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书局 > 布衣论坛
《现代学林点将录》收了今人,是否言之过早?
作者:百川 提交日期:2011-01-20 10:31:41
    地数星小尉迟孙新  裘锡圭
        裘锡圭(1935—),祖籍浙江宁波,生于上海。
    
        大陆自国共鼎革后三十年间,学术深受意识形态宰制。相对而言,学科愈热门、愈实用,则人才愈被摧残殆尽;学科愈冷门、愈无用,则学统愈能维持一脉。大抵社会科学领域中,以广义的历史科学保存元气较多,而历史科学领域中,又以考古学与古文字学之类冷门保存元气最多,故而劫波度尽,硕果犹存。 
    
        自八十年代以来,古文字学界群推李学勤、裘锡圭二氏为两大中坚。李视野更开阔,影响亦更广泛,惟论学每多急就,作文太易太多;裘作风谨严,厚积薄发,而撰述又稍嫌拘泥。以裘更专精于文字考释,当世称第一人,故举为古文字研究的代表。惟今日所谓古文字学,在实践中不仅打通地下与纸上,亦兼及思想与历史,文字、文献、文物三位一体,非仅说文解字而已。 
    
        裘氏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初任胡厚宣助教;因胡调往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乃考取其研究生(副博士),随之北上赴京。他原来的研读方向为“甲骨学与商代史”,但个人有志于文字释读,结业前已写出《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五刑》一文;加之随后又分配到北大中文系,治学重心遂转向语文之学。(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按:裘氏自言:“在考释古文字的方法上,受朱德熙先生的影响最深。在研究先秦、秦汉史的方法上,受张政烺先生的影响最深。”故他虽出胡厚宣门下,却身在曹营心在汉,综观其学问旨趣,实更近乎于省吾、唐兰一路。 
    
        此后十余年间,学校内外形势动荡,但他尽量利用有限的时间及条件苦学不辍,铢积寸累,及至七十年代后气候回暖,遂能一展头角,压倒时流。 
    
        裘氏的治学成绩,首要为出土文字材料的考释方面,包括殷商甲骨、西周金文、战国货币及玺印、秦汉简帛等。而观其前后论著,大致早期侧重于上古,即甲金文字的考证,而晚近则侧重于战国以下,即简帛文献的释读;此盖因七十年代以来简帛材料的重大发现所致,非仅其一人如此,实为古文字学群体的大趋势也。 
    
        其次为传世古籍的训诂与评估方面,如《考古发现的秦汉文字资料对于校读古籍的重要性》《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皆出其所长,利用出土材料解决传世文献的疑难;又如《中国古典学重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新出土先秦文献与古史传说》,亦根据新出文献重估古史辨问题,同时对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之说有所修正。 
    
        此外,他虽以语文与文献为本位,仍能兼顾多方,既保持历史学的素养,撰有《关于商代的宗族组织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的初步研究》、《甲骨卜辞中所见的“田“牧“卫”等职官的研究》;又旁及思想史的探讨,撰有《说“格物”——— 以先秦认识论的发展过程为背景》《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后佚书与“道法家”———兼论〈心术上〉〈白心〉为慎到田骈学派作品》;更能汲取人类学为己所用,撰有《寒食与改火——— 介子推焚死传说研究》《杀首子解》。
    
        裘氏著述以论文为多,见于《古文字论集》、《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其中有代表性者另辑为《裘锡圭自选集》,篇幅短小者辑为《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而未结集的近作尚多。专著仅《文字学概要》一种,系由他在北大的汉字学讲义编成。又参与《马王堆汉墓帛书》第一册、《银雀山汉墓竹简》第一册、《尹湾汉墓简牍》、《郭店楚墓竹简》的编校。 
    
        裘氏不好交际,惟与朱德熙交往最密切,两人合撰的论文即有九篇;而李家浩问学于朱、裘,学风亦相类似。三人皆当代朴学之典型,曾合作整理望山楚简,裘、李又一同整理曾侯乙墓器铭及竹简,堪称学林的梦幻组合。 
    
        裘氏多年执教于北大中文系(古文献研究中心),至2005年忽改换门庭,回归母校复旦大学执掌“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他生长于上海,但论学问则成就于北京,实以沪人而作京派;今日衣锦还乡,顿成海上学术重镇,可谓京派大战上海滩矣。至于近时他突破规章,将三轮车夫蔡伟招为博士生,则不过行其所当行,原无意制造新闻话题;盖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学术上本应有之义,何官员读博,皆已司空见惯,而车夫读博,乃少见多怪也?
    
        诗曰:古文奇字尽罗胸,满目丘陵此异峰。壮岁京华甘冷淡,如今海上自开宗。
    
    
    
    裘锡圭教授受邀参加首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并作主旨演讲  
      在2010-10-10 18:01:26 发布:
     
    
      10月6日上午,首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开幕。论坛中方主席、我中心教授裘锡圭先生在开幕式上发表了以《老子与尼采》为题的主旨演讲。
    
