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书局 > 布衣论坛
傅雷的一封信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3-26 08:40:03
    前几天得了一封傅雷的信,是写给楼适夷的。没有信封,信夹在一本1947年出版的法文毛边书里。书名是《La Machine ou L’homme》,作者Lucien Duplessy。书的扉页有傅雷的法文签名。傅雷寄书的目的,是叮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重印他的几种巴尔扎克译著时,封面上的花纹要以此书为参照。在这册书的封面上,傅雷用铅笔对花纹如何使用做了详细的标记。书里所夹信件(2006年当代世界出版社傅敏编《傅雷文集》书信卷未收此信)内容如下:
    
    适夷:
    
    上星期给了你两封信,现在又有几件或大或小的事向你报告。
    1. 关于巴集的锌版,已做了高老头的一本共15块;其余的约下月十日前完成,插图下说明文字已交出,但因字体问题,尚未发排,正由郑逸良交涉中。我意锌版与说明文字的纸型最好于八月十五前后寄到北京,不知能办到否。
    2. 书题我自己试写了几张,给你看看,是否比排的好看些。因直行不比横行,恐任何仿宋体都要显得太小。但我自己写的字毫无把握,这是初次献丑,请绝对老实告知意见,不用即不用,决无误会!倘可用,亦请将字样寄回,让我在这试做一块版子,打一张样子看看。
    另有关于仿宋体字问题,想和你谈一谈。目前市上通行“华丰体”,那是1933左右铸成的,成绩很糟,当时华丰主人乔进安(大同旧同学)和我诉苦说铜模已做出来,非常难看,工本甚大,废去又不堪损失。谁知到了今天,大家一致采用。可见此人有眼无珠。以下又有一件与你社中有关的消息奉告:上周无意中遇到平明编辑部的一位同仁,谈到“红与黑”,他不胜感慨,说此书已经加工了不知多少遍,在平明搁了一年有余,大家还是不满意。据说“魔沼”的情形也是如此。最大的错误甚至把“幼时养牛”译作“手臂力大,能举起一条牛来”(“养”与“举”在法文中同一字,我一听就笑了)又把“犁”译作马车,于是将错就错,说“马车开到田里去”。因你早前提到要约罗玉君译稿,故将她的程度奉告。听说她能力虽差,志气倒满大,预备动手什么全集呢。
    陈西禾打电话来,说七月一日有信给你,迄未得覆;不知是否失落?
    夏衍处有否将意见书寄去?(勘误表不能漏寄)
    以前三四信中记得都有些问题问你,希望及时都能答复。
    匆匆即问
    近好
    傅雷叩
    七月廿四夜
    
    收信人楼适夷也是翻译家,是傅雷的老朋友。他们相识于四十年代初。当时楼适夷在上海从事抗战文艺活动,经常借住在傅雷家的亭子间里。此后楼适夷每次到上海公干,必去傅家拜访。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傅雷从香港到北京做几日的短暂停留。鼎革之际,想在天子脚下对新政权观风望气一番,以决定去留。此行的火车站接送都由楼适夷承担,足见两人交情之厚。傅雷最终决定留在上海,这次在京和楼适夷的谈话想必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解放初,傅雷的译稿都在巴金主办的平明出版社出版。一九五三年十月,楼适夷(时任人文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主管全社日常行政并负责外国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书稿的终审)到上海和傅雷商量将他已出版的几部巴尔扎克译著从“平明”转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并建议傅雷以后每年至少翻译一部巴尔扎克,合起来冠以“巴尔扎克选集”的总名。种数不拘,由傅雷自己定。傅雷答应下来,同时提出,所有书稿都要在上海发排,以便他能监督一切印前工作。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等五部巴尔扎克小说同时由人文社重版。由傅雷这封信的内容,可以断定此信写于上述两个日期之间,那么就应该是一九五四年七月二十四日。
    
    这封信前半部分主要是谈新书的装帧、排版问题。对自己著作的方方面面都事必躬亲,是傅雷工作的常态。他总是力求使每部译著从内容到形式都尽善尽美。这也就是为什么傅雷答应由人文社重印他译的巴尔扎克小说的同时,坚持要在上海亲自处理发排事宜。一般认为,傅雷既具有过人的才华和超卓的见识,同时又古怪易怒,孤高桀骜,难以交往。对这些细节问题的“较真”,从某个侧面可以表现出他性格中对别人不信任的一面。一九五三年他在写给香港翻译家宋淇的信中,对自己的工作状态作了生动的描述:“除重译《克利斯朵夫》外,同时做校对工作,而校对时又须改文章,挑旧字(不光是坏字。故印刷所被我搞得头疼之极!),初二三四校,连梅馥也跟着做书记生,常常整个星期日都没歇。这一下我需要透口气了。但第三四册的校对工作仍须继续。至此为止,每部稿子,从发排到装订,没有一件事不是我亲自经手的。印封面时(封面的设计当然归我负责)还得跑印刷所看颜色,一忽儿嫌太深,一忽儿嫌太浅,同工友们商量。”
    
    信的后半部分议论罗玉君的翻译水平。罗玉君女士是巴黎大学的文学博士。董桥在《文人书信》一文里曾说:“法国文学作品中译傅雷之外我信任大陆的罗玉君和台湾的胡品清。”罗玉君翻译的《红与黑》在读者中也确实一直有着极好的口碑。傅雷在这里批评起罗玉君来却是毫不客气,除了指出其翻译错误的细节之外,对其翻译能力也可以说是全盘否定。“她能力虽差,志气倒满大”,充满了讽刺意味,象大人在数落一个志大才疏,好高骛远的孩子。站在傅雷的立场,可以说他这是对翻译工作的无限认真,对学术问题的一丝不苟,眼里不揉沙子,也是对老朋友(楼适夷)负责。如果站到反面去看,也可以说他断人财路,有失厚道。考虑到傅雷一贯为人处世的严苛态度,而且他和罗玉君并无宿怨,我私心愿意倾向于前一种看法。
    
    事实上,恃才傲物的傅雷对同时代的大多数翻译家评价不高。同年的十月十日他在致宋淇的信里一杆子打翻一船人,他这样写道:“时下的译者十分之九点九是十弃行(南方话,含贬意,指无用的、无益的人),学书不成,学剑不成,无路可走才走上了翻译的路。本身原没有文艺的素质、素养;对内容只懂些皮毛,对文字只懂得表面,between lines的全摸不到。……平时谈翻译似乎最有目光的周煦良,上月拿了几十页他译的Moby Dick来,不料与原文一对之下,错的叫人奇怪,单看译文也怪得厉害。例如‘methodically koncked off hat’译作‘慢条斯理的……’,‘sleepy smoke’译作‘睡意的炊烟’。还有许多绝对不能作adj.用的中文,都做了adj.。所以谈理论与实际动手完全是两回事。否则批评家也可成为大创作家了。”一九五一年九月十四日同样是写给宋淇的一封信里,他说:“昨日收到董秋斯从英译本(摩德本)译的《战争与和平》,译序大吹一阵(小家子气),内容一塌糊涂,几乎每行都别扭。董对煦良常常批评罗稷南、蒋天佐,而他自己的东西亦是一丘之貉。想不到中国翻译成绩还比不上创作!大概弄翻译的,十分之九根本在气质上是不能弄文艺的。”
    
