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书局 > 布衣论坛
清平客:与君分享袁阔成师爷的教诲(转帖)
作者:傻子哥哥 提交日期:2015-03-03 08:41:38
    与君分享袁阔成师爷的教诲
    ——谨以此文痛悼一代评书名宿袁阔成先生
    
    2015年03月03日 星期二 新京报分享:       
    
    
      【一种怀念】
      昨日凌晨3时30分,评书泰斗袁阔成先生因心脏衰竭去世。新京报邀青年评书演员清平客撰文缅怀袁阔成先生,清平客曾在2007年拜连丽如先生为师,习学评书。如本文标题所述,如下话语既是袁阔成对徒孙的指点帮助,也希望能让其他演员从中获益。
    
    
      会面
      戏笑之言,今一语成谶
      3月2日(正月十二)凌晨,一代评书大家袁阔成巨星陨落,享年86岁。一时间我愣怔无言,不是不敢相信,而是根本不能相信,那个在书台上气定神闲、潇洒得“一塌糊涂”的老爷子就这样走了?《水浒外传》、《三国演义》、《十二金钱镖》、《烈火金刚》……真的永成绝响了吗?想起十几天前,给家里打电话没人接,当时我很诧异,但并没有也不敢往这方面想,不想假期结束刚一上班,噩耗即至。刹那间,泪水满眶,心情低落至谷底,思绪把我带回到了十年前。
      那是2004年的一个冬日,在莲花池附近的建银饭店咖啡厅,我第一次见到了袁阔成先生(后来我才知道,袁先生住家就在附近,这里是怹约人谈事的首选“据点儿”,既方便,又安静。而我所在的中华书局离此不过一站地,简直太近了,以至于此后爷儿俩多次在这里聊天儿)。别看从小就喜欢评书,崇拜袁先生,真见了面,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愣嗑嗑地站在那儿,嘴也跟不上了,一时手足无措,大冷天儿的脑门儿上直见汗。袁先生熟络地招呼过服务员沏茶后,笑容可掬地询问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此时坐在我面前的俨然就是一个邻家的老爷爷,那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与书台上的纵横捭阖、叱咤风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令我永生难忘。
      如果说第一面我很局促的话,第二面我就放松多了,而且这回我不仅带来了若干评书话本请怹签名,而且还将新从潘家园淘来的怹1979年为迎接第二次曲代会而写的手稿《让评书艺术更好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奉上,请怹过目。老爷子一看,朗声大笑,茶色眼镜后的双眼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你这小子真有两下子,哪儿淘换来的?当初写完我自己都没留底儿,行了,你,你,你还我吧!”那语气分明跟小孩儿似的。不等我说话,怹把手稿忙不迭装进挎包不说,这么大的艺术家,“你”居然说了三遍,哈哈!看怹如此开心,我也高兴,高兴之余还有几分得意和满足。本以为就此物归原主,不想老爷子只是复印了一份自留,原件还是在第三次见面时交给了我,并特地装在一个档案袋里,封面上写着“评书现代化,1件”的字样。怹嘱咐我说:“小子,东西还你了,你替我保管好喽,可不许弄丢了啊!等哪天我走了,这玩意儿可就值了钱了。”本是戏笑之言,不想今日一语成谶……老爷子,您放心吧,这是您留给我的念想儿,我一定永远珍藏好!
      经验
      要手眼相合,心气平稳
      2007年6月2日,我正式拜连丽如先生为师,习学评书。拜师仪式那天,鸿宾楼高朋满座,胜友如云。姜昆、苏叔阳、李滨声、李燕、米南阳、常宝华、侯耀文、陈涌泉、李金斗等各界名流前来道贺。因故未能莅临现场的欧阳中石、阎崇年、常贵田等几位先生也特意写来贺信。袁先生虽因身体不适未能到场,但怹托张少佐老师送来了“桃李天下”的贺词。而正是从这一天起,我对怹的称呼由“先生”改为“师爷”(我的恩师连丽如的父亲连阔如与袁阔成同为“阔”字辈,师父叫袁先生师叔,我自然就得叫师爷了),我们爷儿俩的关系也就更近了。虽然袁师爷没有到书馆现场听过我说书,但每次或见面,或电话,怹除了询问书馆的买卖,总要给我讲上几句。
      评书《肖飞买药》是《烈火金刚》的一个片断,堪称袁师爷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真正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怹说:“改编时,我根据评书的需要进行了较大的删节,故事集中于肖飞受命、进城买药、胜利归来这一条线上,使之脉络分明。同时尽量注意语言的准确、洗练,努力做到:多一句嫌多余,少一句嫌不足,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最后形成了一段文武带打、说演并重的新评书。”“多一句嫌多余,少一句嫌不足”,如此难以达到的艺术境界从怹嘴里说出来,却显得那么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甚至是信手拈来,我想这就是北京评书的风骨吧。而这貌似轻松的背后,殊不知怹付出了多少努力,播撒了多少心血!
