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书局 > 布衣论坛
国朝要刻大藏经了?多少年能完工?
作者:四海夕阳 提交日期:2016-01-05 11:21:08
    说是用思溪藏做底本
    
    一部一部的刻  从法华经开始
    
    雕版《思溪藏·法华经》将重梓重刊
    字号:小大2015-12-20 11:19:22 来源:姑苏晚报 我要评论(0)
    
    由古吴轩出版社公开出版
    
    本报讯(记者 张丫)昨天上午,雕版《思溪藏·法华经》重梓重刊项目在苏州正式签约。该项目由苏州弘化社慈善基金会、太仓同觉寺两家单位共同发起,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义时领衔主刻,最后交由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公开出版。
    
    据介绍,雕版印刷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印刷形式,被称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2009年9月30日,雕版印刷技艺正式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共同传承与保护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自2014年开始成立雕版项目小组的苏州弘化社慈善基金会,与太仓同觉寺共同发起《思溪蔵·法华经》复梓复刊工作,将在苏州为推进世界非遗的恢复与传承,展开重要尝试。据悉,该项目将投入经费250万元,由来自扬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雕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义时领衔主刻,采用手工檀皮宣纸和特定纯性油墨,通过手工刷印等方式,交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公开出版。
    
    《思溪蔵·法华经》为现存最完整、最早,且自问世后从未再度面世的一部藏经内容,共七卷,总计约六万九千余字。
作者:liusipo 提交日期:2016-01-05 11:26:53
    怕又是天价哦
作者:四海夕阳 提交日期:2016-01-05 11:27:02
    算一下经济账
    
    法华经接近7万字 预算250万
    
    合四块钱一个字
    
    刻一个大藏 1.1亿字 4个亿
    
    如果考虑到规模效应 应该3亿以内搞定
    
    搞个众筹 一个老板100万
     300个老板
    每人获赠一套大藏
作者:四海夕阳 提交日期:2016-01-05 11:34:03
    转个关于龙藏的
    
    
    中国最后一部官刻佛教经典总集雕版再见天日
    300年《龙藏》绝版刷印
    
    
    
    
    
      印刷车间内,工人们将拓印好的纸张从木经版上揭去。
    
    
      装订车间内,工人们将拓印好的纸张进行吹配。
    
    
     本报记者 李洋
    
     《大藏经》是佛教传入中国1700多年以来全部经典的总集,又被称为“一切经”。中国最后一次官刻汉字《大藏经》完成于清乾隆年间,因经页边栏饰以龙纹,而被称为《龙藏》。
    
     就在大兴区一处库房中,《龙藏》正经历着其诞生近300年来的第四次大规模刷印。此后,近8万块原始雕版在经过文物部门定级后,将被封存起来。这一次刷印也就极有可能成为《龙藏》的“绝刷”。
    
     清点排序
    
     近8万块经版丢了一万毁了一万
    
     2008年的一天,京郊一处文物库房,何唯良透过窗户偶然看到了无数从地面一直垛放到屋顶的木雕版。它们总共有数万块,是清代《龙藏》的原始雕版,静静“躺”在这里,已20余年无人问津。
    
     梨木雕版每一块都是75厘米长、25厘米宽、5厘米厚,正反两面满布拇指盖大小的浮雕文字,积年浓墨的浸润使木版乌黑古朴,散发出难以言说的神秘气息。
    
     今年54岁的何唯良是北京市文物局下属企业——北京邦普制版印刷有限公司负责人,《龙藏》雕版的保存现状,让他忧心不已,他于是开始奔走呼吁。2009年,受北京市文物局委托,邦普公司与首都博物馆一起,开始对《龙藏》原始经版进行清理、修复、补刻、刷印,并建立数字化档案。
    
     “一开始,我们都傻了眼。经版原来垛着放,这次上了架才发现,其中长毛的、糟朽的不少。而且版片排序早就乱了,哪一块和哪一块挨着完全不知道。”何唯良求教专家后得知,《龙藏》收录的1669部佛教经书一共分为724函(一函内有10卷书)。这724函是按照《千字文》来排序的,比如版上刻着“天一·一”就代表“天”字函第一卷的第一块经版。要给经版排序,就先得把《千字文》背诵得滚瓜烂熟。“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这竟是开启与《龙藏》对话大门的一把钥匙。
    
