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书局 > 布衣论坛
《陈寅恪书信422通编年考释》即将上市发行
作者:linda2013 提交日期:2016-12-14 01:12:15
    《陈寅恪书信422通编年考释》介绍:
    
    本书是刘正教授和黄鸣教授两位作者在长期查找、搜集、考辨陈寅恪先生往来书信的基础上,首次向学术界公开的第一部最为完整、真实、准确的陈寅恪先生书信总集。作者在核对陈寅恪先生的原始信件、复印件和传抄件的基础上,加以重新隶定文字、区分段落、增加标点、断定写作具体时间、解释重大内容和人物背景,并加以详细分析和考证,收信数量比三联书店版《陈寅恪书信集》的二百余封整整多出一倍以上。在学术质量上更是订正了三联书店版《陈寅恪书信集》中出现的断代错误、收信人姓名错误、解释重大内容和人物背景错误、书信文字隶定错误等一系列在学术上和技术上出现的诸多错误。是目前为止研究陈寅恪生平史实和学术思想最为真实可信的资料总集和入门工具书。
    两位作者历经二十几年艰苦的搜集、整理、考证和研究,不是满足于简单的资料整理和汇编,而是以严谨的考证学治学方法,以古代注释经书的方式和方法,对陈寅恪先生的往来亲笔书信加以研究和诠释。
    由于尚有三十几封陈寅恪先生的往来亲笔书信限于收信人个人隐私权和版权问题,尚不能公布,因此,本书只公布了不存在个人隐私权和版权问题的422封陈寅恪先生的往来亲笔书信。
    
作者:王荣欣 提交日期:2016-12-14 12:19:26
    求购一本。
作者:却波渔翁 提交日期:2016-12-18 19:55:26
    那家出版社?
作者:我爱罗素 提交日期:2016-12-18 20:07:50
    好书。出了就看看。
作者:linda2013 提交日期:2016-12-31 06:00:36
    这里发布了:
    https://www.facebook.com/tpsearlychina/?rc=p
    
    
    
    
作者:linda2013 提交日期:2016-12-31 06:07:35
    作  者:刘正 黄鸣 著;
     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1版1次)
    I S B N :9787516190883: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却波渔翁 提交日期:2016-12-31 16:06:43
    网上尚未见货
作者:与人为善 提交日期:2017-01-01 13:56:19
    没有搜到
作者:与人为善 提交日期:2017-01-01 13:56:42
    有不河蟹的东西吗?还是触及他人隐私?
作者:linda2013 提交日期:2017-01-02 01:58:19
    快了。问了出版社,是作者要求的先国外首发、后国内发行。本月10日起北京各大书店就有了。
作者:chinesefengchao 提交日期:2017-01-08 17:41:30
    已经收到书了,现在正在看。
作者:chinesefengchao 提交日期:2017-01-08 17:46:42
    书影
    
    
作者:愚平 提交日期:2017-01-09 11:45:25
    赞
作者:谢贤群 提交日期:2017-03-18 21:51:59
    n久未上布衣,今天想到此书,但找不到购买的地方,来请教一下,是不是断货了?
    谢谢!
作者:锦秋渔人 提交日期:2017-03-20 19:13:15
    《陈寅恪书信(422通)编年考释》“硬伤”录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7年03月12日        版次:GB07    作者:张求会
    