      袁师爷说书,除了大家熟知的“漂、俏、快、脆”,台风潇洒,表演生动,节奏铿锵,语言脆爆之外,还特别强调细节的完美,比如眼神和手势的重要性。怹说,所谓“定睛则有,转睛则无”。肖飞偶遇何志武,先是意外,然后马上想到夺取自行车代步;买药时,小特务不无怀疑地打量肖飞;特务头子川岛一郎识破肖飞时的傲岸神情;肖飞出城,鬼子确信他是自己人的憨态,这几处的眼神动作都是怹用心设计,反复推敲的。
      同时,在评书表演中,手的动作也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手眼相合”,有时甚至手的表演效果要超过脸部表情,其实这也是有生活依据的。怹告诉我说:“你看赌场里,每个赌徒的手的活动,会把他当时的心态表露无遗。电影、电视剧为什么总要给手特写镜头?你好好注意一下。”还是《肖飞买药》,怹设计了不少手势。比如肖飞见到川岛一郎时,本是右手提的药箱子迅速换到左手,随之右手干净利落地拔出手枪。现场观众看到这里,一定彩声四起,而这是经过认真设计和仔细推敲的。“动作不仅要求漂亮,而且要实”,“说好一部书,就要根据内容设计表演动作,不能因袭。因为异于以往的才算标新,优于不足的才称得起佳作”。这些话言犹在耳,让我谨记在心。
      袁师爷还特别强调评书演员的气息运用。怹说,“武术讲究‘外三合:手脚眼;内三合:心气胆’。隔行不隔理,评书也是一样,要手眼相合,心气平稳。评书演员的气息运用特別重要,一大段书词,在哪里换气、停顿,都要像书面上的标点符号一样,有合理安排。戏曲讲究板眼节奏,评书也应该让细心的听众听出它的板眼节奏。评书最忌‘一道汤’,也就是起承转合、迟疾顿挫混乱不明。一部评书必须经过精心剪裁和设计,不能拿来一段就说。就像炒菜一样,要讲究火候、滋味,评书要味道浓厚,就得添彩”。
      因为怹善于借鉴姊妹艺术,博采众家之长,所以用绘画与之相较竟然也是相得益彰。怹说,画家添彩是有诀窍的。像齐白石先生画虾,虾须剔透如生,跃然纸上,美在似与不似之间。多少人想学而不可得。这除了功力,也有诀窍,原来他在墨汁中加了一点赭石。而诀窍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之不易的,是经过多少实践和失败才换来的。
      心得
      拼脑力体力,一个字苦
      袁师爷说:“我从事评书艺术几十年了,如果再溯及先辈的家传,那历史就更长了。时常有人问起我从事评书艺术的心得体会,我的回答只有一个字:‘苦。’难道没有一点儿甜吗?有,极少。我认为评书艺术是一种极其繁重的脑力也包括体力的劳动。首先,要把洋洋几十万言的平面文字立起来,化为书坛上的艺术表演,这本身就是一项非同小可的大工程,更何况还要绘声绘色地把时代背景、人物成长、情节过程、矛盾冲突、地理位置、风物习俗、饮食器皿、服饰礼仪等等,一段一段地加以评说呢。当然不是每说必评,但评确是很主要的成分。戏曲界有‘千斤白四两唱’之说,如果说评书是‘千斤评四两说’,我看也不为过。”
      确实,“评书无评,有眼无睛;评书不评,演员无能”,这句艺谚被评书演员奉为圭臬。评者,议论也。叙述故事而有所评议,是为评书。评书的评议涵括丰富,既有演员对书中人物的褒贬和对书中事件是非曲直的评判,也有介绍相关知识以及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等等。但评议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进行的,绝不能游离于情节之外,而是在故事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对人、事的看法和意见。有时只需一两句话,画龙点睛,恰到好处。通过评议,表达了演员对书中人和事的观点,而这也恰恰是观众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这样,演员和观众形成了共鸣,从而达到了现场评书的最完美境界。
      拉拉杂杂回忆了这么多,就此打住吧。艺术是相通的,今天我写下这篇文字的目的,一方面是对一代评书名宿的追忆和缅怀,另一方面更希望袁阔成先生的上述话语既是对我的指点帮助,也能让其他演员从中获益。在此,也邀请读者朋友走进我们的书馆,欣赏评书,感受这门传统艺术的现场魅力。袁师爷,请您放心,我一定不懈努力,好好说书,不辜负您的谆谆教诲。
      海阔天空,玉汝于成。高山仰止,聆听有情。
      一路走好,袁阔成先生!
      □清平客(青年评书演员)
    