     不得已,邦普公司经理韩崇起先找来30多位工人,人手一份《千字文》,要求大家两周内必须背熟。于是,食堂里、走廊里、甚至厕所里,都会遇见工人彼此考问《千字文》上下句的情景。两周后,随手拦下一位工人,随口起一句,他竟然都能对答如流。
    
     光会查点还不行,一块经版重约4.5公斤,工人们还要把它们从架子上搬下来,登记后再放到准确位置上。他们在没有窗子、樟脑味冲天的文物库房里,一天往返数次,也不是件容易事。韩崇起总共组织了近百人的清点队伍,三人一组,一人查看版号排序,一人电脑登记,一人搬运。大家还摸索出一些小技巧,多年未清理的古版上已积累了厚厚的泥土灰尘,再加上字都是反着刻的,很难一下子辨认出来。因此,清点员们就用小块宣纸把版片号拓下来,再拴在经版上,方便查对。
    
     整整14个月,清点队伍才终于将《龙藏》家底查清楚。但这最终的成果,却让大家兴奋不起来。原始的79036块经版中,目前剩下69410块,有9626块不知在什么年代丢失了,而且带图画的40多块经版无一幸免全没有了。现存的经版中也有近20%约一万块,要么因重压被磨平,要么曾遭水淹糟朽到很难分辨出字迹,甚至被人为用刀重重划上了大叉,已无法刷印了。
    
     首次补刻
    
     国家非遗传人挑战
    
     顶级木版雕刻
    
     历代盛世都有修补经版的传统,今天对《龙藏》的保护也必定要补刻缺失经版。
    
     由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中国社科院宗教所、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龙藏》保护学术委员会认为,《龙藏》的特色是校勘精、工艺精,其中工艺精指的是清代木版雕刻工艺已达到历史最高峰。《龙藏》经版不仅扉画精美细腻,版上雕刻的欧阳询书体也秀美大方,能保留笔锋等细节,非一般工匠所能为。
    
     为了找到雕刻高手,邦普公司团队奔赴山东杨家埠、江苏扬州、河北武强等中国木版年画主产区,连陕西宝鸡专门续刻家谱的作坊也没漏掉。2010年7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强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武强年画博物馆馆长马习钦,就这样被寻访出来。
    
     “保护团队带来一幅图,比一般年画大出四分之一。”马习钦所说的这幅图正是《龙藏》每函第一卷引首的扉画《释迦牟尼说法图》,这也是《龙藏》中最大的一幅画,是在一整块经版上雕刻而成的。画面上有75个人物头像,每个人物五官清晰,表情神态各异,其中十余个全身人物像更具有“吴带当风”的飘逸和洒脱。马习钦刻了近40年木版年画,还曾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河北师大美术系学习,却从未见过如此精美的木版雕刻。
    
     “民间年画通常线条粗犷、简练,远比不上这张图的细腻、流畅。”马习钦说,人物的眉须也就头发丝粗细,眼珠等五官处落刀时差半毫米,都会形成完全不同的表情。而且,细密的线条不敢刻太深,怕不结实影响刷印;又不敢刻太浅,怕刷不了几张就磨平了。种种微妙让他这位国内顶尖高手拿捏起来也如履薄冰。马习钦用自己收藏多年的老梨木,花了近6个月的时间,才雕刻出第一块《释迦牟尼说法图》雕版。仔细对比存世的《龙藏》初印本,他的雕版刷印出来的效果几乎可以乱真。由于这幅扉画在每一套《龙藏》中要出现724次,其雕版也成为刷印频率最高的。现在马习钦已雕刻了4块这样的经版,雕刻时间也缩短为4个月一块,而他力道深厚的刀法则令每一块经版可以刷印近千次,大大超过了预期。
    
