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书局 > 布衣论坛
劉以鬯的第一部單行本
作者:老頑童 提交日期:2007-11-12 02:17:41
    刘以鬯的第一部单行本
    ◆许定铭
    
    年近九十高龄的刘以鬯先生(1918—)是本港的文学泰斗,自1948年末抵港后,他大半生于本地从事编辑及写作生涯,早年以通俗奇情小说为主,套句他自己的话,那是「娱乐他人」的产品;1960年后,刘先生不甘于单纯「娱乐他人」,开始了「娱乐自己」,写了《酒徒》(香港:海滨图书,1963)、《寺内》(台湾:幼狮文化,1977)、《陶瓷》(香港:文学研究,1979)、《对倒》(香港:获益,2000)、《打错了》(香港:获益,2001)……等极具创意的杰作,为香港现代主义奠基,树立了一座座里程碑;自1970年代起,更着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写下了《端木蕻良论》(香港:世界,1977)、《看树看林》(香港:书画屋,1982)、《畅谈香港文学》(香港:获益,2002)……等掷地有声的学术巨著。
    刘以鬯先生在本港的学术地位、文学贡献,是无庸致疑的。这么伟大的一位学者,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他的第一部作品是哪本呢?
    
作者:老頑童 提交日期:2007-11-12 02:19:02
    据刘先生自己说,他自幼喜爱文学,1933年已参加叶紫的「无名文学会」,接触文学并开始学习写作。1941年大学毕业,孤岛陆沉,刘以鬯到了重庆,先后在《国民公报》、《扫荡报》及《和平日报》任职,并从事写作。1945年冬,回到上海,创办「怀正文化社」,为徐吁、姚雪垠……等出了不少文学创作。1980年,香港《开卷》杂志访问刘以鬯:
    
    问:你的处女作是哪一本作品,获得成功吗?
    答:我第一篇小说是在读初中时写的,登在朱旭华先生编的《人生画报》上,写得很幼稚。
    第一本单行本《失去的爱情》,于1948年10月出版,是一篇三万多字的小说,灵感得自一本奥国小说,不能算是创作,虽曾搬上银幕,却是十分幼稚的。
    
    易明善的《刘以鬯传》(香港:明报,1997)更明确地指出:
    
    1936年5月,十七岁的刘以鬯正在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写了一篇短篇小说,他的同学,后来成为著名漫画家的华君武,拿给朱血花(旭华)编的《人生画报》上发表了。这篇题为《流亡的安娜‧芙洛斯基》的短篇小说,署名是他的原名刘同绎,有华君武的三幅插画,这是刘以鬯在报刊上发表的第一篇小说。(页5-6)
    
作者:老頑童 提交日期:2007-11-12 02:20:46
    其后,易明善花了千多字,介绍并分析了这篇「通过描写安娜‧芙洛斯基的流亡生活和特有心态,反映了一个白俄女子的遭遇和命运」的刘以鬯底少作,并认为这篇小说「在艺术上还是显示了一定的特色」,「从这篇小说的某些艺术处理,还可以发现小说运用了近似新感觉派小说,在小说的人物描写中,特别是对人物的感官、感觉和心理,写得颇为细腻,并有某些不同于常规的带有实验性写法的尝试」。(页7)
    然而,肯定了《流亡的安娜‧芙洛斯基》创作水平非一般的易明善,在谈到刘以鬯第一本单行本《失去的爱情》时,只简单地说它曾刊于由沈寂主编的文艺性综合杂志《幸福》月刊上,并根据刘以鬯在接受《八方》杂志访问时所提供的资料,说此书「曾经在上海拍成了电影,由徐昌霖编剧、汤晓丹导演,金焰、秦怡主演」,完全没介绍故事内容,分析及评价。这与他讨论作品必详细叙述的习惯不同,不禁令人怀疑易明善没有见过,也未读过《失去的爱情》,但他却利用刘以鬯自己的看法,在没有比较之下妄下断语,认为:
    
    《失去的爱情》确实还不是一本成熟的作品,由于当时的种种客观条件的影响,致使这本小说没有反映出作者实际的创作水准,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他抗战时期在重庆创作的比较好的作品。(页46-47)
    
    易明善写《刘以鬯传》肯定下过不少工夫搜集资料,没找到《失去的爱情》不是他的过失,因此书实在罕见,我翻查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编的《唐弢藏书目录》也不见,连现代文学藏书大家唐弢也缺藏的书,肯定是凤毛麟角!
    