    
    新京报插画/师春雷
    
    
    
作者:傻子哥哥 提交日期:2015-03-03 08:45:13
    
    谈曲说艺清平客
    这是昨天下午匆忙写就的一篇追忆文章,刊登在今日《新京报》C02版上。题目是编辑改的,《与君分享袁阔成师爷的教诲》。全文共三部分,一是回忆爷儿俩的会面,二是提炼艺术经验,三是分享从艺心得。最后借用@鹦鹉史航 兄的四句为收尾:海阔天空,玉汝于成。高山仰止,聆听有情。
    
作者:清平客 提交日期:2015-03-03 08:51:50
    谢谢您的转发,请大家指正。
作者:nawaz 提交日期:2015-03-03 16:04:00
    从小爱听袁先生的三国。
作者:yao561 提交日期:2015-03-03 16:42:14
    肖飞买药不用钱,时迁盗甲斗呼延。十龙探海彭公谴,孔明星陨五丈原。一张巧嘴千张脸,伴我三十又一年。如今先生西游去,耳畔何人讲古闲。-借小王诗一首纪念袁先生
作者:第聂伯 提交日期:2015-03-03 17:43:06
    袁老的评书无人能超越。
作者:一世永飘 提交日期:2015-03-03 20:30:01
    中学的时候,老弟上小学
    中午都回家吃饭
    
    有一天老妈买了只烧鸡
    一边吃一边听收音机里袁阔成的《三国》,又正好说到过五关斩六将
    
    那是最美好的回忆啦!
作者:锡象熏斋 提交日期:2015-03-03 21:08:32
    先入为主太重要了,我最初从广播里听的是刘兰芳的《岳飞传》,然后是《杨家将》、《包公上疏》。结果从此以后我听男的说书就感到别扭,单田芳、袁阔成、田连元等等全听不进去。
作者:tyin 提交日期:2015-03-04 11:12:51
    我也先听的刘兰芳,但后来听单田芳的隋唐演义更喜欢。
作者:hanxichen 提交日期:2015-03-04 11:43:52
    最开始通过话匣子听袁先生的《肖飞买药》和《桃花庄》,还是七十年代末,也是最初接触评书,太精彩了,至今难忘。可惜,后来找不到这个版本的录音、音频了,现在能找到的多是电视版和后来重录的录音和音频。不知清平客兄有否收藏?
作者:luoxun2001 提交日期:2015-03-04 13:20:16
    先入为主太重要了,我是从看书开始知道这些故事的,所以听书全听不进去。
作者:井田制 提交日期:2015-03-04 13:29:49
    先入为主太重要了,每次看han老竞拍,就绕道跑路。
作者:jiangxiaoyin 提交日期:2015-03-04 13:37:04
    先入为主太重要了,打小听得就是张效声,曹汉昌。对刘老,单老,袁老的讲故事并不十分感冒。近年来倒是觉得马岐的响马传和王玥波的大隋唐有点意思。
    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的讲故事或者胡编乱造的近现代传奇还真不如自己看书来的痛快。
作者:一世永飘 提交日期:2015-03-04 14:03:16
    刘兰芳声音比较洪亮
    
    听完她的再听男的说评书
    
    老觉得声音沙哑,不习惯,这就是先入为主吧
    
    
    话说昨天中午从四通桥跑回双井去银行办那个该死的理财
    
    然后在旁边重庆小面吃饭,看到一个中年男子,要了一盘燃面,自己带了一只烧鸡,一瓶白酒
    
    一边撕鸡吃一边喝酒,感觉这个时候要是旁边有人个说书——,那才真是惬意啊
作者:锡象熏斋 提交日期:2015-03-04 14:22:03
    最近王玥波又有创新,把收藏市场的故事当评书来讲,在北京台见他说了一段买崖柏的故事,颇有趣。建议清平客把胡同的贩书日记加工成评书,也许能火。听评书的有很多也是爱玩收藏的。



©版权所有 2002-2019年 布衣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