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书局 > 布衣论坛
我和布衣一二事
作者:江南一舟 提交日期:2017-04-13 10:07:52
    初识布衣书局是在十一年前,那是刚到北京不久,工作稍稍稳定之后,作为一个爱书之人,认识老北京的第一站不是天安门,而是潘家园。也正是在和某位店主的聊天中,他向我推荐了布衣。
    已记不清楚当初是为了买哪一本旧书第一次登陆布衣,只记得这些年来,陆陆续续在布衣买了几十本(套)书——虽然同其他“布粉”相较,我只是个“小巫”罢了,可是也曾有过疯狂追逐、迷恋的日日夜夜,这份执着之前从未有过,之后估计也不会再有。
    布衣中售卖的绝大部分还是旧书,而我这个人只有在实在找不到新书而我又急于使用的情况下才会选择买旧书,这成堆的旧书睡在卧室的书橱(是碗橱稍加改装的)里,天长日久的光合作用极有可能会给我和我的家人带来额外的困扰。所以在大家的劝说和自己的权衡下,便渐渐放弃了淘旧书,开始大量买入新书。
    回到苏州这几年,登陆布衣官网的时间少了,参与旧书拍卖的机会少了,但我对布衣的关注却在另外一个空间展开了,便是微信。
    胡同老板与时俱进,在微信上开设群聊和微店,主要也还是为了卖书。微店上总会不定期地售卖“私货”——那些专门供应网店的数量有限的毛边本、签名钤印本。凭良心说,胡同老板凭借着这几年的广积人脉,再加上其他同事的辛勤付出,确实弄到了不少福利奉献给多年来跟随他的“布粉”们。而藏书大家韦力先生和布衣的强强联手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道理,由此带来了布衣和韦力先生的“双丰收”,更真真切切地让“‘芷兰斋的读者们’微信群”火得不行!
    可不曾想,物极必反,前一阶段,微信群里某位书友一个小小的动作,居然持续发酵,引发各路人马的广泛参与,最终发展到不欢而散!作为一个局外人,我不清楚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也不想再旧事重提,我只是至今搞不明白:大家都是读过很多书的人,为什么一根小小的导火索就能将一个兴旺、红火的微信群彻底打翻?为什么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多一些体谅、少一些言语上的挖苦、讽刺呢?难道这就是读书人的“执着”与“水平”?我想,需要反省的恐怕不仅仅是几位当事人吧。
    好了,不开心的事情暂且搁一边,说几句我和布衣“最亲密”的一次接触吧。
    2006年夏末,因为工作的变动,我和父母妻儿从丰台区六里桥地区重又搬回朝阳区,这一次没有回双树村,而是搬到离公司不远的塘新村一处老旧的出租屋群落里。一次周末,陪妻子去附近的垡头小商品市场买皮包,居然发现不远处就是一个旧货市场,而我隐约记得,布衣的大本营就在那里。于是赶紧和妻子分作两头,开始寻找。只是那个市场实在够大,东西又多,照来照去愣是没有一点头绪。无奈妻一个劲儿催促我——她要回去给刚刚1岁半的孩子熬粥喝。
    那次寻访之后我一直在想:或许是缘分不到吧,等下次再去不迟。可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几个月之后,一家人又急匆匆地从朝阳区搬回到丰台区大葆台乃至更远的房山区北广阳城。直至回到苏州,我始终离布衣越来越远了。
    看来,老天爷要将这个机会给我留到2020年,但愿到那时候,胡同老板已经倒好了一杯牛栏山,摆上羊蝎子等我去呢。
    上班途中,草草写就,东扯西拉,不成敬意!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谢谢胡同,您辛苦啦,少喝点酒,注意休息。咱们有缘再会!
    
    
作者:胡同 提交日期:2017-04-13 10:12:11
    都是快手:)
    
    
    稍后寄赠一册笔记本供您使用
    
    
作者:江南一舟 提交日期:2017-04-13 15:45:33
    多谢胡局,多多保重。替我向小飞和其他同志问好,他们辛苦啦!



©版权所有 2002-2019年 布衣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