     就在马习钦补刻《释迦牟尼说法图》时,保护团队发现很难找到原始雕版的梨木。《龙藏》始刻于雍正年间,雍正皇帝曾广泛征集北京、河北、山东等地的梨木板,且每一块不能拼接,这要求梨树的直径在1米左右。可如今,很难找到如此规格和数量的梨树。这时,中国林业科学院伸出援手,其科研人员对原始经版的密度等特征做了检测,对照各种指标找到一种产自巴西的花梨木作为替代品。
    
     好不容易凑齐了经版,补刻文字时又遇到了问题:要不要手工补刻?“坦率地说,手工刻当然能保持木版的古风原貌。”马习钦说,可一块纯字的经版上面光是正文就有17行25列,《龙藏》在雍正年间开刻时动用八百刻工,历时6年才全部刻完,如今熟练工也要一个月才能刻出一块来。“现在如果全部手工刻字,根本找不到那么多好工匠,也没有那么多资金,靠我们几个刻几十年也刻不完啊。”马习钦说,最后大家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进行补刻,即采用电脑雕刻机刻出字形,再用人工修饰笔锋及细微处。
    
     寻找初本
    
     5部初印本才凑齐刷印底本
    
     对照什么版本来补刻经版,是个学术性选择。心气儿颇高的保护团队决定比照276年前的初印本,将《龙藏》补刻成最初的样貌。可是,初印本恰恰是最难寻找的,这并不是因为年代久远,而是因为乾隆皇帝曾分别于乾隆30年、34年、41年下旨,共撤毁了《龙藏》的800块经版和其对应的近百卷典籍。就拿涉及经版最多、多达60余卷的《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来说,这部书由晚明著名文士钱谦益所作,但钱谦益先降清后又秘密参加反清复明活动,这让乾隆认为其著作不配留在《龙藏》里。因此,钱谦益著作对应的660多块经版被全部铲平,已颁发给全国各地寺庙中的初印本里的文章,也都被找出来销毁了。后来,武则天、明永乐皇帝等前朝帝王撰写的文章也都被乾隆撤毁了。在皇家的威严下,曾收藏初印本的寺庙无不遵旨毁书。
    
     到哪里去找完整的初印本呢?
    
     天无绝人之路,北京白塔寺传来了好消息。根据北京市文物局的记载,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白塔寺的白塔曾遭到破坏。1979年,工人修塔时,惊喜地发现塔刹里存有一部《龙藏》典籍。因为这部《龙藏》是乾隆18年时就封存在塔刹内的,这才躲过了后面的劫难。不过遗憾的是,由于塔刹扁平,存放在这里的经书都没有函套和护板的保护,再加上塔刹漏雨,全部724函中只有500多函保存完好。受损的经卷有的已经板结成砖头一般坚硬,根本无法揭开书叶。而受损部分中就包含了钱谦益著作中的10卷。
    
     2011年底,眼看春节将至,《龙藏》的保护团队还在心急如焚地寻找初印本。这时,他们已经根据故宫内务府记载的初印本流向和寺庙的寺志等线索,前往苏州、武汉、福建、五台山等全国十余处被认为有可能有《龙藏》初印本的地方一一查看过。“有的地方去看了才知道不是初印本。即便是初印本的,要么缺上百函,要么缺页缺册,尤其是钱谦益的著作,找不全。”何唯良在多方询问后,得知沈阳的慈恩寺或许有一部初印本。2012年春节前夕,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副研究员何梅、国家图书馆研究员李际宁等专家赶往沈阳。
    
     “我虽然研究《大藏经》,但也从未见过《龙藏》的初印本。”何梅说,大家都充满了期待。80多岁的觉明师傅是专门看管藏经楼的师傅,也是慈恩寺中唯一有藏经楼钥匙的人。“这是我们寺一代代传下来的清乾隆那会儿的经书。”尽管知道来的都是专家,觉明师傅还是忍不住要介绍一下镇寺之宝。登上藏经楼二层,推开房门,眼前是满满一屋普通办公用的木质书柜,里面就码放着《龙藏》。专家们直奔他们要寻找的钱谦益著作。“令人惊讶,钱谦益的著作这里全都保留了。而且,初印本栏线整齐、扉画精美,字迹清晰。”李际宁说。
    