      裘锡圭教授的演讲从反传统和对宇宙运动的看法这两方面,探讨了老子和尼采的思想的异同。
    
      裘锡圭教授认为,在反传统思想方面,老子和尼采都是所处时代的旗手。尼采彻底否定上帝和基督教神学,否定传统形而上学的绝对理性,只承认现实世界;他反对基督教道德,要求进行一切价值的重估;对当时社会上的虚无主义、国家主义以及其他弊病,也都持严厉的批判态度。老子提出了凌驾于上帝和天地之上的,非人格、无目的、超道德的“道”作为决定世界的存在和运动的根本力量,这对传统主流思想和信仰造成极大冲击。但是,两者就否定传统之后的走向问题,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尼采要前进,要人们充分发挥创造力,使人类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老子却要后退,要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抛弃已有的文明成果,回复到他认为合乎道的、他理想的原始状况中去。他们都否定很多传统的价值观念,但各自的价值观念几乎完全相反。例如尼采肯定刚强、勇敢,谴责怯懦,以前者为善,后者为恶;老子则肯定柔弱、退缩,贬抑刚强、勇敢。在宇宙运动观方面,老子把道看作决定世界的存在和运动的根本力量,尼采则把所谓“权力意志”看作这样的力量。
    
      裘锡圭教授还指出,尽管作为宇宙根本动力的道和权力意志的性质不同,而且关注的视角不同,老子和尼采给出的宇宙运动图景却仍有明显的共通之处。他们都承认世界上万物不断生成,不断毁灭。他们理解的宇宙运动,在总体上都是无目的的。老子认为道的运动是循环不止的;尼采提出“永恒轮回”说,他的宇宙运动的模式也是循环不止的。
    
      裘锡圭教授总结说,老子和尼采这两位分处东西方的、对后世都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他们思想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对东西方思想文化的比较研究来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值得注意的现象。尼采不受传统束缚而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他的影响几乎遍及全世界,也感染了许多中国学人。老子消极的人生观,在总体上是我们无法接受的,但是老子丰富的充满智慧的思想,有不少直到今天仍然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与裘锡圭教授一同发表主旨演讲的还有本次论坛的欧方主席、意大利著名作家、符号学者艾柯教授。
    
      本届论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欧盟委员会主办,旨在就东西方文明、不同社会类型、知识结构等进行交流。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中欧双方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参加了论坛。论坛为期两天,双方学者就世界观、现代化和美学展开讨论,分享了东西方之间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强调两种文明相互了解的必要性。
作者:阿堵物 提交日期:2011-01-20 10:39:53
    裘锡圭研究生不是考的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他是考的胡厚宣的研究生,胡当时在复旦大学,后来调到中科院,裘锡圭就只能跟过去。
作者:阿堵物 提交日期:2011-01-20 10:43:47
    搂主的帖子里面穿凿附会,蔓延杂说处极多。
作者:阿忠来到北海了 提交日期:2011-01-21 20:51:14
    《现代学林点将录》就一票友之作,作者写着玩的,别拿内容当真了。将们在专业领域的成就,一般大学教授都不熟悉。大嘴写就是娱乐下。
作者:十佳毛驴 提交日期:2011-01-21 21:26:43
    楼上的说法未必对。大嘴老或许可以如此自谦,但实际上他对小学、方术等领域的熟悉程度,恐怕不能以“票友”视之。谓予不信,请看《中国早期方术与文献丛考》一书。《点将录》固然有戏谑之笔,但许多评价,还是贴切到位的。
作者:阿堵物 提交日期:2011-01-21 21:45:44
    不能因为他写过其它东西,就说他的《现代学林点将录》好,这纯粹是因人废言,爱屋及乌。就这句话“ 裘氏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初任胡厚宣助教;因胡调往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乃考取其研究生(副博士),随之北上赴京。”,他就不是实事求是,没有做过调查,信口胡说。他还小学底子厚,我看就是一个家里蹲啊
作者:空心斋主 提交日期:2011-01-21 21:55:57
    盖棺论定害死活人,也害死死人,因此科技奖都给了耄耋,若给年轻的,他老师健在、做饭的健在,那可咋么办,呵呵,姑且看看,姑且听听,难道先生什么事情都信乎?
作者:阿忠来到北海了 提交日期:2011-01-21 22:05:43
    惟今日所谓古文字学,在实践中不仅打通地下与纸上,亦兼及思想与历史,文字、文献、文物三位一体,非仅说文解字而已。 ——
    毛驴,这是学过文字学的?
作者:阿堵物 提交日期:2011-01-21 22:09:35
    这就是一快餐式读物,不是学术书,而是排行榜书,垃圾书
作者:毓水培风 提交日期:2011-01-21 22:21:32
    转点裘锡圭先生自己书上写的:
    
    
    
作者:毓水培风 提交日期:2011-01-21 22:22:06
    2
    
作者:毓水培风 提交日期:2011-01-21 22:22:29
    3
    
作者:毓水培风 提交日期:2011-01-21 22:23:29
    4
    
作者:毓水培风 提交日期:2011-01-21 22:23:53
    5
    
作者:毓水培风 提交日期:2011-01-21 22:24:29
    6
    
作者:爽口马老 提交日期:2011-01-21 22:38:56
    要么是裘先生学术自传里
    撒了谎(就是不懂,谁吃饱撑的,没事撒这个谎干嘛?)
    要么有人妄评。。
作者:阿堵物 提交日期:2011-01-22 01:40:10
     毓水培风的资料非常清楚的显示,他是1956年考取的复旦大学胡厚宣的研究生,然后才是后来随胡厚宣到北京中科院,他的编制也是复旦大学的研究生。而不是《现代学林点将录》所说的“因胡调往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乃考取其研究生(副博士),随之北上赴京。”。朱德熙、裘锡圭的古文字学论文、著作我经常翻看,他们的个人经历也多少了解。简历不能胡编滥造。
    