        《陈寅恪书信(422通)编年考释》,刘正、黄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 1月 版 ,99 .00元。
        □张求会
        《陈寅恪书信(422通)编年考释》(刘正、黄鸣著,以下简称《考释》)的两位作者为搜集、研究陈氏书信而付出的辛勤劳动———尤其是在注释外文文献方面的努力———必须得到肯定和认可。因为我“既不懂梵文和巴利文,又不懂日文法文德文拉丁文”,甚至“英文还不足以直接阅读原著”,(以上批评见刘正著《陈寅恪史事索隐》,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版,318页)所以对于《考释》的外文文献注释不敢妄作评论,现只就该书在中文文献处理上的硬伤稍予罗列并略加订正。
        一,迻录已刊书信大面积失真
        《考释》所收书信,最主要的来源是陈美延编《陈寅恪集。书信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1版,据《考释》“前言”9、11页脚注)。照理说,无论是采自该书信集,还是录自其他出版物,迻录已刊文字并非难事。可惜的是,收进《考释》的多封书信,读者仅凭语感、常识或上下文就能发现问题。比如:“中国之韵文诗斌(应作‘赋’)词曲”(《考释》,158页。以下引自该书者,仅标页码),“弟请于暑假后解除第一组主任名义一事,……务求兄等与诸公会商允许,弟不例会(应作‘列会’)或可便于讨论”(208页),“日人于此数种语言尚无专门威权者,不遇(应作‘过’)随西人之后,稍采中国材料以补之而已”(212页),“诸视(应作‘亲’)友处乞代道念”(268页),“二百元国币,……合港带(应作‘币’)至微,不便零星汇寄也”(293页),“始于六月十八日搞(应作‘携’)眷安抵桂林”(298页),“尚须重膳(应作‘誊’)一清稿”(345页),“照手续请为推蔫(应作‘荐’)”(353页),“今将弟之意兄(应作‘见’)述之如下”(360页),结尾语“并贺年厘(应作‘釐’,或径作‘禧’)”(439、455页),“早餐弟当别购鹅(应为‘鸡’)蛋奉赠”(459页),“一切我经常所需用的票(应作‘药’)品皆由我全部自费”(477页),“近年失明断腿,不能复(应作”不复能“)听读”(479页)等等。而将陈寅恪之表妹夫“曾昭抡”误输为“曾昭伦”(380页),又将陈氏之父执、著名词人“朱彊村”错录作“朱强村”(398页),除了缘于不够认真细致,是否也反映出对于相关人事的陌生?
        为了说明迻录失真的严重性和反复性,极有必要另选一典型样例。陈寅恪现存于世的书信,以1953年12月1日《对科学院的答复》最为知名。此函最早由陆键东披露于1995年(陆著《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三联书店1995年版,111- 113页),陆书配有一页影印图片(同前,110页),对照图片所现汪篯手迹,可以找到陆氏释文的数处失误;18年后,陆著修订本面世,插图依旧,改订后的释文(《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修订本,三联书店2013年版,104-107页)仍有三字未补正。相比之下,《陈寅恪集。讲义及杂稿》收录此信(三联书店2002年版,463-465页)更显规范:一是交代了来源———“副本存中山大学档案馆”,二是准确性更强———至少与汪篯手迹高度一致。因此,在该信原件或副本完整公布之前,陈美延所录此信堪称最接近原貌的重要文献。试以此文献作为底本(陈美延增补二字不予考虑),核查一下刘正数次引用该信的差错情况:《闲话陈寅恪》(刘正、黄鸣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139-140页)错字、漏字、衍字合计66个;《陈寅恪史事索隐》(187-189页)共47个;《考释》(422-423页)与《陈寅恪史事索隐》完全相同,也是47个。于此一例,足以提醒海内外同行:《考释》确能提供若干线索、带来一定便利,但绝不能轻易采信,更不能直接从中引用陈氏书札。
        二,注释、考辨的代表性错误
        《考释》文字冗沓,若将422通书信(有些只是可有可无的线索)逐一讨论,势必费时且无趣,故以下所揭示者仍属冰山一角:
        1.“胡梓方:陈寅恪的友人。生卒年不详。字朝樑。北京人。”(8页)胡朝梁(1879- 1921),字梓方,号诗庐,江西铅山人,曾从陈寅恪之父学诗。(李开军撰《陈三立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14年版,下册,1597页)入民国,胡朝梁曾在北京任职,与周树人同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二科(孙瑛著《鲁迅在教育部》,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14-16页)。《自瑞士归国后旅居上海得胡梓方自北京寄书并诗赋此答之》确系陈寅恪1912年寄答胡氏之诗函,但据此别列为一通书信而无其他信息,如此处理,似可再议。
