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书局 > 布衣论坛
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
作者:wyf2073 提交日期:2008-04-21 17:30:06
    4月6日那天早上,我看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不禁想:今天的北京奥运火炬伦敦段的传递将会怎样?
    
    大约八个小时以后,当第80位火炬手,英国著名中长跑运动员霍尔姆斯手举祥云火炬,跑上千年穹舞台,点燃了圣火盆时,场内4000多名观众一片欢腾。
    
    这一天将以北京和伦敦之间的一次碰撞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个碰撞火花四溅,充满躁动,中国是首次举办奥运会的发展中国家,而英国则是迎接火炬的第一个西方国家。
    
    在返回机场的大巴上,北京奥组委年轻的女士们,包括前奥运冠军乔,都坚定地认为是全英国的人在跟她们作对。一个女孩说,“这哪里是养育了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的国家啊!”另一个说,“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到哪儿去了?”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说服他们,但从她们潮湿的眼睛中我明白,我没有做到。
    
    我完全理解她们的看法。她们一整天都在车辆间来回穿梭,照应火炬手,鼻子冻红了,双手冰凉,前一天晚上只睡了三个小时的觉,有些人刚刚吃上午餐留下来的三明治。更糟糕的是,她们一路上还要反复经受暴力冲抢火炬的行径。
    
    而我很幸运地坐在后面的车上,有机会看到数万伦敦人顶风冒雪前来欢迎火炬,有挥手致意的老人,也有在风雪中表演节目的演员们。 
    
    夜幕降临,看着奥运包机慢慢滑动到跑道上,我不禁想,飞机是否变得更加沉重了?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这个艰难的旅程将让13亿中国人民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一个年轻朋友看了BBC对火炬伦敦传递的转播,他在给我的信中写到,此刻百感交集,有悲哀、愤怒,也有不解。像他一样,很多人可能从中领悟到,中国融入世界不是凭着一颗诚心就可以的,挡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这堵墙太厚重了。
    
    最近,在中国两亿网民中最流行的不仅是有人企图抓抢火炬的场景,更是一些感人至深的场面,例如火炬在巴黎段的传递中,坐在轮椅上年轻纤弱的中国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用自己的双手和身躯紧紧护住火炬,使冲抢火炬的暴徒无法得逞。中国网民们对一段时间以来,西方一些媒体不惜使用移花接木的手段和来自别国的假照片攻击中国进行所谓“镇压”,也感到尤为愤怒。
    
    而在这堵墙的另一边,情况则完全不同。像我这样身处中西方之间的人,不能不对中国和西方国家公众之间彼此印象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下滑的趋势深感忧虑。
    
    我不禁要问:为什么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一些媒体的一概而论的随意批评能够被西方公众不加思考地接受,为什么没有人质疑,这样的批评到底涉及到哪些具体问题,确切情况如何?为什么一些报道,包括数字,能够在毫无事实依据的情况下连日登载在新闻里面?
    
    那些大声抗议和示威的人里,很多可能从来没有见过西藏。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西藏是备受喜爱的一片热土,关于西藏的信息也很充足。每年有四百万游客到西藏观光旅游,过去五年,西藏农牧民收入增长了83.3%。2006年,西藏全区有学校1000多所,在校学生50多万人。西藏有宗教活动场所1780余处,平均每1600人一处,比英格兰地区每3125人一座教堂的比例还要高。西藏也面临复杂的问题,有人让宗教卷入政治,但是一个基本事实是,人民群众衣食无忧,居住条件不断改善,而解决温饱问题正是历届中国政府多少个世纪追求的政策目标。西藏有自己的自然特色,不会像东部城市一样完全工业化,但是它会以符合自己条件的方式,与中国其他地方一样不断取得进步。
    
    我亲身经历了中国逐步扩大的开放过程,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坚定支持者。80后出生的中国年轻一代成长在国家不断繁荣富强、人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自由度不断扩大的年代。在最近事态的冲击下,他们开始对西方世界进行新的集体的反思。我的女儿也是西方文化的爱好者,在我们周末长时间的网上交谈中,她至少问了几十个‘为什么’。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困惑。很多对西方持有浪漫看法的年青人,对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企图十分失望,而妖魔化往往会引发相应的反作用。
    
