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书局 > 布衣论坛
寻访北京“鲁班馆”
作者:野溪 提交日期:2010-03-03 21:58:29
       今天抽时间到“龙顺成”走了一趟。这里是北京现存唯一一家专营硬木家具的老字号,追溯它的历史,据说是同治初年(1862年)创办的一个起名叫“龙顺”的木工作坊,如此说来,可算是正宗的“百年老店”了。
       中国的家具流派,有“广作”、“苏作”、“京作”之分,这大概是直到晚清才形成的说法。“广作”、“苏作”是明代就有记载的,前些年“苏作”被抬得过高,“广作”研究得很不够,至于“京作”,情形比较复杂,实际是清代在前两者基础上的融合与提升,“京作”的代表是内务府造办处。
      但是也有人对旧京的“鲁班馆”情有独钟,这已经是入民国以后的事了。“鲁班馆”说白了其实只是旧京“东晓市”边儿上的一溜木作坊的概称,论规模和影响,还根本比不了现在京东的吕家营、高碑店。不过“鲁班馆”也自有它的好处,这些好处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
作者:野溪 提交日期:2010-03-03 22:17:39
     其一是可以“捡漏”。其作用类如现在的潘家园、报国寺。“鲁班馆”是随着“东晓市”发展起来的,“晓市”又叫“鬼市”,京城一些破败了的宅门,要变卖家产度日,又碍着面子,不好在光天化日摆摊卖东西,就蒙了脸,起个早,趁天不亮的时候蹲在这里出摊儿,东西好,但卖得贱,为的是早早卖完走人。天快亮了,卖剩下的东西,体量大的,又不便再拉回去,就以更低的价钱一股脑卖给收破烂的啦,谁来收呢?就是“鲁班馆”这些人,他们把这些东西买回去,稍微拾掇拾掇,就又摆出来卖了。那些倒腾古董文物的,搞收藏的,又不愿意起那么早,就在白天跑到这里“淘宝”,价格当然也是最便宜的。
作者:野溪 提交日期:2010-03-03 22:49:33
     第二个好处是可以修复古旧家具。“鲁班馆”的人,真正木匠出身的并不多,用今天的话说,大都是聚居在城门外的“外来务工人员”,没什么特别的手艺,在京城里混不了一碗饭吃,但能吃苦,不嫌脏累,所以就在地势低洼、下风下水的地方住下来了。老舍先生写的《龙须沟》,描写的就是这一带贫民的生活,他们靠什么作营生呢,就是上面说到的“收旧货”,收破烂家具。为什么专挑这个赶呢?这得说咱们中国老家具的质量太好了,看上去破破烂烂的一堆,七七八八组装起来,稍微见见新,跟新的一样!所以“鲁班馆”其实不需要什么手艺,除了脏点累点,混碗饭吃还是容易的。这一带原来有座“鲁班庙”,年代不会太早,大概就是“鲁班馆”的人凑钱盖的,这里面的道理再简单不过了,真得感谢鲁班这位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啊!这里还需要补充一点,过去京城里的达官显贵,讲究点的,宅门里都有专门的木匠,就是稍微过得去的小门小户,家里头的家具要是出了毛病,也会送到城里面的木匠铺去维修,绝对不会拿到这里来修的。所以“鲁班馆”的活,用行话讲顶多也就是“面子活”——表面见新而已,论手艺,那是根本提不起来的。您要问老北京“鲁班馆”在哪?大概还真没几个人能说得清楚。
作者:注注 提交日期:2010-03-03 23:06:49
    在以鲁班胡同为中心的红桥-东晓市一带,今天已经拆光了。
    
    七十年代前期,天坛东侧路(崇文门-蒲黄榆)尚未打通,106路无轨电车还要经过狭窄的红桥,那里沿街摆着各种百货摊子,零售兼批发,依稀有一点旧京集市的嘈杂劲儿。
作者:一世永飘 提交日期:2010-03-04 02:17:08
    我爸就是木匠,,
    
    会做家俱,我家的柜子,椅子,桌子全是他做的
    而且我爸会画画,当年还考美院来着..
    
    椅子上的熊猫也是他画的,都是精品
    
    结果搬家时他自己给扔了,有一个柜子准备扔后来说送楼上老八路吧,人家老两口还老欢喜了
    
    我妈舍不得扔,我爸还说她,旧东西不扔占空间,就是一种资源浪费
    
    老爸自己刻的石头章,做的笔筒,上边都刻了画,全给扔了,,,又被老妈都捡回来了.
    