     沈阳的冬天滴水成冰,但为了尽快将珍贵的初印本扫描下来,保护团队春节刚过就又登门造访。“藏经楼里根本没有电源,不得不从几百米开外的地方接线过来。”何唯良回忆,为了保护初印本,保护团队带去的是一种先进的滚筒式扫描仪,又专门制作了薄薄的透明保护板夹住《龙藏》书叶,保证这些古籍不会直接接触到扫描仪。
    
     最终,北京白塔寺、沈阳慈恩寺、武汉归元寺、苏州西园寺、首都图书馆共五家单位的藏书,才凑出了一部完整的《龙藏》初印本。而查缺补漏、扫描各家原件,耗时整整两年。
    
    
     刷印装订
    
     上千次试验恢复失传手工艺
    
     “用棕毛刷蘸上一得阁的墨汁刷在木版上,铺上宣纸,压实,再揭开,什么都没印出来,宣纸还是白的。”现在想起第一次找来同时代的木版试验刷印时的情景,邦普公司生产负责人汪克模还心有余悸。“当时大家全都慌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墨汁再浓一些,上墨的次数再多一些,再试,还是不行。
    
     汪克模说,其实刷印古版的原理与今天刷印木版年画基本是一样的,但又有很多独特的工艺和流程。古版不上墨,也许问题就出在木版的年代上。根据史书记载,《龙藏》每隔几十年需要刷印一次,主要是起到晾晒、清理、滋养经版的作用,这是保护《龙藏》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此说来,几十年才能沾一次墨汁的木版需要一个对墨汁的适应过程。保护团队先是为木版增加湿度,化解积年沉墨形成的保护膜,之后就开始研习墨汁的奥妙。市面上的一得阁墨汁所含胶质较多,这样刷印时容易粘住宣纸。反复试验后,一得阁为《龙藏》特配了一种墨汁,不仅稀稠度适中,还增加了更多冰片和薄荷,刷印出来的书籍带出一股芳香气味。就连刷印《龙藏》所用的宣纸,都是安徽泾县特供的。这种宣纸脱去了植物果酸,可以保存得更久。
    
     南京金陵刻经处的木版刷印师傅们也被请来了,可他们刚一上手也不顺利。“《龙藏》经版比一般木版大,刷慢了,后面还没着墨呢,前面刷完的地方已经干了。”汪克模说,后来大家发现要想快速使上劲儿,工人们必须站着刷,把胳膊抡起来。就连宣纸要怎样铺在经版上都探索过很多方式。最后,汪克模摸索设计出一种纸张架子,刷印完的纸张从经版上揭开后可以自然垂挂在架子上,而等待刷印的宣纸就在经版前方,伸手即可抻过来,大大优化了刷印流程。
    
     中国古籍分为经折装、卷轴装、筒装、蝴蝶装、推棚装等,《龙藏》是最传统的经折装,可是经折装的装帧工艺在我国已基本失传。一块经版上雕刻了5折内容,它们要怎么折叠才是正确的顺序,大家一开始也弄不明白。好在保护团队里的李东川曾经参与过上世纪80年代末的那次《龙藏》刷印,他千方百计在山西临汾寻访到了当时负责折页的一位叫勾文兰的女工。“现在还有人干这个?”勾文兰第一次听说有人在生产经折装的书籍时很惊讶。她欣然来到北京,凭借记忆恢复了折页方法:单号经版刷出来的纸要从第三折和第四折之间的缝隙开始折页,双号经版刷出来的纸要从第二折和第三折之间的缝隙开始折页。这样才能保证折出的折页彼此连缀不断,汇成一卷书。
    
     吹配等装帧工艺,也是经折装特有的。折好的书页叠压在一起,必须在页口横断面上吹一口气才能把它们分开,方便配纸成书,否则靠手一张一张捻,可就费劲儿了。
    
     2010年5月,第一块原始经版“孔十·三”号被搬出严密看管的库房,正式开始了试刷。经过13个月、上千次试验、摸索,到2011年6月,各工序进展顺利,《龙藏》开始了大规模刷印。
    
     时至今日,《龙藏》已刷印近百部。与此同时,所有经版的数字化整理登记也在进行。待数字化工程结束后,北京市文物局将对这批经版做文物定级并封存起来。有专家透露,《龙藏》经版的价值绝对可以被评为国家特一级文物。
    