作者:毓水培风 提交日期:2011-01-22 11:14:47
    既然《现代学林点将录》收了今人,那好办,问问当事人不就行了 :)
作者:李大嘴 提交日期:2011-01-23 00:46:43
    收入裘先生,除了因为他个人的成绩,也因为古文字学在当代应当有一个代表
作者:李大嘴 提交日期:2011-01-23 00:52:09
    就这句话“ 裘氏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初任胡厚宣助教;因胡调往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乃考取其研究生(副博士),随之北上赴京。”,他就不是实事求是,没有做过调查,信口胡说。他还小学底子厚,我看就是一个家里蹲啊
    ——
    想挑毛病的心理,我可以理解,不过拜托挑点像样的毛病,曾相湘好歹还挑出一个“份”字啊,这算什么呢?
    我哪句话说裘先生是历史所的研究生呢?“乃考取其研究生”,就是考了胡的研究生,我就是不想涉及裘先生到底算是哪里的研究生这个问题。
    求你了,读书带点脑子,不带这样的!
作者:阿堵物 提交日期:2011-01-23 07:45:17
    作者:李大嘴 提交日期:2011-01-23 00:52:09
     就这句话“ 裘氏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初任胡厚宣助教;因胡调往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乃考取其研究生(副博士),随之北上赴京。”,他就不是实事求是,没有做过调查,信口胡说。他还小学底子厚,我看就是一个家里蹲啊
     ——
     想挑毛病的心理,我可以理解,不过拜托挑点像样的毛病,曾相湘好歹还挑出一个“份”字啊,这算什么呢?
     我哪句话说裘先生是历史所的研究生呢?“乃考取其研究生”,就是考了胡的研究生,我就是不想涉及裘先生到底算是哪里的研究生这个问题。
     求你了,读书带点脑子,不带这样的!
    
    
    我看不带脑子读书的好像是这位李大嘴先生,“因胡调往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乃考取其研究生(副博士)”,大家看看这句话,是不是因果关系。对这句话只能以这种解释为基础:因果关系表时间承进,那就是胡厚宣调到中科院在前,裘锡圭考他的研究生在后。凡是带脑子的读书人都先这么理解
作者:阿堵物 提交日期:2011-01-23 07:49:58
    我哪句话说裘先生是历史所的研究生呢?“乃考取其研究生”,就是考了胡的研究生,我就是不想涉及裘先生到底算是哪里的研究生这个问题。
    
    
    《现代学林点将录》“因胡调往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乃考取其研究生(副博士)”这句话大家只能理解为裘锡圭的研究生经历跟复旦大学一点关系都没有,倒是跟中科院有关系,“我就是不想涉及裘先生到底算是哪里的研究生这个问题。”很抱歉,你自己的文字能力太差了,高估了读者的解读能力
    
作者:百川 提交日期:2011-01-23 08:15:12
    阿堵物瞎打岔
作者:阿堵物 提交日期:2011-01-23 08:35:49
    没意思,不让说话,不说了。
作者:DF-21D 提交日期:2011-01-23 08:50:22
    此后十余年间,学校内外形势动荡,但他尽量利用有限的时间及条件苦学不辍,铢积寸累,及至七十年代后气候回暖,遂能一展头角,压倒时流。
    
    这不是给人捧臭脚吗,让裘先生看到他会无地自容的,我昨日将《现代学林点将录》有关他的评论转述给裘先生听,他只是淡然一笑,说了一句“勿搭界”
作者:李光头 提交日期:2011-01-23 11:59:59
    我昨日将《现代学林点将录》有关他的评论转述给裘先生听,他只是淡然一笑,说了一句“勿搭界”
    -------------这个很给力。
作者:李大嘴 提交日期:2011-01-23 22:22:52
     这不是给人捧臭脚吗,让裘先生看到他会无地自容的,我昨日将《现代学林点将录》有关他的评论转述给裘先生听,他只是淡然一笑,说了一句“勿搭界”
    __
    呵,搬出裘先生出来了。裘先生并不是只有你才能认识,他又何待你转述才知道点将录对他的评点呢?
    我想,裘先生觉得有点难为情的,倒不是这里。
    各位既然不满意,何不找篇你们觉得总结裘先生最好的文章贴过来,让我学习一下呢?
作者:图书看守员 提交日期:2011-01-23 23:12:11
    书很有意思。刚看到宋江,还没看到裘锡圭呢:)
    有两个地方我有点意见:
    “罗尔纲的考证太平天国史的方法,即由此文(胡适的《醒世姻缘传考证》)领会得来”的说法,表述欠准确。其实是罗尔纲帮助胡适校勘整理《聊斋全集》的这一段经历,对他本人从事学术研究影响很大。他说:“胡适叫我用对勘方法来编《三种聊斋全集目录对照表》,其影响之大,是出于他意料之外的。”“适之师根据我的对勘表作出这篇辨伪的实例,教导了我用对勘方法来解决考证问题。五十年代首先用来解决太平天国史料辨伪问题,写了我的太平天国史辨伪代表作《太平天国史料里第一部大伪书——〈江南春梦庵笔记〉考伪》。到八十年代,以长达十年的时间解决了《水浒传》的原本和著者的问题。”(参见“发现胡适、罗尔纲抄校本《聊斋全集》”)
    另外胡先生考证余英时所见大陆学术领导人为赵复三,如果我记忆不误的话,余英时的一个视频访谈明言其为胡绳。(见“超星大学堂”)
作者:李大嘴 提交日期:2011-01-23 23:38:32
     “罗尔纲的考证太平天国史的方法,即由此文(胡适的《醒世姻缘传考证》)领会得来”的说法,表述欠准确。其实是罗尔纲帮助胡适校勘整理《聊斋全集》的这一段经历,对他本人从事学术研究影响很大。他说:“胡适叫我用对勘方法来编《三种聊斋全集目录对照表》,其影响之大,是出于他意料之外的。”“适之师根据我的对勘表作出这篇辨伪的实例,教导了我用对勘方法来解决考证问题。五十年代首先用来解决太平天国史料辨伪问题,写了我的太平天国史辨伪代表作《太平天国史料里第一部大伪书——〈江南春梦庵笔记〉考伪》。到八十年代,以长达十年的时间解决了《水浒传》的原本和著者的问题。”(参见“发现胡适、罗尔纲抄校本《聊斋全集》”)
    ——这个问题,待查查出处。似乎是罗尔纲在不同场合,作过不同的表述,各有侧重而已。
    