    
    赞助一个跟帖
    收费2毛钱,负责把我姑娘弄到重点中学..
    
作者:布朗查理 提交日期:2010-03-04 10:34:09
    野溪老师,有照片吗?
作者:野溪 提交日期:2010-03-04 11:46:05
    回布兄,昨天就是忘带相机了,下次有机会再拍吧
作者:野溪 提交日期:2010-03-04 12:33:35
     以上说的是“鲁班馆”的来历,由这些也就能想见它的经营特点和经营方向。不过任何事都是在发展之中的。比如前面提到的,最早来“鲁班馆”干活的大都不是木匠出身,没什么特别的手艺,但时间一长,见过、修过的旧家具多了,也逐渐就积累出经验,琢磨出一些有效的办法,其中有点悟性又肯干的,还真就练就出一些绝活。
     举个例子来说,现在喜欢红木家具的,都知道红木家具最好定期烫蜡保养。烫蜡这技艺,就是“鲁班馆”的发明创造。您还别小瞧这烫蜡,里面的学问多着呢,烫蜡用的蜡、烫蜡的火候和时间,以及怎么擦蜡,怎么抖蜡,怎么才能不形成蜡斑等等,这里面有着一整套严格的程序,这些都是“鲁班馆”的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慢慢总结出来的。都知道红木原产南方,论作工也是南方师傅做得精细,但要说起红木的保养和维修,反是北方更在行一些,因为北方天气干燥、冷暖变化大,红木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必须有一套过硬的保养和维修技艺才能用得好、用得长久。
    