    曾经有幸得到他赞许的译者似乎只有杨绛、杨必姐妹俩。
    
    傅雷之于翻译工作的严肃态度既是对别人,更是对自己。每次自己的作品重版,他都要做大幅度的修改,甚至于完全推倒重译。一九五三年二月七日他在写给宋淇的信里说:“我最后一本《克利斯朵夫》前天重译完,还得从头(即第四册)再改一遍(预计二月底三月初完工)。此书一共花了一年多功夫。我自己还保存着初译本(全新的)三部,特别精装的一部,我预备除留一部作样本外,其余的一并烧毁。你楼上也存有一部,我也想销毁,但既然送了你,事先还须征求你同意。原译之错,使我不敢在几个好朋友眼里留这个污点。请来信“批准”为幸!”悔其少作而至于意欲焚书,只有真的把翻译工作当做不可亵渎的神圣事业的痴人,才会有此一举。
    
    傅雷说话如此口无遮拦,除了个性使然,与他一直身处体制之外也不无关系。傅雷一生,一共在四个机构担任过公职,但前后加起来,为时不足三年。解放后,他基本是作为自由职业者,在家工作。不领工资,不参加任何会议、政治学习和公众活动。独自“隐遁于精神境域中”。 日常生活则主要靠稿费维持。既然可以自给自足,对别人无所求,出言也就容易不计后果。傅雷曾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这不是说他的性格象小老鼠,而是指他那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封闭状态。翻译家与创作者在这点上就显出不同:创作者不能自我禁锢,而必须完全地深入生活,然后再把自己抽离出来,对自己感知的世界做冷静的描述。而翻译家可以把自己封闭在原作者的躯壳里,他可以借别人的眼睛看世界,尽管角度偏狭且不直接,却也算是代人立言的应有之道。傅雷最适合这样的生存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生活久了,一旦企图有所改变,就容易招来灭顶之灾。五七年整风,傅雷看看外面似乎春风拂面,刚探出头来说了几句话,马上就被“反右”的一阵乱棒打回墙洞里。
    
    傅雷不留情面的指斥当然得罪了很多人。杨绛在《忆傅雷》里说:“一九五四年在北京召开翻译工作会议,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讨论翻译,必须举出实例,才能说明问题。傅雷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他显然也没料到这份意见书会大量印发给翻译者参考;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错来示众了。这就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这次翻译工作会议的筹备会是一九五四年八月召开的,傅雷为此写了一份一万五千多字的意见书给楼适夷。本文所述这封信里提到的“夏衍处有否将意见书寄去?”指的大概就是这份材料。
    
    杨绛在后面又说:“平心说,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至少也是一项极繁琐的工作。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译文里的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当时他和我们两地间隔,读到钟书责备他的信,气呼呼地对我们沉默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就又回复书信来往。” 
    
    钱钟书在为人处世上当然比傅雷要圆滑得多。不过说到对当时翻译家的评价,钱钟书出语还要更刻薄一些。傅雷在给朋友的信中,也对此津津乐道,多次引述了钱钟书的话。比如一九五一年九月十四日致宋淇的信:“暑中收到钟书来信,果不出所料,杨绛是代他出席的。据说定了五十种“数一数二之书,落于不三不四之手。”杨绛出席的是北京出版总署召集的翻译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讨论应译的古典作品名单。“不三不四之手”,已经谑而近虐了。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五日傅雷致宋淇信中又说:“钟书报道,燕京有一狂生,未识面,为蒋天佐《匹克威克》校出错误三千余条,写成稿纸四百页寄《翻译通报》,以‘态度不好’退回。附告以博一粲。”一九五三年十一月九日傅雷再次向宋淇转述钱钟书的妙语:“叶君健译《嘉尔曼》,据钟书来信说:‘叶译句法必须生铁打成之肺将打气筒灌满臭气,或可一口气念一句耳。’”
    
    以嘲谑为乐,说话如此尖酸刻薄的大才子倒指责自己不厚道,傅雷当然不服气。
    
    回到我得到的这封信上来。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对译著的出版主要实行约稿制。由分管的编辑先作出一份选题计划。列出要译的书目,译者,大概字数,完成时间等项。傅雷对罗玉君的评价是否影响了选题计划的制定,我们已经难以确认。不过可以查到,文革以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只为罗玉君出版了一部译作,即乔治•桑的长篇小说《安吉堡的磨工》,时在一九五八年。这已经是傅雷写这封信四年以后的事情了。罗玉君这一时期的其它译著仍然都在上海出版。由此或许可以说明,傅雷的批评多多少少还是影响了人文社对译者的选择。
    
    傅雷当然是无可争议的伟大翻译家。他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巨人三传》等作品,都已成为外国文学翻译的经典。他对原作的深入理解,对原作风格的精彩再现,对译文文字气息的整体把握,都是出类拔萃的。当然,如果吹毛求疵,杨绛说的那句话是对的:“译文里的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为别人“捉虱子”的傅雷,也可能会被别人“捉虱子”。
    
    翻译家郑永慧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为傅雷的译作“捉虱子”,在这篇《傅雷译文的失误》里,他写道:“这时我刚好要译梅里美的《科隆巴》,于是就拿原文同傅雷译的《高龙巴》对照。结果令我大吃一惊,译文中错译、漏译、笔误之处达五十余次,最简单的如地名,科西嘉有时译为高斯,有时译作科西嘉;阿雅克修,有时写作阿雅佐,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将译名统一一下呢?还有一些是粗枝大叶的笔误,如将‘我’译成‘你’,将‘眼睛’译成‘声音’,将‘两次’译成‘一次’,‘一小时’译成‘半小时’等等,像傅雷这样的大翻译家,竟然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关于这封简单的信,我是越扯越远了,到这里应该收住了。郑永慧指出的这些问题,当然不容忽视。但我想,翻译是一件“在路上”的工作,译者注定永远奔波在行旅之中,而看不到完美的终点。智者千虑,这些失误无损于傅雷那些美妙译作的盛名。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3-26 08:41:49
    傅雷的信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3-26 08:42:50
    法文书
    