    另外胡先生考证余英时所见大陆学术领导人为赵复三,如果我记忆不误的话,余英时的一个视频访谈明言其为胡绳。(见“超星大学堂”)
    ——这个是我猜错了。余英时当面对李怀宇说,是胡绳。但胡绳带团出国的那次,也许就不是钱锺书那一次了。
作者:李大嘴 提交日期:2011-01-25 15:19:28
     “罗尔纲的考证太平天国史的方法,即由此文(胡适的《醒世姻缘传考证》)领会得来”的说法,表述欠准确。其实是罗尔纲帮助胡适校勘整理《聊斋全集》的这一段经历,对他本人从事学术研究影响很大。他说:“胡适叫我用对勘方法来编《三种聊斋全集目录对照表》,其影响之大,是出于他意料之外的。”“适之师根据我的对勘表作出这篇辨伪的实例,教导了我用对勘方法来解决考证问题。五十年代首先用来解决太平天国史料辨伪问题,写了我的太平天国史辨伪代表作《太平天国史料里第一部大伪书——〈江南春梦庵笔记〉考伪》。到八十年代,以长达十年的时间解决了《水浒传》的原本和著者的问题。”(参见“发现胡适、罗尔纲抄校本《聊斋全集》”)
    ——查过了,罗尔纲谈《醒世姻缘传考证》对他的启发,见《师门五年记》第二节。在初版的《师门辱教记》里谈得更详细,说他考证朱九涛、洪大泉、黄畹,甚至关于清代军制问题,都源于这篇《考证》的方法。
作者:王小二 提交日期:2011-01-25 15:28:49
    《现代学林点将录》对作古之人的评点要查实材料,对存世的要做访谈,起码在出书之前要让人家过目,要不然真的很难为情,溢美之词太多了。
作者:王小二 提交日期:2011-01-25 15:39:22
    费氏早年就读哈佛时,承韦勃斯特指点,得知故宫所藏清末档案已开放,中国近代史大有可为;毕业后获罗兹奖学金,赴英伦剑桥攻读博士。
    
    李大嘴,不是剑桥是牛津,对不?
作者:梵一 提交日期:2011-01-25 15:46:54
    牛津剑桥都是名校,都是英语授课,差不多得了
作者:王小二 提交日期:2011-01-25 15:50:18
    是差不多,呵呵。差哪去了
作者:李大嘴 提交日期:2011-01-25 15:55:55
    这位王小二先生不知有没有看到《点将录》的纸书?写书应当认真,批评别人也要认真。
    
    批评我溢美之词太多,而不是苛刻之词太多,我真应当觉得欣慰了
    
    查实材料我不辞其繁,但访谈今人则非我所能所愿了。
    
    费正清在哈佛毕业后去的是剑桥读博,多年后拿的是牛津博士。这类问题,希望批评者查清楚一点,不然我还真查不过来。
    
作者:王小二 提交日期:2011-01-25 15:59:33
    不会吧,《费正清对华回忆录》说他在牛津上的学,他的百度简历也是这样:
    
    1929—1931 获得罗兹奖学金,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   1932 2月到中国为其博士论文做研究;初夏,在北京与威尔玛·迪尼奥·卡侬(Wilma,Denio·Cannon)结婚   1933—1935 任北京清华大学讲师   1935 圣诞节离开中国返美
作者:王小二 提交日期:2011-01-25 16:10:28
    我以前没有听说过《点将录》,这是头一回听说,这两本书(是两本?)的部分章节最近才在布衣论坛看过,有一个感觉不知准不准,你喜欢用一些模棱两可的字眼,如“似”之类,表面上看四平八稳,实际上这是不准确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如,“此盖因七十年代以来简帛材料的重大发现所致”这就多少有些似是而非
作者:李大嘴 提交日期:2011-01-25 16:14:41
    抱歉,收回最后对王小二的反驳!
    