作者:野溪 提交日期:2010-03-04 12:56:41
    举个例子来说,现在喜欢红木家具的,都知道红木家具最好定期烫蜡保养。烫蜡这技艺,就是“鲁班馆”的发明创造。您还别小瞧这烫蜡,里面的学问多着呢,烫蜡用的蜡、烫蜡的火候和时间,以及怎么擦蜡,怎么抖蜡,怎么才能不形成蜡斑等等,这里面有着一整套严格的程序,这些都是“鲁班馆”的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慢慢总结出来的。都知道红木原产南方,论作工也是南方师傅做得精细,但要说起红木的保养和维修,反是北方更在行一些,因为北方天气干燥、冷暖变化大,红木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必须有一套过硬的保养和维修技艺才能用得好、用得长久。
    由“鲁班馆”发展成为今日的“龙顺成”(其中有一段叫“北京硬木家具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可惜这些历史到现在也还没人把它整理出来。现在的“龙顺成”,早已不是当年的作坊水平,而是北京木器行业传统工艺的唯一代表。下面是从网上找到的一篇回忆文章,从中可以看出“龙顺成”近五十年来的发展——
    “1954年,22岁的他和8个老乡一起来北京找工作,最初前门外的建筑工会把朱师傅安排到法华寺,在一位姓鲁的私人老板那儿干柴木家具。1956年公私合营,便和晓市鲁班馆的硬木作坊一起并入了龙顺成。1956-1960年,朱师傅在龙顺成继续做柴木家具。1960年,做柴木家具的部分独立出来成立了北京木材厂,龙顺成就只做硬木家具了。1962年龙顺成缺人,就去北京木材厂要人,要30人只给了8个,于是在外地煤矿援建的朱师傅又回了龙顺成,这才开始了干硬木家具。文革期间“破四旧”,龙顺成更名为北京硬木家具厂。文革后,到了1985年,与东四的中式家具厂和沙子口的装饰纸厂合并,才又恢复龙顺成字号,叫龙顺成中式家具厂。
    1962年龙顺成位于东晓市鲁班馆,那时全北京做硬木家具的没有第二家,别家就是想干硬木也进不来木料。当时由外贸部门从东南亚采购红酸枝木、花梨等硬木,其中紫檀、黄花梨很少。龙顺成加工成明式、清式家具后,全部外贸出口换取外汇。有一年,龙顺成曾派两个人到云南进了一些黄花梨,都又细又小、弯弯曲曲,没法用。
    那会儿,朱师傅由柴木改做硬木木工,困难并不大。他说都是传统工艺,就是结构上不太相同:柴木家具榫卯相接处是直的,而硬木全做肩,桌角处还要做三碰肩;过去柴木家具桌面做法也不是攒框装板,全部是独板。加工工具上也不同:柴木刨刨不了硬木,硬木刨钢好刃角度大,但可以刨柴木。当时来厂的几个师傅全部发了一套硬木工具。朱师傅说他们做硬木活也不用师傅教,一看就会,因为那时龙顺成做家具已全部按图纸,当年有一个工人李荣发绘图,后来一个姓吴的磨工提上去也做绘图。干柴木出身的师傅干硬木活比坐着干活的硬木工师傅还快,因为朱师傅他们是站着干活,从不坐着。
    在“一五”计划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指导方针下,1956年公私合营之后的龙顺成就已开始实现机械化,当时就有电锯破料,有平刨、压刨、打眼机。后来国家陆续给龙顺成配备了全套机器,包括开榫、做眼、雕刻等专用设备。1980年前后,又从德国进口了先进的多头雕刻机,一个头走模具,其他几个头就同时刻出雕件。不过一直闲置多年,就卖掉了。朱师傅从一进龙顺成就开始用机器,都是由车间主任亲自安排,每台机器专人专用,自己维护保养。
    机械化流水线生产,在那时龙顺成就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龙顺成始终保持传统的家具结构、造型和工艺不变,一是由技术科提供规范的设计图纸,异型材做出三合板模具;二是严格有序的生产管理,当时生产流程分为制材、粗加工、细加工、木工、雕工、油工等工序。
    制材车间负责原木干燥、破板材。当时外贸木材烘干是在大房子里用角铁、槽钢架起来,由专人负责,下面用锯末点火烤。粗加工,先将板材破成一根一根的规格料,然后平刨、压刨。之后,细加工划线、做眼、开榫,然后入库房。木工按料单到库房领料,按图纸加工成形,需要雕刻的板,由木工制好交雕工,雕工包雕刻和雕刻部位的打磨,做好后再交回木工净活。当时木工净活,只有刮磨没有打磨,用刨子、刀片刮,刮出来后倍儿光,再将家具组装后交油工。油工先将家具表面过一下水(直接用自来水冲),毛刺就翘起来了,用锉草(1980年后才用细砂纸)磨一遍,随后家具表面烫蜡或上生漆。蜡活的家具,先补一下色,把融化的黄蜡(蜂蜡)刷到家具表面,接着把木炭放到铁丝网上,靠近表面烤,烤热了,再拿粗布擦。黄蜡熬制时可加一定色素进行着色,并且黄蜡烫上去不掉色。当年外国人喜欢烫蜡的活,不爱要上漆的活,嫌上漆的家具亮、晃眼。最后入成品库。朱师傅讲各工序都有严格的检验:细加工划线时挑出次料,然后木工活、雕工活、油工活都有检验,检验合格才能入库。
    文革后期,文物局把收来的抄家家具全部放到龙顺成的大库里边,那时,硬木家具一层一层,堆积如山,真是一座宝库。
    当年出口的家具款式中,架子床没做过,皇宫里的大宝座、大屏风都没做过,椅子里配餐桌的灯挂椅做得最多,做清式的套几、卷头案,主要是清式明式家具,带点西式风格的家具没做过。1980年成立了专门做圆形的家具(桌、凳)的圆活车间,朱师傅任第一任车间主任。记得文革红卫兵闹得凶的时候,“小将们”会来厂里玩,看有没有“四旧”。把要雕龙雕凤的搁到一边先不雕,就只雕花。雕龙雕凤是龙顺成的长项,当时工人干这些活也是一种为国家出口创汇、多做贡献的心态,雕龙、雕凤外国人喜欢,能多卖钱,那就干好。
    1962年,龙顺成厂里只有40多人,文革期间人员增至百十人,文革结束后,龙顺成有二、三百人。文革期间,龙顺成生产从不间断,人力不够,就不断从外单位调人进来,当时把北京市内给老百姓修家具的家修门市部的人员也并入龙顺成。龙顺成在王府井翠花楼的八面槽门市部回收、维修旧硬木家具,出售旧硬木家具,但当时从不卖新做的硬木家具。龙顺成在文革以前,人手不够就开始在河北衡水、保定设有加工点,料配好,放到河北做木工,修旧活也有送到河北修的。”
    