     观点
    
     保护《龙藏》不妨学学韩国海印寺
    
     受访者:国家图书馆研究员李际宁
    
     现在对《龙藏》木版的清理和补刻只是保护的第一步,接下来,得有专门机构、专门场所、专门人员来保护这些木版。保护并不是指有人看守、有人值班就行,而是要时常清扫、晾晒、通风。木版印刷书籍的木版到底该有怎样的保存条件,世界上也尚无标准。我们不妨学学韩国海印寺的做法,这里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藏经版殿,保护的也是一部汉文《大藏经》的木版。
    
     海印寺所存“高丽大藏经”是1237至1248年由高丽王朝雕刻的,其经版参照我国宋代官刻《大藏经》,共有8万块之多。海印寺的藏经版殿,设计成可以自然通风和调节温度、湿度的空间,700多年来一直将经版保存得非常完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部《大藏经》还曾经刷印过一次。如今,藏经版殿已成为韩国文化观光旅游的热门景点,上世纪90年代还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其实,不只是木版印刷的木版,对于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都应该以文物的眼光给予重视和保护。什么时候我们全社会对文化遗存的重视程度,达到可以令旅游的人们都想来看看,借此了解我们的文化,那才是真重视这些文化遗产了。
    
     链接
    
     《龙藏》
    
     《龙藏》本名《清敕修大藏经》,刻于1733年至1738年,是我国最后一部官刻《大藏经》。一部完整的《大藏经》上共有7600多万个汉字,总重量达360吨。《龙藏》共收录1669部佛教经书,其中还包含了元、明、清历代高僧大德的章疏、论著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龙藏》经版是我国仅存的汉文《大藏经》经版。它诞生后首次刷印了104部,之后在光绪年间刷印过少量,此后在民国和上世纪80年代末,又都各刷印过几十部,到此次刷印前还不足200部。
    
     此外,我国第一部官刻《大藏经》是宋代的《开宝藏》,此后虽各朝代都有编辑出版,但多为民间发愿。官刻《大藏经》除《龙藏》《开宝藏》外,只有一部《永乐北藏》了。
    
    
作者:四海夕阳 提交日期:2016-01-05 11:35:01
    原始的79036块经版中,目前剩下69410块,有9626块不知在什么年代丢失了,而且带图画的40多块经版无一幸免全没有了。
    
    》》》》这个带图画的估计不是天灾,是有人惦记
作者:nawaz 提交日期:2016-01-05 14:43:04
    特定纯性油墨___神奇啊
作者:四海夕阳 提交日期:2016-01-05 15:26:24
    高丽藏的版子还在 而且还能用
    
    国内最早的版子也就是龙藏吧
    
    国人保存东西不行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16-01-05 22:48:20
    有钱吃饱了撑的
作者:大夏 提交日期:2016-01-06 01:40:58
    电脑雕刻机,遗憾
作者:吴前 提交日期:2016-01-06 01:44:14
    与老庙塑新佛无异
作者:悠小鱼 提交日期:2016-01-07 09:23:38
    这个 肯定也是用电脑雕刻机的。
    人工刻的关键问题是找不到那么多人来刻。
作者:四海夕阳 提交日期:2016-01-07 16:50:45
    按照刻龙藏的进度 800工匠刻6年
    
    
    找80个工匠 刻60年
    
    
    要是 8个工匠 刻600年。。。。估计国朝是刻不完了
作者:四海夕阳 提交日期:2016-01-07 16:57:53
    转一个藏文大藏经的刊刻
    
    
    