    
作者:诸葛不亮 提交日期:2010-03-26 08:43:38
    卧沙发上仰望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0-03-26 08:51:40
    快抢手高卧:)
作者:乔纳森 提交日期:2010-03-26 09:23:00
    甚好甚好,详密周延,题无剩义。
作者:把吴钩看了 提交日期:2010-03-26 09:31:57
    欣赏美文。。。
作者:元九 提交日期:2010-03-26 09:44:58
    可见此人有眼无珠
    ----------------
     世
作者:anyang 提交日期:2010-03-26 09:45:49
    拜读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3-26 10:15:02
    谢谢元九指正。原来正觉得这里文意不通呢。
作者:玻璃电台 提交日期:2010-03-26 10:23:15
    不是 世,原是 此
作者:脉望 提交日期:2010-03-26 10:44:00
    傅雷先生教育子女的方法有些粗暴。:)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10-03-26 11:05:58
    傅雷小时候是在寡母严格管教中长大的,成年又在国外留学,可以说对中国社会了解不深。话说过来,没有几个人能对1976年的社会了解深的——君不见老舍等人也投湖了吗?
    
    《傅雷家书》中的傅雷太苛刻,对自己,对别人都如此。然要做点事情,人生在世这几十年够用吗?得傅雷那样苛待自己才行。
    
    ————————————————————————————————————————————————————————————————————————————
    
    目前市上通行“华丰体”,那是1933左右铸成的,成绩很糟,当时华丰主人乔进安(大同旧同学)和我诉苦说铜模已做出来,非常难看,工本甚大,废去又不堪损失。谁知到了今天,大家一致采用。可见此人有眼无珠。
    
    “可见此人有眼无珠”,不错,乃是反讽句式,意思是乔进安绝想不到劣货能够通行于世也,竟然见不到华丰体是珠!
作者:空心斋主 提交日期:2010-03-26 11:09:59
    卖啊?呵呵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3-26 11:22:43
    前面傅雷“目前市上通行“华丰体”,那是1933左右铸成的,成绩很糟”,这个成绩很糟是傅雷自己的意见,与后面的“大家一致采用。可见此人有眼无珠”(意思是华丰体很好)似乎矛盾。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0-03-26 11:25:50
    按字型近此,按意思近世。
    
    最好别处再找个世、此看看
作者:箫音 提交日期:2010-03-26 11:28:37
    傅雷对我们那一带人影响很大,不知道现在的小年轻还看不看《傅雷家书》。
作者:宋银羽 提交日期:2010-03-26 11:42:41
    高卧先生好文章,知道了傅雷的另一面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10-03-26 13:01:27
    《约翰•克利斯朵夫》国内有没有人研究?
作者:OskarBecker 提交日期:2010-03-26 13:09:35
    《翻译文学经典的影响与接受 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研究》
    
     * 【作 者】宋学智著
     * 【丛书名】译学新论丛书
     * 【形态项】 297 ; 20cm
     * 【出版项】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06
     * 【ISBN号】 7-5327-4148-6 / I046
     * 【原书定价】 23.00
     * 【主题词】文学(学科: 翻译 学科: 研究)文学 翻译
     * 【参考文献格式】宋学智著. 翻译文学经典的影响与接受 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研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简介:扬州大学出版基金立项资助出版:本书主要对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的译介、研究与接受做了一番梳理和考察,在梳理和考察中,呈现出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东方之行的主要脉络。同时以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作为一部公认的具有广泛、深刻和持久影响力的翻译文学经典,对文学翻译尤其翻译文学中的基本的和本体的问题,进行了既有针对性又有普遍性的探讨、思考和论证。
作者:苇子 提交日期:2010-03-26 13:11:36
    下载后慢慢读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10-03-26 13:17:55
    作者:OskarBecker 提交日期:2010-03-26 13:09:35
    《翻译文学经典的影响与接受 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研究》
    --------------------------------------------------------
    呵呵,还真有,可惜只谈影响与接受。
    希望看到能就原书讲出点儿道道儿(励志啥的就算了)的文章。
    一直感觉“安东奈德”那个插曲,是受Ernest Renan回忆他姐姐的文章影响,
    估计人家早有研究了。
    
作者:苇子 提交日期:2010-03-26 13:24:08
    :“我最后一本《克利斯朵夫》前天重译完,还得从头(即第四册)再改一遍(预计二月底三月初完工)。此书一共花了一年多功夫。我自己还保存着初译本(全新的)三部,特别精装的一部,我预备除留一部作样本外,其余的一并烧毁。你楼上也存有一部,我也想销毁,但既然送了你,事先还须征求你同意。原译之错,使我不敢在几个好朋友眼里留这个污点。请来信“批准”为幸!”
    ------------------------------
    请来信‘批准’为幸!”
作者:苇子 提交日期:2010-03-26 13:31:51
    比如一九五一年九月十四日致宋淇的信:“暑中收到钟书来信,果不出所料,杨绛是代他出席的。据说定了五十种“数一数二之书,落于不三不四之手。”
    ----------------------------------------------------------------
    高卧兄,此处引号好像不对。:)
作者:苇子 提交日期:2010-03-26 13:41:26
    读完!谢谢高卧兄的美文!
    
    个别处逗号还是改为顿号可能更好。
作者:顾安 提交日期:2010-03-26 14:27:05
    好,好,就是好!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3-26 17:53:18
    谢谢苇子指正。
    此还是世,e老说得好。晚上扫张大图再发上来看看。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3-26 21:40:34
    把信里三个类似的字放在一起看一下:
    