        2.“陈氏有妹三人:1893年,旧历光绪十九年,妹康晦生。1894年,旧历光绪二十年,妹新午生。妹安醴,生年不详。以后分别嫁张宗义、俞大维、薛深锡。”(19页)陈安醴(1895-1927),所适者名薛琛锡(陈小从著《图说义宁陈氏》,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5-6页)。
        3 .陈寅恪1932年4月30日致胡适信之注释1,“净觉”误植为“净党”(146页);正文承袭《陈寅恪集。书信集》之误:“今函公教正,惜公稿已付印,吾未改正
        为憾耳“(同前);考释也因循其错:”此时胡适文已刊发,未及修改,陈寅恪表示了遗憾之意“(147页)。实则该信原作”今承公教正,惜拙稿已付印,未可改正为憾耳“,亦即并非陈指教胡,而是胡指教陈。毕明迩、藏用、张求会等已先后指出《陈寅恪集。书信集》著录之误及陈福康释读之讹,拙文《义宁陈氏的三通手札》首发于《南方都市报》(2012年5月30日B22版),后收入拙著《陈寅恪丛考》(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315-328页)。
        4 .“陈援庵先生已作一《校勘记》:指陈垣收藏清文廷式抄本《元朝秘史》所写的一篇校勘论文。在文中他提出:”自观古堂叶氏藏书散出后,余得有文廷式抄本元秘史六巨册。卷首有道义读过朱文印,道义,廷式号也;又横盖有叶德辉焕彬甫藏阅书白文印。……文本误者,叶刻无不误。……然原作伯原作别之注,本文已然。……‘“(189页)文廷式,字道希,又作道羲、道燨等。陈垣《〈元秘史〉译音用字考》原文为”道羲“(吴泽主编《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356页),准确无误:”本文已然“,原作”文本已然“(同前)。
        5 .“芮逸夫先生:生于1897年,卒于1991年。江苏滦阳人。”(217页)当作“江苏溧阳”。
        6 .“苏东坡嘉祐二年(1857)应制举所作策论。”(232页)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合公元1057年。
        7.“仁轨:指俞大维之子,后来成为蒋经国的女婿。……谱名俞启德,字扬和。”(239页)此为1939年7月12日陈寅恪致傅斯年信注释之一,原信于篇末有云:“仁轨想好。”(同前)其后,陈寅恪(或唐筼)致傅函屡有“仁轨甥想乖好”(355、385页)或“仁轨甥想甚乖好”(387页)之类问候。“仁轨”,指傅斯年、俞大綵唯一的儿子傅仁轨,1935年出生,名字源于傅斯年“仰慕唐代朝鲜对日本打歼灭战的大将刘仁轨”。(岱峻著《发现李庄》,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58页)
        8 .1940年3月12日致刘节信:“金陵大学环境似较好,姑得其复书再酌。将来云南大学若有机缘,似亦可设法。但据云大友人言,待遇尚可而别有难处之事,纷纷求去,则又不知其内容实情究如何?总之,先俟金大回音,然后别图可也。”(255页)刘、黄“考辨”略云:“观信中所言,陈寅恪应也曾去信金陵大学询及任教之事。”(256页)据洪光华研究,刘节1939年秋方应聘为浙江大学(广西宜山)史地系教授,次年春即因学术之争、门派之斗而被迫他去。(详洪光华《刘节与张其昀的恩怨》,载《中华读书报》2015年10月14日7版)陈寅恪此信之前半部分,同样在为刘节设法安排生计:“前月得来函,即与孟真商量后,知今年庚款协助非于去年十二月十五日前申请不可,且已审查讫,更难设法。弟曾与当局商量,与此次兄事类似者别有他例,亦格滞难了,故英庚款协助事,暂时必不易也。”(255页)最终,刘节去了成都金陵大学。由此可知,陈寅恪此信自始至终皆是为旧门生刘节考虑去处,而非自己有意赴金大执教。
        9 .“清光绪十一年(1884)中举。光绪十八年(1891)中了进士。”(295页)光绪十一年,合公元1885年;光绪十八年,合1892年。