作者:老頑童 提交日期:2007-11-12 02:28:45
    null
    
    
作者:老頑童 提交日期:2007-11-12 02:30:59
    null
    
    
作者:老頑童 提交日期:2007-11-12 02:32:17
    2006年9月,我在某旧书拍卖网站上,竟然发现了上拍价才100元的《失去的爱情》,大喜!花了个把小时狂叫价,大战43回合,终于击败一众对手,把书抢到手,连邮费、手绩费共花掉700元,还是物有所值,因此书是我搜集旧书40年来所仅见的一册。
    在香港,谈刘以鬯的文章很多,却甚少人谈及他1940年代的作品和办怀正文化社的事,这是因为怀正文化社所出的书,及他所写的束西都难得一见,故此,《刘以鬯研究专集》(成都:四川大学,1987)、《刘以鬯卷》(香港:三联,1991),以及《畅谈香港文学》(香港:获益,2002)等书中,有关刘以鬯的作品年表,均以《天堂与地狱》(香港:海滨书屋,1951)列为第一本书,而忽略了《失去的爱情》(上海:桐叶书屋,1948)。
    《失去的爱情》是本三万字的中篇小说,1947年9月刊于上海环球出版社的综合性杂志《幸福》第十一及十二期,是该期「挂头牌」的第一篇小说,双色印刷,版面设计非常漂亮。当时《幸福》由汪波(沈寂)主编,他在《编后记》中有这么几句:
    
    这一期《幸福》的内容似乎比较更丰富,这是秋季攻势。
    小说方面,因为很多读者要求,增多了不少,刘以鬯先生主编怀正文艺丛刊,编暇为我们写《失去的爱情》,分两期刊载,不用我们介绍,相信一定能得读者们赞美的……(页124)
    
    可见刘以鬯当年在上海很受读者欢迎,是位值得重视的作家,他的第一本单行本怎能忽视呢?
    
作者:老頑童 提交日期:2007-11-12 02:33:34
    
    《失去的爱情》当然是一本「爱情小说」!「爱情」是人类繁衍下一代最美妙的两性关系,是历久不衰,永恒不灭的题材。尤其是「失去」的爱情悲剧,像《罗蜜欧与茱丽叶》,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更能引起读者共鸣,也更加吸引人。
    故事用的是第一身写法,共十一节。因此书十分罕见,读者多未读过,故不厌其烦述如下:
    1、 秋末的迟暮,我守在她的墓前不肯离开,直到守夜人来催促。我告诉他:她是我的恋人,但,我是在她死后才认识她的。这样的开始,有「传奇」味,「悬疑」是吸引读者的动力,你非追下去不可。
    2、 倒叙:不久前,我从外国带回来了99幅油画,想开画展,但决意要完成第100幅,故此到郊野的小城来培养灵感。
    3、 第四夜做了个梦,梦见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少女,醒来后把她画成第100幅画。却原来女人是真的,不是少女,是位三十岁左右的少妇,还问我是否认识她。后来她的丈夫找来了,说她一不开心就会走来这间房,回味过去在此与恋人共叙的日子。
    4、 我第二天醒来,在小城中漫步,在一间照相馆前见到她的照片,觉得熟悉而亲切,一问之下,知道是将军巷富商徐达的太太裘旦。
    5、 为了好奇心,我到将军巷去了,站在街角窥探那大宅,终于印证了裘旦和她的丈夫,就是前一天晚上的那对怪男女。之后还见到他们吵架,徐达离家到「湖滨酒楼」去玩女人。回住处后,我收到裘旦的留信。
    6、 那是一封很长很长的信,也是故事的主体,裘旦告诉我,十年前我们怎样认识、相恋的经过。当时战事正剧,我为了完「救亡漫画队」的梦,决意到前线去,不料出发前敌机来炸,裘旦赶到旅舍时,到处变成废墟。虽然见不到我,但裘旦深信我吉人天相,一定能逃过噩运。十年后我终于回来了,可惜已认不出她了。
    7、 原来我那天虽未被炸死,但脑部却受了震荡,失忆了。事后到外国留学,一转眼十年。第二天依裘旦约,去到我们邂逅的咖啡室,却等不到裘旦,因她涉嫌谋杀丈夫徐达而被捕了。
    8、 写法庭上审徐达的情妇翠花和裘旦,原来当晚我与裘旦一夕缠绵,她竟怀了孩子,因怕受人歧视而被迫嫁给徐达,可惜后来孩子死了。
    9、 裘旦自认杀了丈夫,我多次要求去见她,不果,只好失意地离去。
    10、 裘旦送来了绝笔,写自己最后那几天的心理变化,并要求我把她和儿子葬在一起,把我绘她的画收好,不要展出,不要卖。
    11、 第二天我到监狱去,远远的看了裘旦最后一面。回到旅舍收拾行李时,无意中发现她留下的,我们的孩子底照片,和我们邂逅时,我为她素描的,从一本叫《失去的爱情》的书撕下来的扉页。
    