    
作者:牟旭兵 提交日期:2010-03-26 21:49:56
    或为此
作者:你中意 提交日期:2010-03-26 22:44:40
    应该是此吧
作者:元九 提交日期:2010-03-26 23:30:01
    记不清是哪位老先生说的吧,看古人尺牍,首先要看文意,然后再看字形,要是单单跟着字形走,会读错很多字。
    此、世行草接近,但“此”字最左边一竖必定很明显,而高卧这个字起笔虽稍有犹豫有点转折,但笔势还是一横。
作者:云乎哉 提交日期:2010-03-27 00:00:28
    不用拉子虚乌有的老先生出来作证了,读“世人”,文从字顺。此人,讲不通,傅雷决不会写这种糊涂话。完毕、、
作者:爽口马老 提交日期:2010-03-27 10:56:19
    作者:箫音 提交日期:2010-03-26 11:28:37
     傅雷对我们那一带人影响很大
    ============
    晕倒
    看来 西北人 是傅迷
作者:二爷 提交日期:2010-03-27 12:23:08
    按新的内容上下文看,应该是“此”要不就根本不通了。
作者:烙铁头 提交日期:2010-03-27 14:14:32
    乔进安有眼无珠,看不到“华丰体”会大行于世。
作者:浅翁 提交日期:2010-03-27 16:34:52
    好材料,好文章。
作者:箫音 提交日期:2010-03-27 16:35:33
    作者:爽口马老 提交日期:2010-03-27 10:56:19
     作者:箫音 提交日期:2010-03-26 11:28:37
     傅雷对我们那一带人影响很大
     ============
     晕倒
     看来 西北人 是傅迷
    ------------------------------
    不小心字选错了,效果可乐~~
作者:旧书缘 提交日期:2010-03-28 10:03:06
    好东东,卖吗?
作者:八百民 提交日期:2010-03-28 15:09:38
    好资料,好文章。
    《La Machine ou L’homme》,西文书名写在中文的文章里,加不加书名号?大小写要调整,不能照着封面(绝大多数都用大写)来。La machine ou l’homme. 没看过这书,字面意思是“机器和人”,很容易让人想起机械唯物主义者拉梅特里的名作《人是机器》(L'homme machine)。
    “花纹”不如说“花边”。“(2006年当代世界出版社傅敏编《傅雷文集》书信卷未收此信)”,这么要紧的一句话,还是单独好好说一下的好,放在括号里太委屈了。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3-28 19:25:41
    遵旨改正。这个Lucien Duplessy查了google好像也查不出太多东西,是否并非啥知名学者?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3-28 19:27:35
    中文文章里引西文书名,一般该加什么符号?所有字母一律大写?
    
作者:注注 提交日期:2010-03-28 20:12:25
    好资料,好文章。好眼力。
    
    中文文章里引西文书名,书名号加不加都见过,也有用斜体排的。
作者:我是多情剑客 提交日期:2010-03-28 20:45:01
    是此,此字我就习惯这样写!
作者:八百民 提交日期:2010-03-28 21:20:43
    这个吕西安.杜普莱西,不知是何方神圣,只知道还写过几本其他文化之类的书,1895-1956年。这本《要么机器要么人》(杜撰的译名,没看过书,不知道是用啥口吻说的,错了不算数啊),网上看到老杜题赠给别人的作者签名本,受赠者貌似不是无名小卒,书现存法国国家科学中心笛卡尔图书馆。
    等OB老来解答吧。
    
    
作者:八百民 提交日期:2010-03-28 21:26:15
    La machine ou l’homme. 法语的标题,第一个词的头一个字母大写,当中出现的专名大写,其余小写。书封的所有字母大写,世界各国似乎都如此,是什么道理不知道,习俗吧。但转引在文字里,要按普通规矩来,该大大,该小小。我们的出版界还有点不管不顾。
    
    注老说的书名印斜体,是了,西文出版物的常规。但最近俺琢磨过这个事,觉得在普通中文出版物里无此必要。这个要明白老外他这么搞的意图,是因为他全篇都是拉丁字母,使用一定的字体突出某些信息,实属必要。书名,咱们有书名号,他们没有书名号,但用斜体,功能正是一样的。我们引用原文标题,是在汉文方块字的环境里,洋文一目了然,就不必再过分强调了。另外,俺个人觉得常用印刷体的Times New Roman,斜体太斜,不美观,看了风驰电掣的,眼晕。现在俺是尽量不用斜体。这方面出版署还没有条例限定吧。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3-28 21:31:17
    八老讲得明白
作者:注注 提交日期:2010-03-28 21:42:54
    是,我也觉得中文不必与西文一律,书名号就是有中国特色又实用的东西。但作为公开出版物,符号还得讲求规范统一,对吧。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3-28 21:49:32
    翻了一本手边上海古籍的《旧文四篇》,里面那篇《读拉奥孔》里外文书名多,钱老的规则似乎是书名里除了介词以外,其它词第一个字母一律大写。不知道这是否也算一种习惯?比如:
    
    《关于戏剧演员的诡论》Paradoxe sur le Comedien
    《静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文评和文学史的问题》 Questions de Critique et d'Histoire litteraire(这个不知道最后一个词首字母为什么又小写?
作者:爽口马老 提交日期:2010-03-28 21:50:42
    那时后置的形容词。
作者:爽口马老 提交日期:2010-03-28 21:51:03
    那是个后置的形容词。
作者:八百民 提交日期:2010-03-28 21:55:09
    《关于戏剧演员的诡论》Paradoxe sur le Comedien
    《静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是一种方式。但是,要区别实词、虚词,麻烦。写:
    Paradoxe sur le comedien
    Les contemplations
    绝对犯不了错误。
    
    字面上看,“戏剧演员”怀疑是“喜剧演员(丑角)”之误。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3-28 22:01:21
    明白了
作者:tbn 提交日期:2010-04-16 01:17:55
    很好。
作者:leenew 提交日期:2010-07-16 13:22:01
    傅雷信札的赝品将在 “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 > 7月24日 第68期拍卖会 > 中国书画二 近现代书画专场”上出现,大家要警惕呀。
    
    http://auction.artron.net/showpic.php?picid=art67380760
作者:井田制 提交日期:2010-07-16 14:41:38
    楼上厉害,有点意思,好像这两封信的内容接近啊
作者:无花 提交日期:2010-07-16 15:38:12
    当然,如果吹毛求疵,杨绛说的那句话是对的:“译文里的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为别人“捉虱子”的傅雷,也可能会被别人“捉虱子”。
    -----------------------------------------
    
    笑傅雷螳螂全力扑蝉,不知身后会有小黄雀以点代面地针砭,有个叫许渊冲的,喜欢专门揪出傅雷的小错误,表示“胜过傅雷”,哈哈
作者:野溪 提交日期:2010-07-16 20:40:07
    傅雷厉害,普通一封信写得跟送排的清样似的,不知誊写了几次?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7-16 21:32:30
    看来需要辨伪,一会儿扫张大图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7-16 21:59:11
    因为雅昌上荣宝图片里,傅雷部分的字迹看不清楚。所以先上一张编辑批语。左边是我买的,右边是荣宝的。看看是两个都假,还是一真一假。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7-16 22:01:58
    傅雷信开始部分的放大
    