        10 .“三台友人:指陈氏在中央研究院的友人。当时中央研究院搬到四川三台村办公,故有此称。史语所没有搬到四川三台村办公之事,这里所说的似指陈寅恪除陈述之外也在东北大学教书的友人。因抗战时,东北大学设在四川三台。……”(335页)此条注释,对错参半。抗战时期,中研院内迁西南,“分设重庆、四川南溪县李庄及昆明几个地区”:“设于重庆的计有总办事处、地质、心理、物理、气象、动物、植物、医学研究所筹备处等8单位。在南溪县李庄的有历史语言、社会科学及体质人类3研究所。而设于昆明的则是天文、化学、工程、数学等4单位。”(张凤琦《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中央研究院》,载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集粹》第四卷《文化教育科学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736页)同样因为抗战,陈寅恪弟子蒋天枢1938年随东北大学迁至四川省三台县,同在三台东大任教的清华毕业生另有蓝文徵、高亨、姜亮夫、黎东方、陆侃如等(朱浩熙著《蒋天枢传》,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65-73页),“三台友人”指代他们的可能性似更大一些。
        11 .“那廉是当时的办公室秘书。”(339页)“那廉”,应作“那廉君”(1908- 1997),字简叔,长期在中研院史语所服务,后随傅斯年赴台。陈寅恪1944年1月25日致“简叔廉君”一信,陈美延曾将受信人误判为“简叔”和“廉君”,因此注释称“简叔(未详)、那廉君二人”云云(《陈寅恪集。书信集》,三联书店2001年版,97页),后来改正了这一错误(《陈寅恪集。书信集》,三联书店2009年版,95页)。《考释》因为没有更新文献,故而承袭了陈美延最初的错误,又大胆地将“简叔”推测为王毅侯,还粗心地将“廉君”错成了“那廉”。
        12.1944年8月17日致萧公权信,“见于汪容祖先生致笔者信”。(346页)此函已由萧氏弟子汪荣祖于2009年11月12日捐赠给中山大学(刘黎霞、陈惠萍、王丽霞《陈寅恪爱猫更爱夫人》,载《南方都市报》2009年11月14日A 11版),《陈寅恪史事索隐》卷首有“汪荣祖先生致笔者函”插图,皆可证“汪容祖”有误。
        13 .1944年11月23日致李济、傅斯年信:“兹有一事即蒋君大沂,其人之著述属于考古方面,两兄想已见及,其意欲入史语所,虽贫亦甘,欲弟先探尊意,如以为可,则可嘱其寄具履历著述等,照手续请为推蔫,其详则可询王天木兄也。”(353页)“王天木兄”,《考释》判为“生于1881年,卒于1995年”的国民党军统特务王天木(同前),令人舌挢不能下。事实上,此“王天木”非彼“王天木”。特务、汉奸王天木,本名王汝榆,河北涿县人,原籍浙江海宁,清光绪九年(1883)出生(特务王天木之籍贯、生年颇多争议,此从郭广颂《军统天津站第一任站长王天木》,载《党史纵横》2016年第4期);陈寅恪信中的王天木(402、403页误为“王天水”),本名王振铎(1911-1992),祖籍辽宁海城,文物博物馆学专家、科学史专家、科技考古专家,曾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委员,与曾昭燏、夏鼐等共事,1949年后任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和顾问等职(《夏鼐日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卷二362、367页,卷十9、164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王巍总主编《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82页)。王振铎的女婿李强曾撰文介绍,因傅斯年兼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王振铎遂成为其僚属,但傅极赏识王,从不以尊长自居,“每与王交谈,言必称‘王爱卿’”,抗战时甚至将独子仁轨托付给王,由王“教其物理与国文”(李强《纪念王振铎先生》,载王俊义主编《炎黄文化研究》第二辑,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243页)。
    
    作者:张求会
    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C/html/2017-03/12/content_13366.htm
    来源:南方都市报
    更多有情调、有情趣、有情况的自媒体资讯,点击下载南都自媒体客户端体验http://corp.oeeee.com/ndapp/
作者:傻子哥哥 提交日期:2017-03-21 08:44:45
    呵呵。。。。。
作者:谢贤群 提交日期:2017-05-04 13:20:45
    我知道为何出现这些错误,应该书下载三联版pdf电子书,用软件识别文字,OCR后,没校对出来。



©版权所有 2002-2019年 布衣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