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书局 > 布衣论坛
叶曙明:民国学术被高估 有些甚至粗浅(转帖)
作者:傻子哥哥 提交日期:2015-01-20 16:14:54
    @千里送好书
    供讨论:【叶曙明:民国学术被高估 有些甚至粗浅】除了翻译引进西方学术,是前代无法企及之外,我并没有看到民国的学术理论建构在哪个方面取得了奇峰突起的成就。 
    
    
    
作者:冰爽茶 提交日期:2015-01-20 16:34:20
    等我的民国书目贴出来,就知道有民一代学术之繁荣了
作者:南新华街偷下水道井盖儿的 提交日期:2015-01-20 20:26:59
    找骂
作者:hardpack 提交日期:2015-01-20 20:28:42
    谈民国学术,举的例子是两本教科书,开明删节部分连看都没看到就敢评论,呵呵。
作者:絳樹 提交日期:2015-01-20 23:39:32
    對葉曙明只能呵呵叻。“兩千年封建專制社會”這個說法難道還能怪到民國學人頭上去?1930年郭開貞玩類似說法的時候,雖然也算民國學人,但直到他為之做奴為婢服務的本朝,這玩意兒才和所謂“馬克思主義史觀”合流,變成了幾代中國人腦中的通說了。
作者:lcw010 提交日期:2015-01-21 02:00:45
    最近经常看到类似论点,去年葛提出过,这次又看到一个姓叶的再炒冷饭,不知道谁先谁后?是葛copy叶的观点,还是叶copy葛的观点?还是他们都在重复前人的观点而不自知?
    
    媒体无知可以原谅,假如学者不做认真调查就大放厥词,这等于在挥霍自己的学术声誉。
    
    拜托这些位,能不能动动脑筋,搞点新鲜玩意儿?
作者:书心我心 提交日期:2015-01-21 13:01:13
     他看了民国的两本书《国史大纲》;《开明中国历史讲义》。感受到粗浅;令他感受最强
    
    烈的——梁启超、胡适的著作“今天看来,甚至显得粗浅......”
    
    
    ————于是,他就可以发表一番“高论”:民国学术被高估 有些甚至粗浅。
    
    ————的确,令我等小民佩服此君的:胆大敢说!更加着实令我等佩服的是,这篇高论的
    
    题目,恰如其分的体现了这篇高论的内容是何等的粗浅。是何等的.......!
作者:逻辑边缘 提交日期:2015-01-22 23:38:34
    民国学术在当时世界学术界的地位,就相当于莽荒地带,除了提供一些资料性的作品,毫无原创与特色可言。所谓的“大师”也多是些小贩,贩卖一些从西方来的理论
作者:书心我心 提交日期:2015-01-23 08:55:42
    ————转帖
    
     复旦教授葛剑雄:民国的学术往往会被高估
    
    
     在社会上出现“民国(小学)教材热”时,有记者问我:“为什么民国时的大师会编小学教材?”我告诉他,那时编教材不需要哪个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只要有出版社出就行,而出版社对编者是按印数付版税的。所以,编教材的版税收入一般远高于学术著作,如果能编出一种印数高、通用时间长的教材,编者等于开发了稳定的财源,何乐而不为?至于“大师”,这是现在对这些编者的称号或评介,当初编教材时他们还不具备这么高的身份,甚至还只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
    
     近年来,随着“民国热”的升温,一批“民国范儿”的故事流传日广,更成为影视作品的新宠。与此同时,一批民国的“学术大师”如出土文物般现身,或者被媒体重新加冕,于是,在公众和年轻一代的心目中,民国期间成了大师众多、高峰林立的学术黄金时代。
    
     不过,如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这样的“黄金时代”的呈现并不是正常的学术史总结研究的结果或者相关学术界的共识,大多是出于媒体、网络、公众,或者是非本专业的学者、没有确切出处的“史料”、人云亦云的传闻,所关注的并非这些人物的学术成就,而是他们的价值观念、政治立场、社会影响甚至风流韵事。例如,一讲到民国学术言必称陈寅恪、钱宾四(穆)的人,大多并不知道陈寅恪究竟作过哪些方面的研究,往往只是看了《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也没有读过《国史大纲》或钱穆的其他著作。称吴宓为“大师”的人根本不知道他是哪一行的教授,只是同情他“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或对他单恋毛彦文的故事感兴趣。称颂徐志摩、林徽因是因为看了《人间四月天》,或知道有“太太客厅”。
    
     其实,民国期间的总体学术水平如何,具体的学科或学人处于何种地位、有哪些贡献,还是得由相关的学术界作出评价,并不取决于他们的社会知名度,更不能“戏说”。影视创作可以以民国的学术人物为对象,戏说一下也无妨,但他们的真实历史和学术地位不能戏说。
    
     那么,今天应该怎样看民国期间的学术呢?
    