    藏文《大藏经》分《甘珠尔》和《丹珠尔》两大部分,共收佛教书籍4569种(根据德格版的统计)。其中的《甘珠尔》(佛语部)主要内容为佛教的原始经典,包括显宗、密宗两方面的经律;《丹珠尔》(bstan-vgyur)(论疏部)则为论藏,是释迦牟尼弟子对佛语的阐释和论述的译文集成。
    1、形成历史及流传
    要说藏文《大藏经》的形成历史,得从佛教在西藏的流传说起。佛教从公元7世纪中叶由印度和汉地分别传入西藏后,在和西藏固有的信仰——本教的长期斗争中,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巩固自己的思想阵地,开始了大量地翻译经典的工作。公元8—9世纪之间,吐蕃的佛经翻译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佛经翻译多了,再辗转传抄,越传越广,这样就得编定目录,以免翻译工作的重复、浪费,于是就出现了秦浦(mchibas-phu)、庞塘(vphang-thang)和登迦(ldan-dkar)“三大目录”,不过这三种目录的前两种后来都遗失了,只有最后一种存于丹珠尔中。不过,布顿大师在编定大藏经目录时还曾亲见过这三种目录,可见,13世纪时还存于天地之间。
    13世纪,藏族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一大批藏人在大都(今北京)元朝的朝廷里官居高位,而到大都传教、经商、朝拜、进贡的藏族人士更是络绎不绝。他们在北京、杭州、成都等地目睹内地文化事业的发达,学术方面的成就,就有了进一步整理编辑佛藏的要求,加上物资和文献的条件也都具备,于是先在那塘寺(snar-thang)编定了第一部藏文大藏经,分为甘珠尔部和丹珠尔部。这是第一次藏文大藏经的结集。这一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是世尊智剑(bcom-1dan- rig-ral)和卫巴洛赛(dbus-pa-blo-gsal)。后来,由蔡巴万户长贡噶多吉(tsaal一pa-kun-dgav-rdo-rje)亲自主持完成一部藏文大藏经甘珠尔部的缮抄工作,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蔡巴甘珠尔”。为了做得更加完美,他聘请当时最有声望的佛教学者布顿·仁饮珠(bu-ston-rim-chen-grub,1290一1364)负责审定,于是这一手写本,在整个藏区成为最有权威性的精审本,并广为流传。
    藏文典籍的手写本中,一般都是用墨写的,也有金粉、银粉等写的,像《大藏经》这一类书的代价之昂贵可想而知。随着刻版印刷技术在西藏的出现,由于它有着手写方式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印刷《大藏经》就成为一种趋势。
    藏文《大藏经》第一次刊刻本出现在明代永乐八年(1410年)。据传是铜版,以朱印传世,那是永乐皇帝为超荐先皇先后,并着重为超荐刚刚去世的徐妃(据传是大将军徐达之女)而请大宝法王噶玛巴得银协巴审订的藏文甘珠尔。此后,明、清、民国各个时期都陆续刊刻《大藏经》。根据研究者的统计,目前国内外有12种《甘珠尔》版本,4种《丹珠尔》版本。(详见下表)
    藏文大藏经刻本一览表
    
    刻本名称
    刊刻年代
    地点
    底本
    主持人
    内容(函数)
    版本现况
    永乐版
    1410年
    南京
    蔡巴《甘珠尔》
    永乐/大宝法王
    甘珠尔(105函)
    原版无存。印本藏色拉寺、布达拉宫
    万历版
    1605年
    北京
    永乐版《甘珠尔》
    万历
    甘珠尔(105函)丹珠尔(42函)
    原版无存。存少量印本。
    理塘版/丽江版
    1608—1623年
    丽江
    蔡巴《甘珠尔》
    木增土司/噶旺曲吉旺秋
    甘珠尔(108函)
    原版已毁。印本藏哲蚌寺、大昭寺
    北京版
    1683-1692
    北京
    夏鲁寺《甘珠尔》写本
    康熙
    甘珠尔(107函)
    原版无存。印本由日本大谷大学影印
    1724-1737
    桑结嘉措组织的写本
    雍正/乾隆
    丹珠尔(225函)
    原版无存,有日本大谷大学影印本
    卓尼版
    1721-1731?
    甘肃卓尼
    理塘版和卫藏缮写本
    卓尼土司玛索贡布
    甘珠尔(107函)
    原版已毁。印本藏拉卜楞寺、山西五台山等处
    1747-1753
    德格版和卫藏缮写本
    卓尼土司丹松次仁母子
    丹珠尔(208函)
    德格版
    1729-1733
    四川德格
    理塘版和洛宗写本
    德格土司丹巴次仁
    甘珠尔(103函)
    原版仍完整保存于德格印经院,可印行
    1737年
    司徒写本和夏鲁金殿本
    德格土司丹巴次仁父子
    丹珠尔(213函)
    那塘版
    1730-1732
    西藏
    蔡巴金汁写本
    颇罗鼐郡王
    甘珠尔(107函)
    原版无存。印本藏中国佛协等处
    1741
    桑结嘉措组织的写本
    丹珠尔(225函)
    原版无存。印本藏中国佛协等处
    拉加版
    1814年
    青海果洛
    德格版《甘珠尔》
    青海果洛拉加寺香萨活佛
    甘珠尔(107函)
    原版及印本无存。
    库伦版
    1908-1910年
    蒙古乌兰巴托
    德格版《甘珠尔》
    八世哲布尊丹巴
    甘珠尔(105函)
    原版无存,印本尚存。
    拉萨版
    1937年?34
    西藏拉萨
    纳塘写本
    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
    甘珠尔(101函)
    原版现存中国佛协西藏分会
    瓦拉版
    