    我衷心希望通过这些事情中国的年轻一代能够对西方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西方国家仍然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伙伴。
    
    在西方很多人抱怨中国对媒体不够开放。而在中国,我们则认为西方媒体也应该学会如何努力获得尊重。如果西方媒体能够更加关注和报道今天中国的真实情况,而不是纠缠一些不存在的或者陈旧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声誉。
    
    我在英国的这一年里,深感外界对中国的报道比80年代中期我在英国留学时多多了。大多数的报道还是贴近中国的实际的。中国也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希望西方国家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努力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多了解真正的中国。
    
    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
    
    (作者: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
    
    
作者:爱书族 提交日期:2008-04-21 20:13:20
    有道理。大使就是要多做这样的工作。要敢于面对媒体和驻在国的百姓,多做宣传和说明。
    
作者:wyf2073 提交日期:2008-04-21 20:40:25
    還要敢于“花很长时间试图说服北京奥组委年轻的女士们(包括前奥运冠军乔)”:)
作者:注注 提交日期:2008-04-21 22:27:41
    傅莹向泰晤士报的投稿,写得不错。驻外大使都应该有这样的水平。
作者:八百民 提交日期:2008-04-21 23:48:26
    傅大使就是照片里的中年女士吗?文章的确好,语气平和,让外国人好接受。特别是这一句,“我在英国的这一年里,深感外界对中国的报道比80年代中期我在英国留学时多多了。大多数的报道还是贴近中国的实际的。”不少在海外的中国人有同感。
    法国留学生那一篇,宣传腔太重,说法国人很服气,咱们不在场,只能将信将疑。
作者:万豪 提交日期:2008-04-22 00:52:54
    我的女儿也是西方文化的爱好者,在我们周末长时间的网上交谈中,她至少问了几十个‘为什么’。
    -----------
    大使赴任,孩子留在国内?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08-04-22 01:01:21
    大使写这样的文章是不妥当的,本身她就干这个的嘛。给国人看吗?给外国人看的?
    
    怎么都这样的………………
作者:khanduan 提交日期:2008-04-22 02:16:49
    大使赴任,孩子留在国内的,是常事。还有夫妻两位大使分居两国的呢,没记错的话,记得有一任大使在以色列,他老婆在黎巴嫩当大使。
    
    不知红楼兄为什么认为大使写这样的文章不妥?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08-04-22 02:40:05
    这样的文章不是抱怨就是祈求,或者抱怨也是祈求,批评对方也是祈求对方。
    
    如果西方没有理解中国,大使的责任最大啊。不能责怪西方啊,本来就是大使负责沟通的啊。
作者:khanduan 提交日期:2008-04-22 12:29:52
    她这不也是在沟通吗?诉诸媒体,诉诸选民,是有效的沟通。西方对中国存有偏见,我觉得也不能全怪在大使头上吧?我们的国家有问题,西方人的无知也有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把问题都怪在大使头上,有点求全责备了。
作者:关东烟 提交日期:2008-04-22 13:05:21
     如果西方没有理解中国,大使的责任最大啊。
    -------------------------------------------
    ?!
作者:关东烟 提交日期:2008-04-22 13:17:52
    中国人愤英抗美仇日抵制家乐福 原来是它们的大使沟通失职了
作者:corso 提交日期:2008-04-22 14:38:53
    「希望西方国家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努力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多了解真正的中国。」
    那些媒體的記者都是長住中國,至少懂些中文,有機會和能力接觸到中國現況,可不知為何還是站在5000尺的高空看中國。回家後,便以中國通而自是,又寫書又做演說,好處多多。可每當中國被當成便宜大舅子,被這鳥批,那鳥涮的時候,卻全啞口無言了。這世上沒有香格里拉,沒人要求他們向黨報似的歌功頌德,隻是要求客觀的介紹。可是隻要是與中國有關的的報道,讀過後,仿佛回到了中世紀。在那些有關中國的聽證會上的證人和聽的人不是在討究一個問題的個個方面,而是在缺席審判中國。真正的障碍不是語言和文化上的,是頭腦中的。
作者:关东烟 提交日期:2008-04-22 14:40:26
    两边的主旋律不着调



©版权所有 2002-2019年 布衣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