作者:老頑童 提交日期:2007-11-12 02:34:50
    《失去的爱情》是涉及徐达、裘旦、翠花和我,四个人的爱情故事,并不太复杂。我十年前与裘旦相恋,一个画家,一个音乐家,本该有美满的结局,但战争令我失忆,十年后回来,爱情陷入迷茫与疑幻疑真中,那种传奇色彩,心理矛盾,算是掌握得不错。
    裘旦的爱人失踪了,自己又怀了孩子,在当年的社会环境中,下嫁粗鄙的商人,为自己和孩子谋一个好下场,亦不失为当日懦弱的女子底必然途径。至于后来现出真我,为争取自由,不顾一切愤而杀夫,则是知识分子的典型行为。
    翠花则因为丈夫在徐达的药房打工,在威迫利诱下成为他的情妇,则是用来衬托徐达的土豪恶霸行径底配角。至于徐达本身,对两个女人都没有情意,她们都是这头雄性动物的泄欲工具而已!
    写《失去的爱情》时,刘以鬯已有不少创作经验,在情节的转变及场面的控制上,已十分到家,小说中两次用长信及多次以对话去代替平面的叙述,正是当时作家们不甘平凡所惯用的手法。
    虽然这只是个普通的爱情故事,但我总觉得可以写得更细腻一点,扩张至十万八万字。刘以鬯只把它写成三万字,细读之下,感觉上有点急就章,像欠缺了些甚么,不知是不是当日「怀正」的工作太忙,没时间写长篇,还是他故意留给读者一些想象的空间?
    至于刘以鬯认为「《失去的爱情》……灵感得自一本奥国小说,不能算是创作,虽曾搬上银幕,却是十分幼稚的」,那只是三四十年后,对自己少作的一些谦逊,是一位严肃的学者对自己的过度要求,正如刘先生1950年代写的,他认为只是「娱乐他人」的作品,其实也是些极具份量的佳作,他不肯出书示人,实乃我等一众「粉丝」的损失!
    总的来说,《失去的爱情》的艺术成就当然远远比不上他后来的创作,但若与1940年代的流行小说,或他1950年代的「娱乐他人」的作品比,则是毫不逊色的!
    
作者:老頑童 提交日期:2007-11-12 02:35:32
    《失去的爱情》仅三万字,出单行本是单薄了点,因此出书时还请人加了七幅插图,才凑成了这本32开95页的小书,这七幅反白单线条画,不着重形似,而着眼于神态,不仅勾勒出画中人的心境,且极具夸张的漫画艺术,令人一看立即萌生好感,可惜书中画内均没指出为谁的佳作。后来有人告诉我,为本书插图的是郭建英。我找出郭建英的画册来对,果然是他的插画!
    郭建英(1907-1979),193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政经系,是刘以鬯的学长,他早年已热爱文学,与「新感觉派」小说家刘呐鸥、穆时英等友好。1930-40年代,他一面编《妇人画报》,绘画一些充满着现代新鲜感觉,富于魅力的线画,也写了不少好文章。陈子善在《摩登上海的线条版——郭建英其人其画》中,说郭建英其实也是「新感觉派」中的一员,他的漫画是现代都市生活素描,不以色彩而以线条取胜,是丰富的想象与鲜活的具像的结合,是三十年代上海为文学作品插图最多,最具个性的漫画家之一。
    刘以鬯自1960年开始,以创新手法写实验小说并非偶然的,原来1930年代,「新感觉派」的小说和艺术早已进驻他年轻的心坎里!
    ——2007年8月
    