    我刚才查的是陶文钊给《费正清集》写的前言,也许原来也是参考他的。再查费正清回忆录,确实是牛津。
作者:王小二 提交日期:2011-01-25 16:15:36
    大抵社会科学领域中,以广义的历史科学保存元气较多,而历史科学领域中,又以考古学与古文字学之类冷门保存元气最多,故而劫波度尽,硕果犹存。
    
    
    相对而言,学科愈热门、愈实用,则人才愈被摧残殆尽;学科愈冷门、愈无用,则学统愈能维持一脉。
    
    
    相对而言,大抵,说白了都是废话
作者:李大嘴 提交日期:2011-01-25 16:16:11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我以为世界上的事情,很少这样的
作者:王小二 提交日期:2011-01-25 16:20:02
    大嘴先生,我不是有意批评你,你的《点将录》我看了看,确实写的不错,可要点评的人实在太多,不可能对每个人都了如指掌,出现纰漏在所难免,这也是这类书的通病。费正清和裘锡圭、李家浩、朱德熙地著作、论文我读过很多遍,自认为在个别处要懂一些
作者:李大嘴 提交日期:2011-01-25 16:30:36
    可要点评的人实在太多,不可能对每个人都了如指掌,出现纰漏在所难免
    ——呵呵,用你的话说,这也是废话啊
    
    费正清和裘锡圭、李家浩、朱德熙地著作、论文我读过很多遍,自认为在个别处要懂一些
    ——欢迎多作真正“个别处”的批评,就像以前五明老那样。
作者:图书看守员 提交日期:2011-01-25 16:33:55
    大嘴兄真的是认真,书也藏得多,《师门五年记》看来好几个版本都有。我是这样认为的:不管罗尔纲谈《醒世姻缘传考证》对他考证的影响措辞是怎样的,真正对他影响大的还是住在胡适家里帮助胡适校勘《聊斋全集》的那一段经历,胡适手把手教他写了《三种聊斋全集目录对照表》,这个校勘方法他以后用在考证太平天国史上,结果受益无穷。所以我认为大嘴兄只说他是受了《醒世姻缘传考证》这篇文章的影响,有些表述不准确。如果只是看了胡适的文章而受到启发,那么这样的情况很多,包括顾颉刚辨伪古史也是看了胡适文章的启发,但是胡适不会因此去写《师门辱教记》。胡适正是根据罗尔纲的《三种聊斋全集目录对照表》写出了他的《醒世姻缘传考证》,罗尔刚反复申述他与这个文章的关系,也是沾沾自喜有自己的功劳在里面,如果只是读了这个文章而受到启发,那么意义就不大了。罗尔纲为胡适抄校的《聊斋全集》我有影印件,大嘴兄如有兴趣,可以奉送一份:)
作者:图书看守员 提交日期:2011-01-25 16:40:03
    但是胡适不会因此去写《师门辱教记》。
    ======================
    但是顾颉刚不会因此去写《师门辱教记》。
    
作者:李大嘴 提交日期:2011-01-25 16:45:43
     大嘴兄真的是认真,书也藏得多,《师门五年记》看来好几个版本都有。我是这样认为的:不管罗尔纲谈《醒世姻缘传考证》对他考证的影响措辞是怎样的,真正对他影响大的还是住在胡适家里帮助胡适校勘《聊斋全集》的那一段经历,胡适手把手教他写了《三种聊斋全集目录对照表》,这个校勘方法他以后用在考证太平天国史上,结果受益无穷。所以我认为大嘴兄只说他是受了《醒世姻缘传考证》这篇文章的影响,有些表述不准确。如果只是看了胡适的文章而受到启发,那么这样的情况很多,包括顾颉刚辨伪古史也是看了胡适文章的启发,但是胡适不会因此去写《师门辱教记》。胡适正是根据罗尔纲的《三种聊斋全集目录对照表》写出了他的《醒世姻缘传考证》,罗尔刚反复申述他与这个文章的关系,也是沾沾自喜有自己的功劳在里面,如果只是读了这个文章而受到启发,那么意义就不大了。罗尔纲为胡适抄校的《聊斋全集》我有影印件,大嘴兄如有兴趣,可以奉送一份:)
    ——“管理员”也很认真。其实你说得当然也不错。校勘《聊斋全集》跟胡的《考证》,本来就是相关的。你强调的这点,我其实在罗尔纲那条里也说了。而在胡适这条,我是为了强调胡适这篇文章,才这么说。
作者:图书看守员 提交日期:2011-01-25 16:54:37
    呵呵,还没看到罗尔纲呢,就妄发议论。得抓紧时间看了:)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11-01-25 18:27:17
    《现代学林点将录》:学术史的识与趣
    2011-01-14 15:00 南方都市报
    
    胡文辉 《现代学林点将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版。
    
      凡大著作,必能使深人得其深,浅人得其浅,看热闹者得其热闹。《现代学林点将录》固为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之大著作,兼具广度与深度,初学者可以之为津逮权舆,专门家亦可从中获得珍罕的材料和启示的灵光。
    
      《现代学林点将录》正文部分曾在报纸连载,然间断、零篇读之与一鼓作气读毕包括注释在内的整本书,感受绝然不同。读此六十余万字的大著,愈进愈能体会作者用心之细、裁断之精。有全局在胸,故平停曲直、论议短长,皆在广阔背景、纵深脉络中展开,无陬见浅识之病。善读此书者,必因枝以振叶,沿波而讨源:作者在正文中所加按语,往往收横向比较与纵向总结之效,这就使得单个学者的成就不再只是孤立之现象,此种贯穿之功,非具史学卓识、文学高才者不能办。季羡林一条按语中论陈寅恪与季羡林之同异,曰:“陈寅恪早年欲通过梵汉藏对勘的方法研治佛教,与季氏取径似甚接近,但其旨趣始终偏重历史、宗教而非语言,加之学无名师,实于梵文入焉而不深,不及季氏远矣。然陈氏为学触类旁通,处处有因缘,固为通人之学;而季氏专精一业,往而不复,则终成专家之学耳。”此为横向比较。余英时一条按语中论学术史研究,谓:“民国学术史为近年显学,余氏无心以此为专业,而自成此学宗师。盖余氏论民国学术史,亦如梁启超、胡适、钱穆论清代学术史,皆有广博的旧学素养以作凭借,故能出古入今,游刃有余。台湾王汎森得其嫡传……为中年一代的佼佼者。大陆诸家,如桑兵、罗志田、陈平原则相对缺乏古典学问的背景,山外看山,海边测海,即所谓‘对塔说相轮’,虽提倡总结有功,而论说终隔一层。”此为纵向总结。见识之精确、抑扬之大胆,可谓得未尝有。
    