作者:野溪 提交日期:2010-03-04 22:01:46
    现在的“龙顺成”位于北京南北中轴线的东侧,东北紧邻天坛,正北一桥之隔,就是08年奥运会前修复的永定门城楼。“龙顺成”的彩绘牌坊与不远处巍峨的古城相互映衬,依稀还可以透出一些旧京南城外的风韵。
    还是那种前店后厂的格局。除了临街一面并排有两家展卖家具的铺面外,院子里面围成一个天井,生产车间外,也有几个销售家具的展厅,后来一打听,说是厂里分成销售一部、销售二部,各买各的,大概是引入竞争机制的意思。
    在临街的“精品店”里转了很长时间,一位姓周的老师傅自始至终地为我热情地作着介绍。从他的介绍里,可以听出他对这家工厂有着深厚的感情。从前国企的老职工,确实是厂子的主人翁,对企业有种家的感觉,在北京,这样的老国营企业剩下的已经不多了。
    让我感兴趣的是周师傅介绍的“蜡煮”工艺,就是在制作家具之前,将红木板材放到滚烫的蜡液里长时间地浸煮,这在我以前是从没听说过的。我想这种方法肯定是“龙顺成”经过长期试验形成的“绝活”,不过自己心里还是存在着不少的疑问。
    “蜡煮”的主要目的是使木材的性能稳定,避免制成的家具受外部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以前听说过有用水煮、油煮的,试验的结果都不可取。木有自然的木性,即使是制成家具,它也要呼吸吐纳,也要伸缩变化,一旦将它内部管孔完全封堵,就会破坏它的组织结构,引起木材内部的爆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开裂和变形。
    据周师傅讲,“龙顺成”蜡煮木材的时间长达一年左右,并且已经解决好了木材伸缩变形问题,如果真是这样,确实是一个大的跨越。
    回来后检索了一下,找到一项2006年审批的“蜡、水置换防胀缩木材及生产方法”专利申请,大概龙顺成的“蜡煮”工艺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发明专利申请号 : CN200610038977.8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蜡、水置换防胀缩木材,包括木材体,其在木材体的输水管孔中,充填有蜡质材料。生产方法包括选料、水煮、浸蜡、水洗等步骤。本发明产品光泽、韧性、纹理、细密度、手感更为优化,彻底改变了普通木材遭遇潮湿变形、缩胀的物理特性,具有优异的防缩胀性能。生产方法简单、易操作。
    据介绍,经过这样处理的木材,“抗收缩系数达70%以上,抗吸湿系数为60%以上,能够有效防止木材表面变形、开裂,提高木材的尺寸稳定性。”
    从制成的家具看,这些经过蜡煮的家具表面的确光鉴照人,但最终效果如何,恐怕还需时间检验,因为硬木家具用的不是一年、两年,几十年、上百年以后会如何,现在还无法下结论。我们之所以研究和保护传统工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工艺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
    经过腊煮加工过的红木,表面看上去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管酸枝还是鸡翅木,自然纹理已不明显,颜色上也有些趋同,这从收藏、鉴赏的角度来说恐怕是不小的损失。
    另外,从加工和维修的角度来说,恐怕也会存在一些问题,蜡煮后的木材容易打滑、伤手,不容易加工修理,再就是出现裂缝也无法用胶粘合。
    
作者:野溪 提交日期:2010-03-04 22:28:24
    最让人惊喜的,是“龙顺成”的家具制作,还保持着传统工艺中精工细作的优良传统。这在今天鱼龙混杂的红木家具市场上实属难得。“龙顺成”的家具经得住琢磨,我在这里呆了一整天,那里摆放的很多家具成品,从接榫、线、角、图案雕刻…….到最后的打磨、烫蜡,一道道工序看下来,都堪称精品。有一套紫檀嵌金丝楠背板生肖椅,是仿制颐和园里的一套家具,全手工雕刻,精美程度已经不亚于当年造办处的手艺,据说这套家具光制作就用了两年的时间,感觉有些遗憾的是,这组生肖椅只做了一套,12把,因为价格昂贵,就分别拆成二椅一几,一组一组单卖了。
    还有一个颇感遗憾的地方,就是现在制作的家具都已经是用胶粘合的了,虽然只是局部,但也表明,中国传统家具的精萃——那种全手工榫卯结构的制作,今天已很难再看到了。
    “龙顺成”有个“古旧部”,专门从事古旧家具的维修和保养,这是它的一大特色。像故宫、颐和园的很多明清家具,都是在这里经过修复,才又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的,北京很多著名的收藏家收藏的精品,也拿到这里来维护、保养。在这里,我见到一批北大送过来维修的明代黄花梨家具,制作工艺精美,且保存相当完好,是难得一遇的珍品。
    
作者:石青漩 提交日期:2010-03-04 22:31:57
    我长这么大也只去过一次北京,不知楼主说的“龙顺成”在什么地方。
    很喜爱古旧家具:)
作者:野溪 提交日期:2010-03-04 22:35:52
    天坛公园西南角。有机会可去看看,就是有些破败,呵呵
作者:8213073 提交日期:2010-03-08 22:17:15
    听说脱水脱脂是木料防裂的常规工序



©版权所有 2002-2019年 布衣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