这个书而鼓动她报名的,她报完名后就到街上买书,谁知三联、商务、新华书店哪里都没有卖的,最后是她的这个朋友用顺丰把书从外地给寄来了,于是好好地看了。再说那个大三男生,倒和韦力先生说了不少的事情,他家就是湖州,说了当地的有名的陆心源的藏书楼,和其他的一些遗迹。韦力先生曾经专门访过江南的藏书楼,听小伙子一说也很来了精神,说那些江南的藏书楼,虽然有的在浙江,有的在上海,有的在江苏,其实都在一个小区域内,那个地方的水网发达,而当时的有钱人,也是收藏家,都有私人的船,如现在的私人座驾一样,所以其实都很近便于书的交易。
     因为这不是一个专业的古籍收藏者的聚会,所以话题始终没有转到古籍收藏上去。韦力先生谦和智慧,他说到安妮宝贝采访他之前,他已经接受了几十上百家的采访了,那些记者采访他之前都是先到网上查些他的资料,之后形成问题,其实都是程式化的了,他也就会很有条理地回答出来,而安妮宝贝的问题却是角度不同,让采访者与被采访者能够互动起来。他的话,我听着是这么回事,因为其实现场的很多问题,不管如何绕,其实说到根上并无新意。何老师的外甥女的话也是一堆,我没听清楚是否与身后之事有关,但韦力先生就把这个话题转到那个上面了。他说,到了八十岁时,这些书应该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了,如果自私地讲,应该捐给国家,或者某个大学,他轻轻地笑着遥望北大古籍部的中年女士说,我的这个收藏,如果捐给某个大学,完全可以要求他们专门辟出一个专室,或者甚至盖一座藏书楼,再立一个铜像,但这样是自私的,在现在古籍基本归公的情况下,不如把书散掉,让天下爱书人也乐一乐,得来的钱可以成立一个古籍保护的基金,资助一下象今天布衣这样的活动。说实话,对于韦力先生的这个想法,对于我这个估计这辈子也达不到财务自由的人来说——韦力先生说,财务自由是思想自由的基础,是很难理解的。我只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对于韦力先生的话只有佩服的份儿了。
       本场之上的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主讲人与参与者的差距太大,相当一部分人都没有有一本古书,而全是靠那个青春派女作家的号召力而读了那本书的。因此若有问题涉及古书业的事情,也不着边际。韦力对于大家的问题都很认真地倾听,而后以一句话概括后再进行解答。他说,曾经看过一个民国时候的古玩行业的单子,发现古书应该一直是所有收藏品中的高端产品,当时好书的价钱远远超过当时齐白石之类作品的价格,现在的形势发生这么大的改变,古书的价格相对于其他收藏品低很多,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上看,从正能量的角度来看,古书收藏的价值仍然是很大的,只不过对于现在市场上的现象,对于各类收藏品的价格比,有没有螳臂挡车的可能性呢?他没有说成不成,我觉得他是以为不成的。
     韦力先生也感到了大家由于是差距而产生的敬畏之心,也试图从不那么高大上的角度来谈古书。那个光头的平面制作行业朋友说了一大堆,韦力先生总结为一句话:“如何不走弯路地有真见识,”对此,他坦言不容易。又说过曾在一个地方领导家中看到了一个两百米的地下室里全是书,全是现在的精装的大册子之类的,人家问他有没有价值,他想了半天说,过五百年还是有价值的。大家一笑之际,他又很沉着地说,这也是真的,比如宁波的天一阁,当时收书的原则就是要当年的常见书,普通书,在明朝当时被人笑话,而这些书过了五百年到了现在,都是很有价值的东西,不过——他话锋一转,只不过大家能不能活五百岁看到了。
     收藏与附庸风雅的关系有人提,但与保值增值和投资的关系没人直接提出来,韦力先生在几处的话里也对这些问题提了自己的看法——其实他可能在自己的那几部书里有过叙述了,他说,藏书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面都有自己的意义,每个人都能藏书。附庸风雅是件好事,是价值观的趋同,是有意义的。应该说,韦力先生首先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对于财富和持有财富的人的观察深度不是常人能比的,对于富人的行为,他认为求完美是不现实的,富而好礼就很好了。至于线装书的现实意义,除了收藏本身之外,他认为,看线装书能让人对经典文化提高亲切感,是一种内在的充实感。聚书本来就是一种愉悦的经历,而人生的目的,各人的目标不同,但也是在追求愉悦。又说,藏书是生活的一种,体现了个人价值的取舍,对于他,就是一种本能的温暖感。