      作者特重史学,于史学修养亦最深,然绝非囿于一途。书中论钱锺书一条谓:“表面上看,钱氏横贯中西,广涉四部,但论学术趣味,他视野所及,始终以语文修辞现象为中心,大体不出词章之学的范围……其取径既非比较语言学,亦非比较文学,勉强名之,可称比较修辞学欤?借用伯林的比喻,他看似无所不知的狐狸,而实为兴趣单一的刺猬。”透辟深刻,虽治文学者亦不能道。
    
      作者于中国现代学术史文献之精熟,宇内无与抗手者,闻见之广、治学之勤,每令人舌矫不下。最明显的例证要属此书中篇幅往往不下于正文的注释部分。作者此前的巨著《陈寅恪诗笺释》便以引用文献浩博蜚声学界,此番《现代学林点将录》更上层楼,引书无虑数千种,其中稀见材料甚多,堪称学术史研究之“富矿”;作者采铜于山,踵继者将以铸新钱,可预卜矣。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11-01-25 18:27:41
    《现代学林点将录》行文庄谐并出,为严肃的学术史增添了活泼的色彩。如点叶德辉为“浪子燕青”,并谓:“叶氏处世,为海内名士,亦为地方一霸;以好书称,亦以好色称……其好色,则逛青楼,捧旦角,粉头断臂,男女通杀……其好色而及于书,故又不辞诲淫之讥,汇辑房中、香艳诸书为《双梅景闇丛书》。则比之为学林浪子,岂不相宜?”又谓:“(叶德辉)门下士以杨树达最显于世。杨氏民国时有《郋园全书序》之作,于叶氏极鼓吹之能事;而1949年后,叶为‘反革命’,为‘土豪劣绅’,于其人不能不有所避讳。于是举世但知杨氏曾为毛泽东师,岂知叶氏曾为杨树达师耶?”总评诗曰:“如何头角总难驯,名士收场竟劣绅。书与老婆都不借,叶公原是性情人。”诙谐中实寓深意。此非独为作者脾性之体现,亦以见现代学人心性之一斑,与刻下学院中拘于规矩绳墨者固判然有别。
    
      作者之理想襟抱,似于论唐德刚一篇中表露最多,欲明其心志所向,或宜先读此篇。作者赞许唐氏史学,曰:“知人论世,是其特色,虽非史学正途,却非正途史家所能为……”又曰:“唐人刘知几论史学素养,特举才、学、识三项;今观唐氏,则‘才’、‘识’俱佳,‘学’虽稍逊,而能另增一‘趣’字。其书以论带史,借古说今,处处有我,可称史话(史谭)兼史评(史论)的现代变体。其长处在文笔、在议论,史料则顺手拈来,考订亦偶有粗疏,故不符合今日学院派史学的标准;然在学术专门化、匠气化、细碎化的时代,叙事史的传统自不当绝,史有别裁,不可无此一家也。以其文章诙谐百变,姑拟之为梁山泊鬼脸儿,可乎?”又曰:“唐氏……与胡适交往密切,但他在学问上自有立场,对胡虽尊重而不迷信。胡当年最喜引用唐代洞山和尚事教导后辈:洞山极敬其师,而旁人问洞山:‘你肯(赞同)先师也无?’答:‘半肯半不肯。’问:‘为何不全肯?’答:‘若全肯,即辜负先师也。’唐氏由此引申:‘对老师我们要半肯半不肯……’其意甚是。学林点将,评判前贤,不亦当‘半肯半不肯’耶?”则作者心事,呼之欲出矣。作者所履亦非史学正途,然其才、学、识固不输于正途史家,而其“趣”犹过之。
    
    
作者:五明子 提交日期:2011-01-25 18:28:06
    《现代学林点将录》一书聚讼最多处,在其人选,次则入选者之高下位置。初读此书,谅无完全认同作者选目之理,然读久之,始渐渐发觉此目之稳妥。诚或有数人可议,而大体观之,则可谓合理确当。摒熊十力等“玄学家”、未选黄侃等旧派学者、选张荫麟而舍吴晗,处置都自有其道理。作者于例言中已将可能出现之质疑反驳屏挡殆尽,故读者宜反复读此例言,庶几能明其论学宗旨。余于选目唯有一疑滞处:中国学者一百零九人中,具狭义之西学背景(西方文史哲,不含语言文字)者,止胡适、萧公权、钱锺书、雷海宗、汤用彤、潘光旦、张五常、陈康、姚从吾九人而已;而治西学且与中国学问毫不相涉者,止陈康一人而已,则《现代学林点将录》实以陈康一人代表西学学者。愚以为,陈康一人殊难代表中国的西学成就,而中国的西学又不足与中国的中国学问相提并论,因此,与其选此一人,不如一个不选,将治西学者悉数摒除,以存中国学问之醇。陈康之席,或可由陈荣捷代之,陈荣捷在中西间通骑驿,于中国学问功德非浅鲜。
    