     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学术史上重要的篇章,是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化的关键性时期,也是现代学术体系创建的阶段,各个学科几乎都产生了奠基者和创始人,并造就了一批学贯中西、融会古今的大师。
    
     从晚清开始,西方的自然科学(声光电化)被引进中国,在回国的早期留学生与外国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到民国期间基本形成了学科体系,建立了专门的教学和研究机构。社会科学各学科也是从西方直接或间接(如通过日本)引进并建立的。就是人文学科和中国传统的学问,也是在采用了西方的学科体系、学术规范和形式后才进入现代学术体系的,如大学的文、史、哲院、系、专业或研究所,论著的撰写、答辩、评鉴,学历、学位、职称的系列与评聘,学术刊物的编辑出版,学术团体的建立和发展。
    
     以我从事的历史地理学为例,在中国传统学术中是沿革地理,属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疆域的变化、政区与地名的沿革和黄河等水道的变迁,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尚书?禹贡》。而中国传统的“地理”也不同于现代地理学,只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工具。只是在现代地理学传入中国后,沿革地理才有了历史地理这样的发展目标,才发生了量和质的进步。上世纪30年代初,大学开的课还用“沿革地理”或“沿革史”的名称,1934年创刊的《禹贡半月刊》的英文译名还是用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Geography(中国地理沿革),但到1935年就改为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上世纪50年代初,侯仁之先生提出创建历史地理学的倡议,自然是接受了他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博士导师、国际历史地理学权威达比教授的学科理论和体系的结果。
    
     民国时期的学术水平如何,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言是有国际标准的。尽管有少数科学家已经进入前沿,个别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总的水平还是低的。人文学科的具体人物或具体成果很难找到通用的国际标准,但如果用现代学科体系来衡量,显然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果在中国内部进行阶段性比较,则除了个别杰出人物外,总体上远没有超越清朝。而今天的总体学术水平已经大大超越了民国时期。至于杰出的个人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天才获得了发挥的机遇,与整体水平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历史上出现过的学术天才,或许要经过相当长的年代才可能被超越,甚至永远不被超越,民国时期也是如此。
    
     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情况,到了今天,民国的学术往往会被高估。因为每门现代学科几乎都是从那时发轫或成长的,今天该学科的专业人员,除了直接从国外引进的,一般都是由当初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一代一代教出来、传下来的,这些创始人、奠基者自然具有无可争辩的、崇高的地位。解放后留在大陆、以后成为大师的学人,大多是在民国期间完成了在国内外的学业,已经崭露头角。尽管他们的成就大多还是在解放后取得的,但也被看成民国学术水平的代表。
    
     历次政治运动的消极影响和破坏作用更加剧了这样的高估和偏见。有的学科和学人因学术以外的原因被中止或禁止,形成了二三十年的空缺,以至于到了改革开放后这门学科恢复,还只是民国时期的成果独领风骚,一些学者的代表作还是当初的博士、硕士论文。例如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本来早就应该被他自己的新作或其学生的成果所超越,但由于1952年院系调整时社会学科被“断子绝孙”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学科彻底取消。等费孝通当了右派,连《江村经济》也被当成“毒草”批判,从此消失。由于一部分民国学人成了“战犯”、“国民党反动派”、“帝国主义走狗”、“洋奴”、“特务”、“反革命分子”、“右派”、“反党分子”,或者去了海外,他们的论著被查禁,像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几乎一无所知,更不用说更年轻的人。我在1978年考上研究生后,才在专供教师和研究生使用的参考阅览室中看到一些民国学术著作,而直到1985年游学哈佛,才有比较全面地了解民国学术的机会。
    
     毋庸讳言,一些人对民国学术的评价、对民国学人的颂扬是出于一种逆反心态,是以此来显现、批判今天学术界的乱象,表达他们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学术垃圾、学术泡沫、学术腐败的不满,对某些混迹学林的无术、无良、无耻人物的蔑视,就像赞扬民国时的小学课本编得多好,就是为了对比今天的某些课本编得多差一样,应该促使我们反思、推动当前的改革,而不是一味压制这种另类批评。
    
    
作者:荑杨 提交日期:2015-01-23 20:56:51
    各种所谓的批评民国学术,好像都只限于11-49年。
    
    是不是那些大师们正好都发育不良,在40岁上去世了呢?
    
    如果不是,我看,传世之作或煌煌巨著之类,大抵是中年以后所作。
    
    那么这些民国时风生水起的大师(或者受到民国教育的青年),到了49年后,突然都变哑巴文盲了,突然没有东西出来了,还有不少人的履历在66年后就突然终止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究竟是哪个年代的问题呢?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15-01-23 22:49:06
    作者:lcw010 提交日期:2015-01-21 02:00:45
    最近经常看到类似论点,去年葛提出过,这次又看到一个姓叶的再炒冷饭
    ===============
    这个跟周带鱼那个“梦碎美利坚”是一个思路,可以叫“梦碎民国学术”,感觉一股阴气在散出。。
    



©版权所有 2002-2019年 布衣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