     关于电子书能不能取代实体的书的问题,韦力先生说,几十年前电视出现的时候,人们都觉得电影院会全倒闭:在电视上都能看了,谁还花钱到电影院看电影呢?事实的发展并没有这样走下去,电影以一种高端的态势再次火热了起来,因为在家里看电视和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心情的愉悦感是不一样的。“愉悦”是韦力先生提到几次的话题,在说到没有打算让后代继承自己的收藏时他也说过,爱好是不能传递的,自己喜欢古书,但毕竟也是一个现代人。
     在《古书之美》中,有一部分讲的是影印和影刻新书,韦力先生为了普及知识,还特地拿了几本他新印的线装书,其中一部是刻本,但不是韦先生自己刻的那几个,而是很厚的极大开的开本的一函四册的一部《说文校议议》,嘉业堂的板子,天头地脚极开阔,是洒金的特制皮纸本十套之一,与现在的流行不同的是,这书没有加衬,厚厚的四册,扎扎实实。还有就是他自己印的两个清人稿本,单色原始状态,还有一本台湾印的影宋本,彩印本。书在各人手中传递,现场一下子热闹多了。
     韦力先生多次提到了对黄丕烈的景仰,而他也在作着同样方向的事情。他说,现代技术的出现,让版本学有了本质的进步,以前都要通过文字描述的行格等内容,现在有图片等手段的展示,但这也不能说明现代人对书的认识超过了古人,古人在那个条件下的研究更让人敬慕。韦力先生说,他正在编自己存书的书目,据他说还有一两年就能够完成了,因为房子小,只能一架子一架子地逐步完成,经过多年的努力,编目由疏到密,在计算机的表格里用18个项来对一部书进行描述。韦力先生平静地说,自建国之后,私人的提要式古籍书目还没有,因为文革前的私人藏书都归了公,当时讲究藏书是一种落后的表现,于是自愿也罢被迫也罢,书都归了公,自然就没有了私人书目了。韦先生说这话时还望了一眼对面的北大古籍部的女士,补充说,当然自己的藏书的质量和国家大馆是没的比,但从私人角度也就可以了。坐在他右手的一直微笑不语的艾俊川在最后阶段发言,认为因为技术进步的原因,现在的版本学有了古人没有条件,能够看到图,因此从传播上讲也大大地进步了,现在的版本学也就是几十年的事情,与古人不是一回事。这话好象没有说完,但没有再继续。
     不知不觉,灰蒙蒙的下午终于过去,屋外黑了下来,胡同打住了大家的渐渐放得开其实又始终不上道的提问,进入的抽奖环节,东西如胡同在布衣帖子上的展示一样,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新人运气好,包括在孔网工作的姑娘,还有那个大三的学生都得有收获,我也替胡同高兴,这么高的人,这么重的奖,真是为这个活动开了个好头。
     分头离开时,大家和韦力先生依依道别,韦力先生仍旧很谦和,没有一丝的不耐烦,当他和我握手时竟然说出“幸会”这样话,真让我很感动,想到他刚才说过的话:要存敬畏之心,我也对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作者:岁月无痕 提交日期:2014-10-29 10:00:59
    已经发了4篇,辐射面比过去广多了,胡同有眼光
作者:simon007 提交日期:2014-10-29 14:59:01
    第四篇最好!读来最生动。
    第三篇其次,第一、二也不错,但相似度高。
    以后三老板应该请与会者,一人写一篇。给安排成命题作文,写的角度也就岔开了。
    不交作业的,得奖的就先不发了。如果没奖品,那下次也别让他们参加了。多好的学习机会啊!不能被浪费了。我想参会的书友既然是真心爱书,读书也好、藏书也罢,写下千把字的体会小品文章,应该不难。
    大家都使使劲,蠹鱼雅集就更加有人气了,不仅是一小部分书友参与,还能带动论坛的活跃程度。吸引更多的书友参与进来。
    另一方面,三老板为一次雅集活动,忙活小半个月,主讲嘉宾讲两三个小时(不算准备的时间),参会书友也理当写点儿文字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也算是个回响。对主办方和嘉宾老师也是一份尊重。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29 15:04:09
    不设奖品,那是韦力先生的心意,不是常规项目。我不能给来的人布置写作的作业,尤其是命题作文,各人自愿。写了当然感谢,以后若有结集的机会,也会从中选取。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0-31 11:04:59
    让故事讲下去
    溪流意气 发布于2014年10月31日 10:25
    时维九月,如果要序数一下的话,当是“四秋”了,倒是不知有没有这样的说法,因为今年刚好闰九月,而那天又恰是“重九”的第二天。北京今年的秋天要来得慢一些,然而天朗气清的日子又少,记忆里仿佛总是无风无雨也无晴的样子,像一个得了贪睡症的人,一脑子的混沌,睁不开眼睛。
    