      若谓《现代学林点将录》尚存遗憾,则格于《水浒》旧制,人选仍嫌不足,篇幅未能放开。作者如能再接再厉,写出“点将续录”,将现代学林的各色人物囊括其中,而非仅以学术成就为唯一标尺,则会更加有趣。民国学界,牛鬼蛇神、魑魅魍魉极多,如“卫大法师”卫聚贤、“思想狂人”许思园、“土匪名士”陈柱尊、专买他人译著署上己名的陈彬龢等辈,若以作者诙谐之笔法评骘一番,定能获读者青睐;即令不名之《点将录》,亦不妨称之《录鬼簿》。
    
      ●蔺且(学者)
    
    
作者:八百民 提交日期:2011-01-25 20:36:41
    怎么偏偏挑出陈康来说话?俺也琢磨过他入选的根据,后来发现中研院首届院士他已上榜,可以算是预选入围;私揣最老的心思,大概还在陈康跟西人斗西学,而有所成就。普通文科生出国,泰半是选个中国题目做学位论文。要表彰的大概是这股劲头吧。陈康传最末了的一个注,其言辛辣,给现代西学名流侧肋结结实实来了一攮子。开头没忘了提金岳霖、洪谦,注里也写了陈康的门生。加在一块儿,陈康传是成功的。
    
    白则味,大嘴老在文中援据胡适对陈康的推崇。点将录中胡适屡屡露面,没有索引可查,估计出场几十回有了,貌似是嘴老特邀的专家委员会主席。
作者:图书看守员 提交日期:2011-01-25 21:05:57
    作者特重史学,于史学修养亦最深,然绝非囿于一途。书中论钱锺书一条谓:“表面上看,钱氏横贯中西,广涉四部,但论学术趣味,他视野所及,始终以语文修辞现象为中心,大体不出词章之学的范围……其取径既非比较语言学,亦非比较文学,勉强名之,可称比较修辞学欤?借用伯林的比喻,他看似无所不知的狐狸,而实为兴趣单一的刺猬。”透辟深刻,虽治文学者亦不能道。
    -----------------------
    似乎“治文学者”陈子谦先发此论,并获钱锺书首肯。明日当发箧寻出《钱学论》此段贴上。
作者:云乎哉 提交日期:2011-01-25 23:29:22
    王小二弟弟应该知道百度百科是不能当《辞海》来引用的吧。说人家不对,自己就这点手段,是不是本钱薄了点?
    “对存世的要做访谈”,还活着的人,那叫健在,存世的那是物件,不能被访谈。
    您还说了,“费正清和裘锡圭、李家浩、朱德熙地著作、论文我读过很多遍”,这话听着怎么这么别扭啊
作者:王小二 提交日期:2011-01-26 06:28:30
    百度最多是一个参考,《费正清对华回忆录》的说法总比李大嘴转引的材料可信吧。李大嘴之所以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原因不外有二:
    1、对点评的人“不知其人”,谈不上稔熟,人家的论文、专著读的少
    2、参考材料单一,没有多方求证。转引材料更不可信。
作者:王小二 提交日期:2011-01-26 06:36:29
    作者:云乎哉 提交日期:2011-01-25 23:29:22
     王小二弟弟应该知道百度百科是不能当《辞海》来引用的吧。说人家不对,自己就这点手段,是不是本钱薄了点?
     “对存世的要做访谈”,还活着的人,那叫健在,存世的那是物件,不能被访谈。
     您还说了,“费正清和裘锡圭、李家浩、朱德熙地著作、论文我读过很多遍”,这话听着怎么这么别扭啊
    
    
    云乎哉先生,拜托你看清楚,我引用的证据是《费正清对华回忆录》,李大嘴引证的是转引材料。他自己都承认错了。百度、维基只是参考,没人把它当回事。
作者:云乎哉 提交日期:2011-01-26 07:14:04
    自己看清楚就行,百度没什么可参考的,还拉来当什么旁证、、
    好的,王小二是存世的牛津专家,牛得很,好了吧
作者:李大嘴 提交日期:2011-01-26 14:29:40
    呵呵,云老息怒,算了!小二先生毕竟指出了一个错误,有贡献。
    自然,对费老读什么学校这类问题,写的时候当然是参考比较简明的材料,不可能事事“多方求证”。
作者:图书看守员 提交日期:2011-01-26 17:45:18
    作者特重史学,于史学修养亦最深,然绝非囿于一途。书中论钱锺书一条谓:“表面上看,钱氏横贯中西,广涉四部,但论学术趣味,他视野所及,始终以语文修辞现象为中心,大体不出词章之学的范围……其取径既非比较语言学,亦非比较文学,勉强名之,可称比较修辞学欤?借用伯林的比喻,他看似无所不知的狐狸,而实为兴趣单一的刺猬。”透辟深刻,虽治文学者亦不能道。
     -----------------------
    “治文学者”陈子谦《钱学论》“引论”说钱锺书写信给郑朝宗:“子谦拈出弟非'比较文学'者,卓见明论,超越一切谈士;此意弟数示人,而听者眇眇,得子谦而发挥透彻,弟既喜且感,引为真赏。”窃意以为钱锺书所不喜者为“比较”二字,世人但见钱书征引浩繁,并及中外,就目之为“比较文学”,其实钱文所引证,视行文之需要,无所谓中外之畛域,根本就于“比较”无所措意,故引陈子谦非“比较文学”说为真赏。胡先生议论袭此观点,但又冠钱学为“比较修辞学”,非不中陈子谦说之肯綮,且“修辞学”之说,亦只为钱学多边之一边矣。此外,否定钱学非“比较文学”之说,最早亦非陈子谦,周振甫1977年“《管锥编》选题建议及审读报告”已先言之,盖因内部资料而钱锺书未见也。
作者:李大嘴 提交日期:2011-01-26 18:11:53
    呵呵,说我沿袭《钱学论》的观点,还是应当把《钱学论》本身的论述引出来嘛,光列出钱先生的信是不够的,看不出怎么相似。
    