    
作者:老頑童 提交日期:2007-11-12 02:38:04
    本書內的插圖
    
    
作者:老頑童 提交日期:2007-11-12 02:39:29
    插圖2
    
    
作者:老頑童 提交日期:2007-11-12 02:48:59
    本文發表於2007年9月,香港的《文學研究》秋季卷﹝第七期﹞。
    
    在此我得一再感謝當日把此書讓給我的書友!
作者:食货 提交日期:2007-11-12 08:54:00
    请问"鬯"怎么读?何解?
作者:ayi 提交日期:2007-11-12 09:13:05
    畅
作者:邯郸学步集 提交日期:2007-11-12 09:15:11
    作者:老頑童 提交日期:2007-11-12 02:48:59  
    本文發表於2007年9月,香港的《文學研究》秋季卷﹝第七期﹞。  
    
    买了。
作者:冰爽茶 提交日期:2007-11-12 10:59:52
    因为怀正文化社所出的书
    《失去的爱情》(上海:桐叶书屋,1948)
    --
    怀正文化社是此书的经销者
    桐叶书屋是此书的出版者
    可能是化身罢
    
    此书两种版本间有一些文字上的调整。
作者:huangyun 提交日期:2007-11-12 11:06:43
    怀正文化社d书出得相当好,封面也典雅.我有几册.
作者:江慎 提交日期:2007-11-12 11:47:46
    刘以鬯先生在本港的学术地位、文学贡献,是无庸致疑的。这么伟大的一位学者,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实话,刘的文字看过一些,形式上的创新是有的,但内质还是过于单薄了.当然,这是个人看法,也许那一点点的创新在香港已经足以挤身"伟大"之列,就不是我所能想象的了。
作者:huangyun 提交日期:2007-11-12 12:11:35
    我有的是恶之华掇英 戴望舒译本 和施蛰存的散文集待旦录
作者:冰爽茶 提交日期:2007-11-12 12:56:18
    出过20多种,网上网下时常能见到些
作者:井田制 提交日期:2007-11-12 20:59:44
    作者:食货 提交日期:2007-11-12 08:54:00  
    请问"鬯"怎么读?何解? 
    ------------------------------------------
    这字也是近二十年来不知道怎么读。
作者:有兔 提交日期:2007-11-13 11:22:35
    貌似读本科时翻过他的咚咚,木有印象廖。
    从来没去查过名字咋读……
    
    先问了同事,又查了汉典:
    
    鬯chàngㄔㄤˋ
    ◎ 古代祭祀用的酒,用郁金草酿黑黍而成。
    ◎ 同“畅”。
    
    详细字义
    -------------------------------------------------------------------------
    ◎ 鬯 chàng〈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器皿中盛酒形,中有小点,表示酒糟。本义:古代祭祀、宴饮用的香酒,用郁金草合黑黍酿成)
    (2) 同本义 [tulip wine used in the offering sacrifice]
    共介鬯。——《周礼·鬯人》
    凡挚子鬯。——《礼记·曲礼》
    (3) 也代指宗庙祭祀
    荐鬯之夕。——《汉书·宣帝纪》
    (4) 又如:鬯圭(古代礼器,玉制,酌鬯酒);鬯酒(用于祭祀的香酒)
    (5) 通“韔”。弓袋 [bow case]
    抑鬯弓忌。——《诗·郑风·大叔于田》
作者:井田制 提交日期:2007-11-13 12:05:18
    兔子学啥的涅?
    
    说文解字
作者:二酉 提交日期:2007-11-13 12:27:07
    买过一套华人书林,里面有他一册,感觉一般。
    可能是我没有读懂吧 



©版权所有 2002-2019年 布衣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