    坐地铁,换公交,看着路上的各色行人,往布衣书局参加由胡同先生组织的蠹鱼雅集第一期,嘉宾是韦力先生。至于一室之内,宾朋之盛,畅叙欢恰,前文之述已备,雅集缘由既是以书之名,此文便不妨回到这本来面目上。
    
    记得是去年比现在稍晚一些时候,我是在下班的路上,将这本《古书之美》看完的。初冬的光景,北京的夜幕降得快,下班时,公交车里的灯已亮了起来,因为是始发站,可以选一个稳妥的角落。看一会儿书,然后抬头望一望窗外的夜色,视线收回来,灯光下,一张张油汪汪的脸,已是满车厢的人。那时因觉得这本书太干净,实在不宜在公交车里看第二遍了,因为只有一本。为参加此次活动,前两天又把书重翻了一遍,略有感慨,便记在这里。
    
    每本书都有它的故事,正如韦力先生在书中所讲的那本《施顾注苏诗》。封底用金漆点绘的梅蕊,开得还是那样冷静,像金农的梅语;青黄的纸页,总让人想到张爱玲笔下的月色,陈旧而迷糊,天边升起的云头,从地脚晕上来,止住了。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俯仰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词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从陶渊明,到苏东坡,再到施元之、顾禧;从毛氏汲古阁到商丘宋荦,再到翁方纲的“宝苏斋”,到袁思亮,再到陈澄中;辗转海外,又分藏两岸、公私。其中的故事,想来虽不及袁思亮的浴火救书来得惊心,但一定也是曲折动人的。韦先生说现在地安门的“居士林”便是袁宅的旧址,以前去文津街的国家图书馆,在公交车里常常不经意看到这三字的匾额,今日思量当是此处。从车里望过去,似乎是一个很深的院落,被一座青砖砌的影壁档住了,前面供着大肚笑口的弥勒佛。
    
    书的故事,希望能一直讲下去,正如韦先生所打算的那样,有朝一日使其藏书继续回流,让爱书之人得以有亲近的机会。
    
    然而,安妮宝贝不愧是一个写故事的人。一本访谈的书,竟也能够写得如此婉转低回,柳暗花明。“他在饭桌上应对克制。酒席散后,外面下起微微的细雨,虽是冬日,气候却温热。我们在雨中沿着植种法国梧桐的狭窄人行道,去街巷水果店买一袋应季的橘子吃。他看着这条街道,说,以前这里两边全都是旧书店。”
    
    昏暗的夜色,让一袋橘子忽然点亮了,微微细雨,敲打着寂静的街道,如果可能,或许还有一两片法国梧桐的大叶子掉下来。而妙处尤在最后一句,若缓缓读出声来:“他看着这条街道,说,以前这里两边全都是旧书店。”两个逗号的顿处,似乎还停留着他的举止,而第一个逗号更是传神,仿佛你也在看着这条深深的街道,说,以前这里两边全都是旧书店。“眼神和语气里露出淡淡失落。”
    
    生活里处处都是故事,一如此时此刻。
    
    2011年在上海书展的时候,碰到过一位陌生的书友,见他凡是要买的书,都会买两本。便好奇问他,是不是要送朋友。“喜欢的书一定要买两本,一本藏,一本读。如果还要送朋友,那得买三份了。”他脱口而出时的干脆,我现在还记得,不过,幸好他说的是普通话。
    
    藏书之事,虽有小大之辨,然在使人愉悦的层面上,想来应是无分别的。那时或谓此人之痴,今日得见甚于此人者,文以记之。
作者:jingan 提交日期:2014-10-31 16:43:07
    写的真好!
作者:杏林医苑 提交日期:2014-10-31 23:26:20
    一个字:好
作者:jc88 提交日期:2014-11-01 00:02:55
     特别关注
作者:simon007 提交日期:2014-11-01 19:26:36
    第五篇,好!蜻蜓点水、隔山打牛。



©版权所有 2002-2019年 布衣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