    简单说吧,《钱学论》这样的书,未曾入我眼。“看守”兄不妨做做王彬彬,我不介意:)
作者:图书看守员 提交日期:2011-01-26 18:41:11
    《钱学论》本身的论述太长了,不想敲字了。钱锺书也不是看《钱学论》这本书而写的信,是看他的毕业论文。陈子谦的毕业论文见郑朝宗编的《管锥编研究论文集》。我是这样觉得:“比较文学说”大概是钱学研究界的一大公案,主张者和反对者各有其人,而第一个反对钱学为“比较文学说”者大概是钱学这一业界很了不起的,而大嘴兄非“比较文学说”而不出注,会让人误会此说“透辟深刻,虽治文学者亦不能道”。固然这个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说法,而且很有可能也是大嘴兄自己的心得,但是前人既然有此说,只好加注以示不掠美。钱大昕碰到自己的考证偶然和古人相合,都要删去,大嘴兄怎可不如钱大昕?:)我上面那段话的论述重点已经不在因袭的问题上,而是转到了“比较修辞学”这一说上,我认为非但不是“比较”,“修辞学”更是不准确的说法,“文学”的涵盖面还比较广阔从而也更模糊。其实,在我看来,钱学从形式上来,就是古已有之的笔记札记体,从内容上看,就是诗话发展来的更高层次的文艺鉴赏论。大嘴兄应当就现在的观点再进一步有所发挥。
作者:李大嘴 提交日期:2011-01-26 22:47:37
    如果陈子谦真有完全一样的说法,自可考虑加注,但照看守兄说的,陈子谦只是反对“比较文学”说(确实这也不算什么了不起),而我是说“比较修辞学”,似乎并不一样——这本来就是我的认识,干吗要“中陈子谦说之肯綮”呢?
    
    其实见解表面看来接近,内涵未必一样,识者自知。至于钱大昕要删掉跟古人相合者,那是考证性的东西,跟评论性的东西不完全一样。
    
    至于看守兄说“大嘴兄怎可不如钱大昕?:)”,这是对我的最高评价了:)
作者:之乎 提交日期:2011-01-26 22:55:26
    中国人就爱究(揪)字眼,李师此书若换个书名,叫个《民国学人小传(外传)》什么的,就少费许多口舌,当然眼球也随之少了好些,看你图什么了。
作者:李大嘴 提交日期:2011-01-26 23:10:46
    确实,我比较功利,如果是《民国学人小传(外传)》,我就不会写了
作者:天一小 提交日期:2011-01-26 23:49:49
    谢谢,子师插大嘴
作者:王灌汤 提交日期:2011-01-26 23:56:29
    李师师知道,呼保义的相好。李师就不知道了
作者:爽口马老 提交日期:2011-01-27 22:25:33
    如果钱钟书
    不成天引用
    蚯蚓字母 壮声色
    谁还议论他?
    他无非就是:
    一)
    某种观念
    甲 语言文化
    表达若斯
    乙 语言文化
    表达若斯
    
    二)
    某种表达方式
    甲语言社会 字母串x
    乙语言社会 字母串y
    
    基本上就是
    比较修辞学
作者:一世永飘 提交日期:2011-01-27 23:00:07
    马老突然会说话了
    
    难得!小红花一朵
作者:爽口马老 提交日期:2011-01-27 23:04:06
    跪叩飘姥:)))))))))))))
作者:tbn 提交日期:2011-01-30 07:33:26
    logon
作者:无花 提交日期:2011-02-05 03:39:10
    “知人论世”现在是个很高的标准了。看了楼上几位关于“比较文学说”的看法,我觉得如能“知人论世”,那么钱锺书所称誉的“真赏”,不可作为钱锺书真实看法的证据,正如陈子谦的老师郑朝宗(“钱学”的发明者)最早弄出的“比较”,钱锺书也曾带着感激的口吻称是“赏音最早者”,其实并非真“赏音”的。“钱学泰斗”陈子谦的那部大砖头,就不说了,李大嘴的看法是“不曾入我眼”。
    另外,如能就书论书,我觉得不存在所谓的“掠美”问题,钻入牛角尖,书就没法写了。
作者:百川 提交日期:2014-12-08 00:07:05
    本马甲唯一的主贴,怎么出了艳照,栽赃伟大的裘祖
作者:三十年代 提交日期:2014-12-08 08:23:35
    我先删除了链接,回头跟他要内容吧。
作者:futuremw 提交日期:2014-12-08 08:46:45
    学林选人,皆名副其实。
作者:luoxun2001 提交日期:2014-12-08 13:08:31
    我最近买了一份向达的手稿,于是把手头向达的几本书都大概看了一遍,然后再看点将录,觉得写得太粗浅,
作者:奔奔 提交日期:2014-12-08 20:35:42
    今人早就该收,等全死绝了,无意义



©版权所有 2002-2019年 布衣书局