    
作者:锡象熏斋 提交日期:2010-07-16 22:07:10
    老高,我觉得你的不容乐观。
作者:冰爽茶 提交日期:2010-07-16 22:09:35
    拍卖那批都是给适夷的?
作者:刀剑笑 提交日期:2010-07-16 22:09:50
    两封里可能有一封是赝品.
作者:冰爽茶 提交日期:2010-07-16 22:11:12
    看着象一真一仿
作者:冰爽茶 提交日期:2010-07-16 22:12:33
    如果拍卖那批都是楼家流出的,不知道高老这份划了大价钱不
作者:野溪 提交日期:2010-07-16 22:13:57
    最近发现三十年代的文人都有些女人气,傅雷、沈雁冰、吴文藻......大概还有很多吧
作者:锡象熏斋 提交日期:2010-07-16 22:22:48
    我觉得编辑批语不是一人写的。荣宝那个很多繁体字的写法是那个时代的韵味,而老高那张更体现现代人的写法。
作者:锡象熏斋 提交日期:2010-07-16 22:26:48
    注意以下的字:
    面、摘、样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7-16 22:27:48
    我在翻一本《傅雷家书墨迹展》,现在还不能给这封信判死刑,等待大家有更有力的证据。
作者:冰爽茶 提交日期:2010-07-16 22:29:06
    斋
作者:金佛老樵 提交日期:2010-07-16 22:36:07
    插一句,前面的“世”“此”之争,按文意还是应该以“此”为妥,“有眼无珠”是用来责骂人瞎了眼,看不见某人或某事物的伟大或重要,这里自然是说华丰主人走眼了,没看出华丰体的好;如用“世”,则是责怪世人把坏的东西看成好的,有眼无珠没有这种用法吧。
作者:锡象熏斋 提交日期:2010-07-16 22:36:20
    编辑批语第二行,荣宝的是写到头自然换行,而老高的似乎在抄荣宝的,为换行而换行。
作者:刀剑笑 提交日期:2010-07-16 22:49:02
    如果拍卖那批是楼适夷家里流出来的,赝品的可能性不大.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0-07-16 22:49:27
    要说好,还是高卧的好。荣宝那个看不真切,但感觉对笔的控制不如高的。
    
    另外提个技术上的问题:高卧的附言是写在信的余纸上?荣宝那个,作为单独的附件,是怎样和信一起传阅、保存的?看不出有别针、大头针、浆糊或者折叠痕迹。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7-16 22:56:46
    带编辑字的第二页放大图
    
    
作者:冰爽茶 提交日期:2010-07-16 22:59:07
    作者:锡象熏斋 提交日期:2010-07-16 22:36:20
     编辑批语第二行,荣宝的是写到头自然换行,而老高的似乎在抄荣宝的,为换行而换行。
    --
    拍卖的图看不全,现在看来大葱这条比较bh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0-07-16 23:00:03
    信写得不错。草书都有根据
作者:野溪 提交日期:2010-07-16 23:02:37
    京城又现才女!单从字论,较扬之水胜出不知凡几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0-07-16 23:04:36
    编辑的,大概不是一个人的字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7-16 23:05:18
    起码傅雷这部分,从纸,钢笔的墨色,字迹看不出什么毛病,我觉得应该不假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0-07-16 23:05:55
    怎么叫为换行而换行?不是都写到头了吗
作者:刀剑笑 提交日期:2010-07-16 23:09:04
     作者:锡象熏斋 提交日期:2010-07-16 22:36:20
     编辑批语第二行,荣宝的是写到头自然换行,而老高的似乎在抄荣宝的,为换行而换行。
     --
     拍卖的图看不全,现在看来大葱这条比较bh
    ----------------------------------------
    摘字一行应该写于(一)行字之后,循惯性思维,这行应该到底,确有为换行而换行的嫌疑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0-07-16 23:15:23
    刀兄的分析我也没看明白。说的是哪个有嫌疑?
作者:刀剑笑 提交日期:2010-07-16 23:21:44
    摘字一行写的时间肯定晚于(一)字这行字,编辑在写(一)字这行字时还没有想到写摘字这行字呢,所以按惯例,(一)字这行字应该写到底,而高的这个写到一大半就换行了,好像事先预留了一个空间.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7-16 23:23:16
    作者:野溪 提交日期:2010-07-16 20:40:07
     傅雷厉害,普通一封信写得跟送排的清样似的,不知誊写了几次?
    ------------------------------------------------------------------
    
    傅雷是个极细致的人,我看《傅雷家书墨迹展》中每封信都工工整整,很少涂抹。
作者:金佛老樵 提交日期:2010-07-16 23:25:38
    感觉小编在作者写给领导的信上直接写批语有些不妥,还是另附纸条比较合适。
作者:刀剑笑 提交日期:2010-07-16 23:28:07
    感觉高兄的这通有点悬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0-07-16 23:29:36
    明白了。多谢。
    
    这行字反正是写不完,早晚要换。字写到这里,如果还要往下写,手腕就移到纸下边,压不住纸,就要忙乱了。早点换行方便。
    
    太扯了?呵呵
作者:badboy1 提交日期:2010-07-16 23:33:43
    对信札不太懂,没出拍卖的图之前绝对认为高卧的是真的。两相对照之后,感觉拍卖的更真。
作者:刀剑笑 提交日期:2010-07-16 23:34:42
    傅雷按稿纸行款写尚且比小编写的更低,小编未按稿纸行款写,理应书写更加自由才对.
作者:刀剑笑 提交日期:2010-07-16 23:36:02
    所以您说的压不住纸的说法不敢苟同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0-07-16 23:40:43
    傅雷写信时,是从右边往左写,左手可以大面积按住。而且这种稿纸,很可能上面或右边是胶粘在一起的。再加上右手腕,可以固定的很好。
    
    编辑写字时,已到最左边,左手能按住的面积很小了,而且是单张纸,无胶粘,右腕再离开纸,写到左下脚时很难固定纸张。移到上面可以用右腕压纸,更自由一些。
    
    是不是这样?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0-07-16 23:49:12
    说不定提前换行,就因为左手压在那里
    
作者:锡象熏斋 提交日期:2010-07-16 23:52:59
    老茶,bh是啥意思?
作者:二爷 提交日期:2010-07-16 23:53:15
    我看着两件编辑的文字是出自一人之手。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0-07-16 23:56:54
    我要跟二爷打赌
作者:别问 提交日期:2010-07-17 00:01:28
    作者:二爷 提交日期:2010-07-16 23:53:15
     我看着两件编辑的文字是出自一人之手。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0-07-16 23:56:54
     我要跟二爷打赌
    =================================================
    我当见证人:)
作者:二爷 提交日期:2010-07-17 00:02:58
    两件字的笔画倒还有些区别,但写字时字的间架结构看着都一样,我觉得笔画好办,要是改了间架结构的习惯太难了。
作者:冰爽茶 提交日期:2010-07-17 00:04:35
    彪悍强悍厉害到位老神在在目光如炬
作者:无花 提交日期:2010-07-17 00:09:56
    找了一幅傅雷写字时的照片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0-07-17 00:15:11
    貌似相同而已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0-07-17 00:15:48
    赌不赌?哈哈
作者:境界 提交日期:2010-07-17 00:21:27
    快赌!输了的请我吃饭!
作者:锡象熏斋 提交日期:2010-07-17 08:33:01
    睡醒一觉,继续琢磨。
    
