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书局 > 布衣论坛
薛忆沩走的那条孤独的道路
作者:井田制 提交日期:2017-07-13 11:55:17
    2016年8月份《作家》杂志邀请薛忆沩去长春做过一个活动。这邀请的缘起要追溯到1988年,那年薛忆沩的第一篇文章《睡星》刊登在《作家》杂志上,那是他走向文学的标志。二十八年后的2016年5月份,长篇小说《希拉里、密和、我》在被两家杂志社拒绝后,一字不改的在最新一期《作家》杂志刊登。
     
    在活动中,薛忆沩谈到的话题有:
     
    “一个人被饿死很难,一个人变得平庸很容易”;
    “中国孩子太聪明了,这样不好。人还是要保留一些天真。”
    “应该从小到大都有理想,全身心投入,带到棺材里。”
    “我曾仔细观察过中国很多个家庭,大多数人的谈资都离不开钱。这在西方比较少见。”
    “作家,对自己的语言要有所贡献。”
    当然,他也谈到那个话题:作家,是一个孤独的职业。
     
    三十多年来,他走的是一条无比孤独的路。
     
    这孤独在两个方面:一是写作的孤独。从大学毕业,甚至更早,从他13岁第一次读到“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开始,文学选择了他,在这条路上,他的写作是孤独的,他不断进入文学的更深处,进入人心的更深处,进入人的更深处,那是无数人走过,无数人尝试过,但属于他的那条路从没有人走过,没有开路先锋,需要他自己走出来的一条路,没人告诉他怎样走进人心,怎样走进文学,别人走过的路他都不能走,只是与语言为伴,与孤独为伴,唯一依靠的是语言这个工具,不断深入探索文学的世界和人心的世界,至于能走多远或者那条路是否正确,没有任何保证。直到2006年,薛忆沩才第一次从出书中获得第一次版税和稿费,那时候距离他写作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二十多年,他没有从出版的书中得到任何经济利益。
     
    第二个孤独是阅读的孤独,在薛忆沩的作品中,注重的不是故事情节,不是武侠小说言情剧,浓缩着他持续不断的哲学思考,浓缩了对语言的追求和语言的进步,薛忆沩的小说中有人,但几乎所有的主人公都是“业余哲学家”,面对一个个不断思索,感受敏锐的“业余哲学家”,无法期待他们直白说出浮在表面的感受,浮在表面的期盼,转折在细微处发生,感受在细微处生根,每篇文章面对的是普遍的人,罗列在文学史中的人,需要的却不是“普通读者”,需要一点哲学背景,需要反复咀嚼,甚至大声朗读是薛忆沩每次检验他的作品的必不可少的一关,只为阅读时候可以有最准确的词。这样的作品注定不能成为大众读物,而每一个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到达最大可能的读者,从文章的本身制造了矛盾,这是一个无解的矛盾,也是阅读中无解的孤独。
    
作者:ltfs 提交日期:2017-07-13 15:42:41
    从井老开始晒那本《遗弃》,才知道有薛忆沩这个人,到现在不觉明历
作者:井田制 提交日期:2017-07-14 09:39:32
    兄好,嗯,没有太介绍背景。
    忆沩是很好的一位作家,当当网上很容易买到他比较新的书,感兴趣可以尝试看看长篇《希拉里、密和、我》与随笔集《伟大的抑郁》。两本书加起来43.4元,如果喜欢,可以再看看他的第一部作品《遗弃》的最新版。看不下去,那就放一边就好。
    
    我是忆沩的粉丝。
    
作者:ltfs 提交日期:2017-07-14 09:45:48
    多谢指教,已经下载了《遗弃》,是湖南文艺一版一印的那版。
作者:井田制 提交日期:2017-07-14 10:06:00
    不敢不敢说指教。很好的一位作家,这几年出了20多部作品,仍然是小众的。
    兄下载的是89年第一版《遗弃》,他自费出版的。
    如果那本书能看的进去,阅读忆沩的作品就完全没有障碍了。那是他24岁写的小说,后来重写了4次,与2017版的语言上有天壤之别。
作者:井田制 提交日期:2017-07-15 16:06:50
    湖南文艺一版一印《遗弃》的封面
    
    
作者:井田制 提交日期:2017-07-15 16:07:16
    另一面
    
    



©版权所有 2002-2019年 布衣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