    西藏昌都
    德格版《甘珠尔》
    丹曲丹巴
    甘珠尔(206函)
    原版及印本现均无存
    昌都版
    1941年
    
    拉萨版《甘珠尔》
    昌都总管达汗·洛桑贡曲
    甘珠尔(101函)
    原版及印本无存
    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藏文《大藏经》在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有传播。如蒙文《大藏经》是1294一1307年间由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依据藏文《大藏经》将《丹珠尔》译成蒙文,初为抄本,后加以雕版印刷;1790年,部分藏族和满族学者又将藏文《大藏经》译成满文,形成满文《大藏经》。
     此外,流往国外的《大藏经》也不少。如1924年,英国驻尼泊尔代表何德逊,搜罗了全套《大藏经》;19世纪30年代初,俄国从外蒙古搞到了部分《甘珠尔》,后又从北京搞走全部《甘珠尔》和《丹珠尔》(又一版本)。时隔不久,北京版西藏《大藏经》(包括《甘珠尔》和《丹珠尔》)又运往了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等地。日本大谷大学在本世纪60年代影印出版了北京版甘珠尔、丹珠尔全藏,并以宗喀巴师徒三尊的文集入藏,共166函,成为一个新的合用版本;日本东京东北大学除了出版德格版藏文甘珠尔、丹珠尔目录以外,又开始影印出版德格版全藏。成为刊刻藏文大藏经的最为兴旺繁荣的时期。
    
    2、内容与装帧形式
    藏文《大藏经》的内容主要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大部分(汉文《大藏经》分为经、律、论“三藏”),这在前面我们已说过了。如果再细分的话,尽管藏族的学者根据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法,大体上还是以大小五明为干支的。比如布敦大师等编纂的《大藏经》,先分出《甘珠尔》、《丹珠尔》两大类,再分为显宗、密宗两类,显宗下分经、律、论三部分,密宗下分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四部分,加密宗总续共八类,八类之外以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小五明(修辞、辞藻、韵律、戏剧、星象学)列藏族学者的著作,合17类,再加藏族学者的全集和零散著作共19个大类。而我们通常认为保存完整的德格版《大藏经》的分类方法则是这样的:《甘珠尔》分为7类:(1)律部(vdul-ba)(2)般若(sher- phyin)(3)华严(phal-chen)(4)宝积(dkon- brtsegs)(5)经部(mdo- sde,密宗经典怛特罗)(6)续部(rgyud-sde)(7)总目录(dkar-chag);《丹珠尔》分为18类:(1)赞颂(bstod-tshogs)(2)续部(rgyud-sde)(3)般若(sher-phyin)(4)中观(dbu-ma)(5)经疏(mdo-vgrel )(6)唯识(sems-tsam)(7)俱舍(mngon-po-mdzod )(8)律部(vdul-ba)(9)本生(sgyes-rabs)(10)书翰(spring-yig)(1l)因明(tshan-ma)(12)声明(sgra-mdo)(13)医方明(gso-bavi-rig-pa)(14)工巧明(bzo-rig-pa)(15 )修身部(thun-ming-ba-1ugs-kyi-bstan-bcos)(16)杂部(sna-tshogs)(17)阿底峡小部(jo-bo-rje-chos-chung)(18)总目录(dkar-chag)
    我们通常看到的传统的藏文《大藏经》是长条形的,也就是所谓“梵夹本”。这种形式的出现与藏族接受早期印度文化有关。早期的佛经许多是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由贝叶刻成的佛经就是我们熟知的贝叶经。贝叶的叶面宽大,为了便于携带、使用,书写者们就将贝叶剪裁成条形,中穿一绳索,阅读时逐页翻看,十分方便;携带时,两头用木板夹好,背在身上,很是方便。但藏族地区很少有贝多罗树,因此他们就用质地相当的桦树作替代,一般采用直径十厘米左右的桦木。刻版要有文字蕴量,便自然走向长条形了。
    长条形佛经的实用性还有个有趣的传说:吐蕃达磨赞普大举灭佛,僧侣们为了保护经籍,就把那些梵夹本图书藏在宽大的袍袖夹层里,避开耳目,到深山僻远的地方去看。这种起初完全是为了避躲搜查的一种办法,后来竟相沿成俗。而且,藏族僧人一般盘腿而坐,念经时只要把长条形经书放在腿上,既可以诵读,又便于翻阅。
    藏经印刷,一些短篇的随时可以印刷,尤其是一些小的印书院,多如此。但一些大的印经院或印一些诸如《甘珠尔》、《丹珠尔》这类部数很多的经书需要较长的时间,也牵扯到经版的保护和气候原因,多在藏历四五月(此时天气开始暖和)开印,到八月天气寒冷时结束。
    