    正常情况下,完成一封信的顺序是这样的:在空白纸上写信,这信纸应该是平整无皱褶的,信写好后,折叠,装入信封。
    
    高卧的这封信有三道折痕,中间一道不太明显,尚难断定是否是原折痕,但上下两道似乎是先写后折的,因为信中的字在折痕处没有发生笔画间断、错位的现象,这与上述正常情况是一致的,看不出破绽。
    
    但再看高卧的编辑批语,问题来了。批语在折痕处也没有笔画间断错位,尤其是上下两道如此明显的折痕,居然丝毫没影响批语笔画的流畅。对此,我只能理解批语也是在折叠之前就写好的。这就不符合逻辑了。
    
    
作者:太平盛世啊 提交日期:2010-07-17 09:22:15
    1.高卧的是真迹,那么卖给高卧之前,有人抄(伪造)了至少一份,送到了荣宝.
    2.荣宝的是真迹,有人抄(伪造)了至少一份,高卧买到的是赝品
    3.两者全是赝品
    -----------------------
    送拍卖行,首先要过专人的审查,还有预展上,要面对更多挑剔的眼睛,毫无疑问,真迹拍卖行有机会卖到更好的价钱.所以本啊认为,高卧买到的是赝品
作者:diamonds 提交日期:2010-07-17 09:25:48
    批语是楼适夷的字吗?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10-07-17 09:29:46
    比较下来,高卧所藏傅雷书信是后出。
    
    但荣宝斋的是否真品,还需要更多资料。别弄出个真品还在别人手里卖出来还是赝品这样的笑话来。
作者:书塾数树 提交日期:2010-07-17 10:16:23
    信件内容也有不同。高卧这件第一页,傅雷向楼适夷开篇说有几件小事汇报,用①、②说明是2事。而荣宝那件竟是三件事,看雅昌上的图虽然不太清楚,单①、②、③还是不能看错的。②一事,仅叙一行。但高卧这件却没有。从这点,高卧这件也危险了,一般做赝的糊涂毛病,就是抄漏了。
作者:diamonds 提交日期:2010-07-17 10:32:46
    是不是②有字不认识,没敢抄?
作者:二爷 提交日期:2010-07-17 11:07:50
    赌!两个大腰子!E老行不?
作者:无花 提交日期:2010-07-17 11:20:35
     正常情况下,完成一封信的顺序是这样的:在空白纸上写信,这信纸应该是平整无皱褶的,信写好后,折叠,装入信封。
     高卧的这封信有三道折痕,中间一道不太明显,尚难断定是否是原折痕,但上下两道似乎是先写后折的,因为信中的字在折痕处没有发生笔画间断、错位的现象,这与上述正常情况是一致的,看不出破绽。
    
    
    -------------------------------------
    
    这个不知道能说明啥,伪造者也会先写后折的。
    看楼主的东西,第一道折痕很细,是一层纸直接贴面折的,后两道是模糊些,有明显的区别,不知道是什么折叠法,似乎有个可能是上面先折一下,又想起什么,往之间夹了个东西,再次折叠。当然也可能是原折,后藏者往之间夹了什么,导致折痕模糊。
作者:二爷 提交日期:2010-07-17 11:27:57
    也许两件都对,编辑又单写了一张也不是没可能,高卧的那件也许是编辑随手写在信末以提醒自己的,后又单抄了一张交给“设计科”的人也是说得通的事情。书塾兄的分析不无道理,但我还是认为单就这两件东西看,所谓“编辑批语”是出自一人之手。两件东西中“傅”字和“书”字那点的位置以及最后一个“考”字的笔画习惯间架结构简直是一模一样,而且两件都没什么滞涩之感,要说是仿写的我不太相信。最重要的是:仿写它干什么?这不是给自己添麻烦吗?
作者:diamonds 提交日期:2010-07-17 11:43:16
    编辑两张没问题。傅雷的两张何解?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10-07-17 12:02:18
    1954年的时候,交给“设计科”(大家可以查查那个时候是不是有“设计科”)的信件,还会再返回到楼适夷的手里?就是傅雷的原信要交给楼适夷,楼适夷写的那个便条呢?也要交回?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10-07-17 12:34:19
    再楼适夷既然能够从郑的信件中摘抄几句,为什么不只给傅雷这封信也作一个摘抄——既然楼适夷跟傅雷是好朋友,而傅雷这封信攻击了这么多人,委实不宜公开?
    
    所以,便条是假的,信也是假的。
    
    如果从“设计科”科长或者科员家里出来,还有一两分真的可能信,从楼适夷家出来,不可能是这样的。所以,这是假冒从楼适夷家出来的东西。
作者:无花 提交日期:2010-07-17 12:46:18
    哈哈,到红楼侦探手里,不论什么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10-07-17 14:31:47
    楼上的,别夸俺。俺也经不起夸啊。如果俺能够说一点感言的话:就是打假其实比作假容易。评论一个东西总是比自己写一个东西要来得容易得多。其实,傅雷一封信两封信,假一点无伤大雅。但是,如果弄个红楼梦的假版本,送给胡适去,然后胡适的徒子徒孙,信了83年。象俺这样的侦探,反被那些砖家雪者认为是不学无术,也不是作假者的初衷吧?
    
    什么都是游戏。旧货这一行,就是这么回事。数百年的传统了,但,能不能手下留点情啊,别作能够愚弄博士、院士们的假——你也知道,他们一般都是弱智的嘛。呵呵。
作者:境界 提交日期:2010-07-17 14:57:17
    书局高手如云,长学问。
作者:境界 提交日期:2010-07-17 14:58:49
    还有:那两个打赌的,你们接着赌,饭我就不吃了。
作者:锡象熏斋 提交日期:2010-07-17 16:15:52
    书局高手如云,尤其是红楼侦探。
作者:badboy1 提交日期:2010-07-17 16:42:58
    现在北京流行一真造多假,有的还捎带着复印件一块做骗局。好几份假的卖给不同的买主,真的呢,自己留着。还是范伟那句话:不得不防,防不胜防。
作者:书口飘香 提交日期:2010-07-17 16:45:04
    有请护宝锤~
作者:书口飘香 提交日期:2010-07-17 16:50:20
    作者:锡象熏斋 提交日期:2010-07-17 08:33:01
     睡醒一觉,继续琢磨。
    
     正常情况下,完成一封信的顺序是这样的:在空白纸上写信,这信纸应该是平整无皱褶的,信写好后,折叠,装入信封。
    
     高卧的这封信有三道折痕,中间一道不太明显,尚难断定是否是原折痕,但上下两道似乎是先写后折的,因为信中的字在折痕处没有发生笔画间断、错位的现象,这与上述正常情况是一致的,看不出破绽。
    
     但再看高卧的编辑批语,问题来了。批语在折痕处也没有笔画间断错位,尤其是上下两道如此明显的折痕,居然丝毫没影响批语笔画的流畅。对此,我只能理解批语也是在折叠之前就写好的。这就不符合逻辑了。
    
    -----------------------------------
    
    仔细看编辑的批语中,上面折痕处的“本”字,中间折痕处的“寄”字,都有笔画受折痕影响的痕迹。
作者:金佛老樵 提交日期:2010-07-17 17:58:12
    批语在折痕处也没有笔画间断错位
    ---------------------
    用钢笔在折过的纸上划划就知道了,间断错位不是一定出现的,但墨水的浓淡在折痕处可能有变化,大家将上面的图尽量放大自己判断,但随机出现的现象感觉没啥说服力。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10-07-17 18:22:31
    作者:锡象熏斋 提交日期:2010-07-17 16:15:52
     书局高手如云,尤其是红楼侦探。
    ——————————————————————————————————————————————————————————
    哪里,哪里。最多是站在巨人之肩上罢了。
    1 可以翻看上面的内容,初见这封信,我根本就没有想到它有问题——可见,俺不是天生侦探的料;
    2 只有到了后来荣宝斋有拍卖了,如此相似,大家讨论真假,我才来参乎——已经是后知后觉者也。
    3 象既然楼适夷摘录郑的信,为何不摘录傅雷的信件,这种理由智能是偶尔想到,如何成为“侦探秘籍”?不可为法也。
    4 如果没有荣宝斋那封,高卧手中的这个显然毛病更少,若非两厢比较之下,得出高卧后出,即可排除,但看高卧一封,实难断定其为假。
    5 荣宝斋那份,就没有1%的可能性为真吗?当然有!楼适夷就是没有看出要保护傅雷,怎么的?1954年的时候,楼适夷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有收藏癖,一定要收回自己的东西,而“设计科”就连便条也交回了,你能怎么的?而且设计科就是有的,气死你怎么的?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10-07-17 18:30:56
    另外,傅雷称楼适夷为“弟”让俺这个曾经的傅雷米也不舒服。不过,这个可以翻看傅雷给楼适夷的其他书信来眼看。这就又需要资料了。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10-07-17 18:34:32
    同姓兄弟,自己的表兄弟,年长的可以称年轻的为弟,傅雷与楼适夷除非是结拜弟兄,怎么能称人家为弟?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0-07-17 18:39:35
    那封信里有弟?没看见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10-07-17 19:13:18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0-07-17 18:39:35
     那封信里有弟?没看见
    ————————————————————————————————————————————————————
    囧,可以悔棋吗?:)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0-07-17 19:30:24
    俺也悔一步:)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7-17 20:40:21
    多谢大家关心。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7-17 20:51:47
    大葱所说的折痕问题,请看下面放大图,明显是先折后写的。本字在折痕上的一画和折痕之外明显墨色不一。寄字最上面一点明显有断裂。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7-17 20:53:09
    这些细节看小图是看不出来的。特别是拍卖图录上的图片往往难以看清原貌。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7-17 20:57:54
    红楼侦探所提出的疑问则只能证明荣宝那份为伪。因我这件编辑字和傅雷信在一张纸上,编辑不需要再摘引傅信内容。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7-17 21:01:17
    另外,我这封信是单买的,并非是有一批楼适夷家流出的东西。
作者:境界 提交日期:2010-07-17 21:01:54
    是真的就好。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7-17 21:03:36
    此信是和那本法文书一起买的,法文书扉页上有傅雷的法文签名。经查,最后出的巴集确实是仿照此法文书做的封面设计。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7-17 21:11:40
    个人经验,看这种信札的真伪,文本内容往往是次要的。因为作伪者对于文字一般有所本,不太会凭空捏造内容。或是手里有份真的,照着做一份,或是照着书里刊载过的做一份。
作者:四海之内 提交日期:2010-07-17 21:45:21
    好贴,长知识,提一下。
作者:四海之内 提交日期:2010-07-17 22:19:29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说一下,供参考。
    
    两封信傅雷写的部分内容虽大致相同,但文字上的差异还是很大。作伪者为什么不写的一
    
    模一样要这样干?
    
    更奇怪的是:编辑批语部分两封上却写的一字不差,这又是为什么?
    
    我大胆推测一下,仔细看一下拍卖网上的图片后可能就会有一些明白或者说是推测产生了:楼主的这件就是作伪者就是按照拍卖图片上的内容进行伪造的。因为傅雷写的部分内容看不清楚和不全,所以只能在文字上根据能看清楚的部分进行一些加工和编造。而编辑批语部分文字内容看得很清楚,所以就一字不差的照抄了!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推测,如果谁能解释得了我上面的疑问,这个推测就失败。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7-17 22:34:15
    回答四海之内:这封信是半年前买的,当时还没有荣宝的拍卖图片。所以不存在你说的照拍卖图片抄的问题。
作者:四海之内 提交日期:2010-07-17 22:41:32
    抱歉,把发帖日期弄差了。以为是“前几天”。
作者:乱破斋 提交日期:2010-07-17 22:56:19
    没发表过,两者肯定曾有一个共同的源头。也就是说至少在高卧之前,已经抄过了。现在能肯定至少有一份是抄的,关键是谁抄、何时抄。是当年抄了用于不同人保存的还是流出后抄了卖钱的问题。至少上面所有的证据都是些似是而非的,不能证明高卧的为假。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10-07-17 23:17:33
    郑逸良8月28日写的信,是否出版过?
    