    3、刊刻藏文《大藏经》的印经院
     自明代开始刊印藏文《大藏经》以后,随着佛教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雕版印刷业在藏区空前兴盛起来,在藏区较大的寺院中均有印经院,大量印刷藏文《大藏经》等典籍。在此过程中,一些大的印经院也逐步形成,较著名的有德格印经院、那塘寺印经院、布达拉宫印经院、塔尔寺印经院、拉卜楞寺印经院等。实际上稍有规模的寺院都在印经书。因为办一印书机构并不需要很多投资,除木料、墨、纸张外,主要是要有很好的书法家写出来,同时要有很好的画工、刻工,画好、刻出来。
    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印经院是诸印经院中颇有声名的,由德格第42代土司却吉旦巴泽仁兴建于1729年,全称为藏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兴建此印经院花了16年时间。最盛时期的德格印经院刻工据载有1300多人,刀功精细雄健,文字准确清晰,内藏以样本为主并有少量松木的书版200多部,印版计21万余片。内容以《甘珠尔》、《丹珠尔》为主,尚有藏族学者的有关文集、传记、宗教史、天文历算、音乐、美术、雕刻、文法、正字、词藻类图书等。德格版藏文经籍不但畅行于整个藏区,还流传到汉、蒙等地区和国外。
    拉卜楞寺印经院和藏经楼虽然不是藏区最大的,但作为安多地区的重要寺观,闻名遐迩。据说原来的藏经楼藏经书228820余部,藏文经版62000余块,可惜在“文革”浩劫中印经院和藏经楼均被毁坏,经籍、经版散失无数,现有图书65000余部,经版18216块。从这些劫余的图书的数量中,我们仍可领略到藏区当年的刻经、印经的规模和程度。1959年,拉卜楞寺工作组曾对拉寺藏书进行清理,油印《拉卜楞寺图书总目录》共2卷,仅列入该书目的就有7824部。
作者:四海夕阳 提交日期:2016-01-07 17:49:37
    德格和拉萨的版都还在 不容易
    
    
    不过一个德格最多能养1000个刻工
    刻汉字的估计只有100个吧
作者:zhangmochi 提交日期:2016-01-11 20:34:27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IyNTIzMTcy.html?tpa=dW5pb25faWQ9MjAwMDE0XzEwMDAwMV8wMV8wMQ
    ——————————————————
    我国有没有类似这样的保存地点?
作者:烟屿楼 提交日期:2016-01-12 00:27:13
    刊刻大藏经,古代是弘法,现在是逐利。



©版权所有 2002-2019年 布衣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