    谁能搞到荣宝斋的大图?照理说,计算机好的能够搞到的。
    
    高卧那封,“求古斋”的“古”太奇怪了,再看看荣宝斋的就明白了。
    
    荣宝斋的“改日寄京”中的“改”和“日”有点害相思,而“改”却与上面的“样子”很亲热,一般书写,都是“样子”写完了停顿一下,然后“改日”一起写啊。而高卧的那封,连“改日寄京”都很像。
    
    高卧的后出,荣宝斋的便条也不是自然书写出来的,在“改”后面停了一下,才写的“日”。
作者:alin 提交日期:2010-07-18 01:28:35
    拍卖的信里事项有3个,标号②的那一条高卧的没有,标号③的一段即高卧的②,拍卖的图看不清,但大概可以看出这段有几行谈到求古斋字体,并说让郑逸良去索一份求古斋字样寄京,这是与后面批语里的话相联系的,且与上下文也很和谐,但高卧的信里却没有这几行,如果高卧的信是真,这点很难解释。
    
    信的落款是7月24日,后面批语引了郑逸良8月28日的信,隔了一个月,这其中是怎样的一个程序?
作者:ltfs 提交日期:2010-07-18 09:39:47
    只要内容是真的就好!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7-18 09:53:08
    alin:一般来说,出一本书到了封面设计的程序就接近尾声了。所以我认为傅雷写信到转给设计科之间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并无不妥。此书最后是十一月出版,离郑逸良的意见有两个多月,足够印刷时间。
    
    关于荣宝一信的内容,因图片无法看清,还得下周去看了实物再做结论。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7-18 09:56:09
    另外此信还有一强有力的旁证,即那本法文书。那本书也是傅雷寄给编辑的(扉页有傅雷的法文签名),让其在做封面设计时做参考。我买此信时,此信即夹在书里。这本书应该也是同傅雷信一道由编辑转给设计科。请看最后出书的封面和这本法文书封面对比,设计科正是遵照此书样式设计的。
    
    
作者:alin 提交日期:2010-07-18 09:59:33
    拍卖的图太小,又有水印,多出的一段只能辨认个大概:
    
    我意仿宋体以求古斋为第一,因为它是最先开铸的,字×都尽量仿照宋元版书。其他××商务,因张菊老毕竟是个××专家,对×宋元版字体熟悉,所以笔致还古朴。我已嘱郑逸良去索一份求古斋字样寄京,不知她有没有照办。字样到×××请你与华丰体比较一下,并交编辑部同人研究一下。
    
    此段接在“可见此人有眼无珠”后面。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10-07-18 10:07:17
    可见,傅雷并不讽刺同学,而是讽刺世人有眼无珠,不如华丰体之创造者也。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10-07-18 10:16:34
    “我已嘱郑逸良去索一份求古斋字样寄京,不知她有没有照办。字样到×××请你与华丰体比较一下,并交编辑部同人研究一下。”
    
    安有到了8月28日,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郑逸良还要将求古斋字样“改日寄京”之理?
    
    便条是作假的。荣宝斋的傅雷信也很难为真。但这封信似乎存在过,原件在谁之手,就是天晓得了。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10-07-18 10:18:52
    高卧那封信件的制造者,似乎在弥补便条和信件的矛盾,故意不抄求古斋一段。高卧所买信件后出,当无疑也。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10-07-18 10:32:44
    还要考察一下傅雷信件中日期是公历还是农历?
    
    8月28日,阿拉伯数字写的,一定是公历,农历是八月初一。如果傅雷的七月二十四日是农历,郑还不算过分拖拉,还说得过去。
    
    但傅雷是留法之人,恐怕不会用农历计日吧?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0-07-18 10:50:42
    关于这封信的讨论,很让我长见识。按最坏的结果,如果高卧手里的这封信最后证明了的确是有问题,我觉得遗憾的是高卧这篇文章,可惜了这么好的一篇文章。
    
    信买假了,只要能退货,并不是大问题。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7-18 10:58:51
    alin读出来的这段是铁证,基本上我这封可以被枪毙了。
作者:无花 提交日期:2010-07-18 10:59:17
    傅雷是留法之人,恐怕不会用农历计日吧?
    
    -----------------------------------------
    
    等红楼侦探继续一锤定音。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0-07-18 10:59:20
    高卧的意见,这个帖子怎么处理?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7-18 11:03:39
    信假,内容不假,应该保留。
作者:高卧东山 提交日期:2010-07-18 11:10:35
    通过这封信,通过大家的质疑,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alin最后读出的这段内容是决定性的。非常感谢。同时也可见现在笔迹市场的险恶,以后买东西要加十二万分的小心。
作者:alin 提交日期:2010-07-18 11:18:46
    如果高卧的这封是仿写,那得说技术很高,除了落款我看整篇都很顺眼。删去一段是不是同样的纸只有两张,不够地方写。
    
    两封都真的可能性多少还是存在的,等看看拍卖那封后一页如何再定的好。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10-07-18 11:19:00
    作者:无花 提交日期:2010-07-18 10:59:17
    
     等红楼侦探继续一锤定音。
    
    ————————————————————————————————————————————-
    继续一锤定音的那是王刚。
    
作者:太平盛世啊 提交日期:2010-07-18 11:31:20
     不管成交与否,荣宝的那封必定是真迹,拍卖行的功能就是洗(洗白和洗钱),这正是收藏行当里的游戏规则,哈哈哈
作者:金佛老樵 提交日期:2010-07-18 14:16:37
    又翻看傅雷给黄宾虹的信,高卧这封如不真,荣宝那封也显假,两封或同一作坊出品?
作者:大飞 提交日期:2010-07-18 20:43:34
    呵呵,真有牛的!佩服佩服!
作者:旧书缘 提交日期:2010-07-19 07:32:39
    呵呵,长见识,手稿市场真的很险恶,买东西更要小心了。
作者:锡象熏斋 提交日期:2010-07-19 08:59:41
    这起造假,不懂的人不会去造,不懂的人不会受骗。这是高端骗高端。高卧的东西下真迹一等。
作者:锡象熏斋 提交日期:2010-07-19 09:10:52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0-07-18 10:50:42
    关于这封信的讨论,很让我长见识。按最坏的结果,如果高卧手里的这封信最后证明了的确是有问题,我觉得遗憾的是高卧这篇文章,可惜了这么好的一篇文章。
    -----------------
    假货催生出一篇好文章也不算遗憾,只是破了高卧不拥有不动笔的例。我前两天有种预感高卧会把荣宝的这本也拍下,但现在看来仿造水平如此之高,荣宝本也不敢肯定是祖本,估计高卧不会去买。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10-07-19 10:06:04
    荣宝斋那封没有大图,但我推测里面肯定有很大的漏洞,最后才又做了一个便条来加强说服力。
    
    如果傅雷论华丰体的那段,论罗翻译水平的那段,在别的信里可以找到,则原信都是不存在的。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0-07-19 10:07:22
    三个人,两封信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10-07-19 10:10:58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0-07-19 10:07:22
     三个人,两封信
    ————————————————————————————————————————————————————————
    兄已经破译了?既然高卧已经淡定了,不妨说说?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0-07-19 10:13:45
    我没说法。都是马后炮。觉得总共3个人笔迹
作者:红楼侦探 提交日期:2010-07-19 10:18:04
    我倒是认为高卧的那封信,批语和信主体乃是出自一人之手。而且,1954年距今56年,墨迹应该也不是这个样子的——这当然是马后炮啦。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10-07-19 10:21:10
    看了才知道。等等吧



©版权所有 2002-2019年 布衣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